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守望“云端”证初心——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气象人为地球“测体温

守望“云端”证初心——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气象人为地球“测体温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5-06 12:00:58 | 点击:1012

瓦里关山,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3800米,气温最低可达零下25摄氏度。气候环境极为恶劣,方圆10公里渺无人烟。

在瓦里关山顶,矗立着世界气象组织唯一设立在亚欧大陆腹地的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瓦里关本底站)。

1994年建站以来,一代代瓦里关气象人接续奋斗,忍受荒野中的孤独,克服常年高原反应的挑战,以“耐得住寂寞、攀得上高峰、守得住初心”的精神不断向科学高地进发。凭借近30年积累的海量数据,瓦里关本底站科研团队绘就业界闻名的“瓦里关曲线”,这一曲线成为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也极大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云端”坚守:为地球“测体温”的气象人

5月初,瓦里关山依旧白雪皑皑,山体巍然挺立、云雾缭绕。

这是4月6日拍摄的瓦里关本底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总有人问我瓦里关在哪里,我都会回答:在云端!”59岁的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黄建青,翻看已然泛黄的一张张老照片,讲起瓦里关本底站建设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开始实施全球大气监测计划,在不同地区陆续开展全球大气本底观测。1989年,我国政府开始全球大气本底站的选址工作,经过反复遴选,地处青藏高原的瓦里关山进入专家视线。

1994年9月17日,瓦里关本底站挂牌成立,担负起为地球“测温”的重要使命。

瓦里关本底站是32个全球大气本底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座,也是唯一设立在亚欧大陆腹地的本底站。

建站初期,山上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高原上睡眠本就不好,山风凛冽,我们经常被风吹击门窗的噪声吵醒,整夜失眠几乎成为常态。”黄建青回忆说,高海拔的工作环境让观测员的身体健康面临挑战。“走快了就气喘吁吁”“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是许多观测员的共同经历。

5月的一天,雪后初晴,碧空如洗。瓦里关本底站的两名“95后”观测员时闻和杨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时闻正在检查仪器。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检查仪器、记录数据、更换采样膜、采集大气样本……他们每天的工作,在旁人看来简单枯燥,但极为重要:如果观测数据不准确、不连续,对于后续气候变化研究和决策判断就会产生严重误导,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时闻(左)和杨昊(右)在开展气瓶采样。新华社记者 王艳 摄

当天,室外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两人的脸冻得通红,但他们工作时依旧一丝不苟。“站里的前辈曾在山上不顾呼吸困难跑了几百米,就为了找回被大风吹走的记录资料。现在山上条件越来越好,我们必须像他们一样认真严谨。”杨昊说。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时闻(左)和杨昊(右)在准备开展气瓶采样。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不知不觉间,工作已临近中午12时。回到休息室,杨昊煮上两盒泡面,这是当天的午餐。“山上海拔高,水的沸点低,泡面还需放进微波炉加热。”杨昊告诉记者。

走进厨房,记者没有看到燃气灶、炒锅、食用油等物品。问询后方知,尽管本底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为了不影响大气本底观测数据质量,山上一直禁止生明火做饭,速冻饺子、泡面等是瓦里关本底站工作人员一日三餐的常见食品。

时闻和杨昊都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同班同学,两人在2021年毕业时不约而同报考了瓦里关本底站。

“每天的观测数据是判断大气成分变化的重要依据。”杨昊说,“我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为地球‘测体温’的人,每当想到这里,我会很有成就感。”

接续奋斗:情系高原守初心

瓦里关山是一座孤山。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西行至青海湖东畔,再一路往南,辗转行至瓦里关山脚下,远远望见矗立在山顶的本底站。

“大气本底观测需要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近30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两个人在山上值班。”瓦里关本底站技术骨干王剑琼说,值班人员每10天轮换一次。

一个又一个10天轮转,坚守精神在岁月流逝中传承。

自2003年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环境工程专业毕业以来,今年42岁的王剑琼跟“90后”年轻人一样,坚持在山上轮流值班。

“刚到瓦里关山时,我的高原反应特别严重,晚上睡觉胸口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常常喘不过气。”王剑琼说。

本底站各类高精度观测仪器多,一出故障,返厂维修耗时耗力。“不能啥都等着专家教。要想确保大气本底观测不出纰漏,必须对站里的设备了如指掌。”王剑琼暗暗下定决心。每当有专家上山检查或维修,他总会跟在后面“偷师学艺”。各种设备说明书,也成了他手边的必备读物。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时闻(左)和杨昊(右)在记录监测数据。新华社记者 王艳 摄

