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海天之间,15次完美护航卫星升空——记鲁东大学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团队

海天之间,15次完美护航卫星升空——记鲁东大学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团队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2-24 15:06:02 | 点击:238

团队成员合影,左起第六位为滕瑶教授。神克常/摄

今年,鲁东大学教授滕瑶迎来了重要时刻。

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我国“捷龙三号”遥五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采用“一箭十星”方式将10颗卫星送入既定轨道。这是我国近年来第15次海上航天发射,也是鲁东大学以滕瑶教授为首的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团队支持保障的第15次成功发射。

“15发15捷,89颗卫星,成功率100%。”在位于烟台的海上发射指控中心,滕瑶注视着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平静的语气中难掩自豪。

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2周岁的年轻团队,用不到6年的时间,将我国海上航天发射技术推向新高度,并凭借这一成就获得2024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奖,位列该奖项榜首。

筚路蓝缕:打一场技术攻坚“硬仗”

2019年6月5日,我国首次海上航天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海上发射技术的国家之一。彼时,我国相关技术尚处在关键技术攻关和初步验证阶段,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关键技术支撑。

“海上发射,不是简单地把陆基发射模式搬到海上。”滕瑶指着当时拍摄的照片介绍,“海况复杂、平台晃动、盐雾腐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阿喀琉斯之踵’。确保火箭发射在支持装备上的稳定性,成为我们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海洋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团队立即投入海上火箭发射平台的技术攻关中。

团队抓住山东海阳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建设的“天时”,利用驻地烟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地利”,凝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人和”,牵头联合15家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园区,自2020年4月开始筹建,9月获批“烟台市技术创新中心”,12月获批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用9个月创造了“鲁大速度”,建成了国内首个集“船、箭、星、控”于一体的海上航天领域重大科研创新平台。

“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的成立,是鲁东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和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航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鲁东大学党委书记王庆说。

精益求精:让火箭在“摇篮”里精准入轨

海上发射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平台晃动。

“第一次到海上平台进行测试,看着火箭在晃动的平台上缓慢起竖,起竖越高,火箭的晃动幅度越大,而晃动的幅值必须在合适阙值内,才能保障火箭不受损坏。浪在几级时它的晃动幅值是多少,我们必须给出一个定量的判断。”滕瑶回忆。

令滕瑶最难忘的是,2023年我国首次海上远距离机动火箭发射,火箭从位于山东海阳的海域出发,历时5天半,航程1300多海里,抵达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运载过程中,火箭经受多次风高浪急的恶劣海况,支持发射的同时,这支团队还承担了海上运输到发射的全流程结构振动及姿态测试工作。

在难忘的100多个小时里,要不间断地进行测试和实时研判,神经绷得极为紧张,但这支团队在经受磨砺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和经验。

至今,团队参与了全部15次海上发射,积累了超过100TB的发射平台动力学、环境数据,这些数据为持续的技术创新夯实了基础。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海基发射动态补偿”技术,并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基发射姿态及周界安全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海上平台的运动状态,获得精确位置及运动矢量参数,确保火箭在复杂海况下依然能够精准入轨。

“就像在摇晃的摇篮里投飞镖,我们研发的技术就是要让每一镖都正中靶心。”滕瑶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也正是这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带来了海上发射技术的跨越式进步,实现了海洋工程与航天科技的跨界融合,减少了海上火箭发射的准备时间和成本。

星辰大海:逐梦碧海蓝天的脚步从未停歇

2025年1月15日,在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奖颁奖典礼上,滕瑶激动地说:“这个奖项不仅属于我们团队,更属于所有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的人。奖杯上闪耀的,是每一位海上航天追梦人用汗水浇灌的梦想与智慧铸就的辉煌!”

然而,在这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5年多来,我们几乎从没有休过完整的假期。”创新中心副主任巩庆涛说,“每次海上发射前,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战斗状态,不分昼夜地投入工作。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核对,直到确认万无一失。特别是火箭进入发射倒计时,我们要实时监测各项数据,直到它精准进入预定轨道,悬着的心才能稍稍放下。那一刻,紧绷的神经才能得到片刻松弛,但很快又要投入下一个任务中去。”

“前辈们的无私奉献和执着坚守深深感染着我们年轻一代。看到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我们更不敢有丝毫懈怠。作为团队的新生力量,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充分利用所学专业,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提升。既要做航天技术的传承者,更要争当航天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团队主要成员李康强博士说。

正是凭着对海天间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这支团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团队参与研发“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及装备”,并成功应用于我国首次海上商业发射及首次海上热发射等任务,填补了国内空白;牵头研发的首套运载火箭海上回收模拟实验样机试飞成功,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凭借这些原创科技创新的突出贡献,团队先后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在滕瑶的办公桌上,摆放着这样一张照片:漆黑的夜空中,火箭尾焰划出优美的弧线,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

“这是在火箭发射现场拍到的,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就想起这些年团队在海上度过的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滕瑶说,“我们将继续以原创性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进一步推动海上发射技术的新突破。让中国海上发射技术走向世界,让更多‘中国星’闪耀太空。”

从陆地到海洋,从近海到远海,在海上火箭发射这条充满挑战与荣耀的道路上,鲁东大学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的脚步从未停歇。这群“海天追梦人”用智慧和汗水,在浩瀚太空中写下中国航天海上发射的壮丽诗篇,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正在创造新的传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丛涛 苏琦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24日  08版

责任编辑:杨逸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电力负荷创新高 迎峰度夏如何平稳有序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叠加经济增长双重拉动,各地电力负荷快速攀升。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5亿千瓦,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国家能源局相关负...

山西混凝土外加剂、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万荣通过验收

每日新闻网讯(马逢春 )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质量基础的“基石”,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更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7月2日至7月3日,山西混凝土外加剂产业、中药材种植加工两个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万荣通过验收,填补了全省...

南昌推出“一企业一博士”行动 破解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双重困境”

 南昌市科学技术局日前正式公布2025年第一批“一企业一博士”科技人才服务行动入选名单。经企业需求征集、博士意向对接、匹配论证及公示等程序,全市87家科技型企业与115名博士(含10个博士团、38名博士)成功结对。  南...

日媒爆日本首次向菲出口二手护卫舰,专家:日菲相互勾结、策应支援的又一案例

【环球时报驻菲律宾特派记者 樊帆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王辉】日本《读卖新闻》6日援引多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日本与菲律宾两国政府已就出口一批服役超过30年的海上自卫队护卫舰达成一致,这将是日本首次向菲方出口二手...

前沿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保护

 当山西应县木塔的榫卯节点内部情况在CT和X光中被详细分析;当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被用来还原海昏侯刘贺身高;当动植物考古展现三星堆人的食谱……一幅现代科技与古老历史交融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日...

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顺利入轨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付毅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7月3日17时3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

年轻人的新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机器人的“教练”

央视网消息:今年4月,在北京进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个人形机器人背后,离不开一项新职业,那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是如何让人形机器人练成...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不少车企与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针对性产品——“智驾险”(智能驾驶保险),旨在为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一新型产品的推出,引起了不少业内外人士的争议和讨论。图为工作人员正在...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后,与会中欧代表展示“有教无类”的书法作品。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算法平台深刻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如何保障人类尊严、自由与基本权利,成为全球...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记者 张强 贾亦夫  在月球上取水、打砖,给月球连上WIFI……记者近日来到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各式各样的深空探测利器让...

2025
02/24
15:06
浏览量: 23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