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在上海,机器人正加速“进化”

在上海,机器人正加速“进化”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19 20:07:04 | 点击:424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正在进行抓握训练。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供图

今年三月,二〇二五F1中国大奖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开赛。赛事期间,傅利叶人形机器人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傅利叶供图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在上汽通用汽车完成实景实训。图为开普勒K2“大黄蜂”在车间完成搬运工作。

开普勒供图

在上海张江机器人谷的实验室里,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为一台通用人形机器人GR-2调整灵巧手的抓握力度。这台身高1.75米的机器人将被送到康复中心,承担康复训练任务。

50公里外的临港新片区,智元机器人的工厂里,数台远征A2机器人正在流水线上接受最后的功能检测,它们即将奔赴汽车工厂和4S店,成为“数字工人”和“智能销售员”。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依托上海高端制造业基础、长三角完备的供应链及产业配套,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进化”。

“降低门槛才能加速生态繁荣”

数据积累,对机器人的智能化提升至关重要。

过去数十年,机器人的行动往往依赖人们的预设规则。想让机器人自主决策、随机应变,需要不断向大模型“投喂”数据,数据量越大,大模型在某一场景的表现就会越接近人类。

数据从哪来?从应用场景的训练中来。

“去年9月,我们启用了行业首个数据采集厂。每天都有100台机器人在这里训练,产生上万条数据,为机器人学习提供‘养料’。”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副总经理胡静萍介绍,一个简单的倒水动作,数据采集员们需要让机器人重复数百次甚至更多。

训练如此重要,但如果每家企业都自建训练场,成本必然不小。怎么办?上海市说:我来。

今年1月,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正式启用。这座5000平方米训练场的建设方是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它由央企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而成。这是上海扶持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抓手。

记者看到,来自智元、傅利叶、开普勒、上海电气等公司的上百台机器人,正在这里训练行走、叠被子、洗碗、拧螺丝、焊接等技能。今年,训练场有望沉淀1000万条数据,形成业内规模领先的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

“之所以是‘异构’的训练场,是因为人工智能如果用同质化数据,会产生AI幻觉,所以在打造的时候联合了十几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把所有的动作捕捉下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说,训练场其实就是一个数据生产工厂,未来能产生更多数据提供给企业使用,帮助行业发展。

为了以开放协作突破技术壁垒,2024年,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了全球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同时启用了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OpenLoong”,吸引全球开发者共享数据,进一步降低研发门槛。“这就像安卓系统对手机产业的意义,降低门槛才能加速生态繁荣。”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说。

“用耐心资本支持原始创新”

去年以来,中央文件中多次提到要发展“耐心资本”,主要指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专注于长期的项目或投资活动,并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本。

作为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发展正需要耐心资本的扶持。

“每一个创新都是要烧钱的。”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总负责人汪兵说,“中国本土创新,不是偶然事件,是厚积薄发。我们需要用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支持原始创新、颠覆式创新。”

为此,上海市设立百亿级人形机器人产业基金来吸引社会资本。同时,下辖各区县、各条块,也相应建立产业引导基金。2024年,浦东新区筹备的人形机器人子基金,重点投向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关键领域。宝山区发布上海首宝智业投资基金,规模约5亿元。今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发起成立一个针对人形机器人垂直领域的2亿元基金。

耐心资本浇灌下,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日渐繁荣。

明星企业研发呈现加速态势。傅利叶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将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携手打造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康复示范基地。其产品GR-1已实现商业化落地,累计交付超过100台,新一代产品GR-2、Fourier N1相继推出。智元获腾讯领投的B轮融资,估值飙升至150亿元。今年1月,智元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3月,能骑自行车的双足人形机器人灵犀X2正式发布。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也涌现出步科股份、鸣志电器、禾赛科技等企业。

“人形机器人将像手机一样普及”

站在张江机器人谷的观景台俯瞰,傅利叶的实验室、智元的工厂、国地中心的训练场次第排布,宛如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硅谷”。这里每天有3000名工程师在攻克技术难题,每年孵化20余家初创企业。上海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覆盖了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再到应用场景拓展的各个环节。

“正是因为上游供应链的成熟,我们才有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出一台人形机器人。”智元机器人制造部总经理张绍政介绍,人形机器人的许多关键零部件的上游精密加工环节,都与新能源汽车有所交叉,这些精密的零部件能很容易地迁移到人形机器人制造中。

在应用场景方面,上海的人形机器人已广泛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医院里,人形机器人担任“护理师”,协助医护人员照顾患者,为患者提供贴心的服务;在家庭中,它们化身“生活助手”,帮助人们打扫卫生、陪伴老人孩子;在汽车工厂,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员工”,熟练地完成零部件的装配工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江磊说。

责任编辑:白珂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电力负荷创新高 迎峰度夏如何平稳有序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叠加经济增长双重拉动,各地电力负荷快速攀升。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5亿千瓦,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国家能源局相关负...

山西混凝土外加剂、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万荣通过验收

每日新闻网讯(马逢春 )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质量基础的“基石”,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更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7月2日至7月3日,山西混凝土外加剂产业、中药材种植加工两个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万荣通过验收,填补了全省...

南昌推出“一企业一博士”行动 破解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双重困境”

 南昌市科学技术局日前正式公布2025年第一批“一企业一博士”科技人才服务行动入选名单。经企业需求征集、博士意向对接、匹配论证及公示等程序,全市87家科技型企业与115名博士(含10个博士团、38名博士)成功结对。  南...

日媒爆日本首次向菲出口二手护卫舰,专家:日菲相互勾结、策应支援的又一案例

【环球时报驻菲律宾特派记者 樊帆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王辉】日本《读卖新闻》6日援引多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日本与菲律宾两国政府已就出口一批服役超过30年的海上自卫队护卫舰达成一致,这将是日本首次向菲方出口二手...

前沿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保护

 当山西应县木塔的榫卯节点内部情况在CT和X光中被详细分析;当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被用来还原海昏侯刘贺身高;当动植物考古展现三星堆人的食谱……一幅现代科技与古老历史交融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日...

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顺利入轨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付毅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7月3日17时3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

年轻人的新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机器人的“教练”

央视网消息:今年4月,在北京进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个人形机器人背后,离不开一项新职业,那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是如何让人形机器人练成...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不少车企与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针对性产品——“智驾险”(智能驾驶保险),旨在为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一新型产品的推出,引起了不少业内外人士的争议和讨论。图为工作人员正在...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后,与会中欧代表展示“有教无类”的书法作品。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算法平台深刻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如何保障人类尊严、自由与基本权利,成为全球...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记者 张强 贾亦夫  在月球上取水、打砖,给月球连上WIFI……记者近日来到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各式各样的深空探测利器让...

2025
05/19
20:07
浏览量: 42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