如今,王剑琼不仅熟练掌握本底站各种仪器的操作,更是维修仪器的高手。

凭借多年艰苦付出,王剑琼于2016年被科技部授予“最美科技人员”称号。“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它属于我们每一个坚守一线的瓦里关气象人。”王剑琼动情地说,第一次登上瓦里关山顶,自己就有一种归属感,下决心在这里做出一番事业。

无论是老一代观测员,还是入职不久的年轻人,头顶云端、脚踏实地,一代代的瓦里关人接续坚守山巅,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向着科学高地进发,用青春和热血坚守着高原气象人的初心。

由于科研成绩突出,瓦里关本底站在2009年被科技部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瓦里关温室气体观测团队被周光召基金会授予“气象科学奖”。

“瓦里关山是圣洁的科学之山,近30年来瓦里关气象人的不懈辛劳,为大气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的评价,正是瓦里关气象人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云端”的真实写照。

把脉地球:绘出最美“瓦里关曲线”

在群山耸峙的青藏高原,原本鲜为人知的瓦里关山,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大气科学高地。印着“瓦里关”坐标的各类大气本底观测数据,带着地球气候变化的印记,从青藏高原“走进”了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和气候变化报告,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国际气候协定的重要依据。

瓦里关本底站多年观测数据显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递增。时任站长德力格尔带领科研团队绘制出1995年至2015年21年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经过国内外专家严格的对比分析,其与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天文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观测数据完全吻合。

于是,“瓦里关曲线”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瓦里关气象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换来这条‘瓦里关曲线’。”德力格尔表示,曲线揭示了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与气候变化的深刻关系,成为证明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的有力证据。

如今,瓦里关本底站可以全天候、高密度准确观测30个观测项目共60多个观测要素,每天产生6万多条数据,观测体系覆盖主要大气成分。瓦里关本底站还与国内外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开展数十项科学研究和试验。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在交接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艳 摄

“瓦里关本底站积累了近30年的观测数据,这是我国气象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现任站长李富刚说,在未来的“双碳”工作中,瓦里关本底站将继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瓦里关本底站从蹒跚起步,到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技术、观测设备、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不变的是瓦里关气象人“云端”守望的初心。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在交接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站在瓦里关山顶望去,本底站80多米高的梯度观测塔巍然耸立,仿佛一架云梯直接天宇。它默默守望着脚下这片土地,记录着大气变化的点点滴滴,更见证了一代代瓦里关气象人的坚守与奉献。(文字记者:陈凯、周盛盛、李占轶)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电力负荷创新高 迎峰度夏如何平稳有序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叠加经济增长双重拉动,各地电力负荷快速攀升。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5亿千瓦,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国家能源局相关负...

山西混凝土外加剂、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万荣通过验收

每日新闻网讯(马逢春 )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质量基础的“基石”,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更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7月2日至7月3日,山西混凝土外加剂产业、中药材种植加工两个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万荣通过验收,填补了全省...

南昌推出“一企业一博士”行动 破解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双重困境”

 南昌市科学技术局日前正式公布2025年第一批“一企业一博士”科技人才服务行动入选名单。经企业需求征集、博士意向对接、匹配论证及公示等程序,全市87家科技型企业与115名博士(含10个博士团、38名博士)成功结对。  南...

日媒爆日本首次向菲出口二手护卫舰,专家:日菲相互勾结、策应支援的又一案例

【环球时报驻菲律宾特派记者 樊帆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王辉】日本《读卖新闻》6日援引多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日本与菲律宾两国政府已就出口一批服役超过30年的海上自卫队护卫舰达成一致,这将是日本首次向菲方出口二手...

前沿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保护

 当山西应县木塔的榫卯节点内部情况在CT和X光中被详细分析;当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被用来还原海昏侯刘贺身高;当动植物考古展现三星堆人的食谱……一幅现代科技与古老历史交融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日...

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顺利入轨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付毅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7月3日17时3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

年轻人的新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机器人的“教练”

央视网消息:今年4月,在北京进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个人形机器人背后,离不开一项新职业,那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是如何让人形机器人练成...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不少车企与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针对性产品——“智驾险”(智能驾驶保险),旨在为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一新型产品的推出,引起了不少业内外人士的争议和讨论。图为工作人员正在...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后,与会中欧代表展示“有教无类”的书法作品。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算法平台深刻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如何保障人类尊严、自由与基本权利,成为全球...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记者 张强 贾亦夫  在月球上取水、打砖,给月球连上WIFI……记者近日来到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各式各样的深空探测利器让...

2023
05/06
12:00
浏览量: 101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