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孙仲兴 蒋海东
在中国辽西大地上,朝阳这座城市犹如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明传承。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被人们亲切称为传播朝阳文化的歌者,他以红山文化、三燕文化为核心,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宣讲传递朝阳文明,他就是朝阳市史志办二级调研员、朝阳文化研究专家王文祥。他不仅是红山文明的传播者,更是三燕文化的守护者,用半生心血吹响了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的号角。
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发端地,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认的“古国阶段”第一位,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一千八百年。朝阳古称龙城,是三燕文化的发祥地。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三个以鲜卑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在此建都,留下了辉煌的历史遗迹。三燕龙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关于十六国时期都城遗址的空白,更让沉睡千年的三燕文明重见天日。2004年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消息如春雷般震撼了考古界。红山文化、三燕文化与王文祥这位本土学者的命运紧密相连。
“红山文化、三燕文化是朝阳文化的根脉,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融合的象征。”王文祥常这样说。自《光明日报》1986年7月25日第一版刊发“辽西发现五千年前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至今,他便一头扎进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深处。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到三燕宫城遗址的断壁残璋考古发掘现场,从红山先人到慕容鲜卑的族源研究,他用扎实的学术功底,一点点还原出红山古国、三燕王朝的辉煌图景。在他的笔下和口中,红山文化、三燕文化不再只是史书中的冰冷记载,而是有血有肉、充满人间烟火的历史现场。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而传承的关键在于让历史走进人心。”王文祥深知,仅仅做学术研究无法让红山文化、三燕文化真正“活”起来。他走出书斋成为一名文化宣讲的践行者。二十多年来,辽宁音像出版社出版他的宣讲光盘《论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之影响》,沈阳出版社出版三燕文化专业书籍《前燕史话》《后燕史话》,他在朝阳电视台解读三燕文化34集,他的宣讲足迹遍布朝阳的学校、机关、社区,甚至把课堂延伸到京都以及台湾亚洲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高校,用生动的讲述让红山文化、三燕文化从学术殿堂走向大众视野。
在北票市桃园初级中学的报告厅里,他用PPT展示三燕龙城遗址的考古成果,讲述慕容廆如何从鲜卑部落首领成长为一代雄主;在朝阳市的乡镇文化站,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三燕时期的民族政策,让村民们明白脚下的土地曾是多民族共生的舞台;在大学讲坛上,他与青年学子探讨三燕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传承,激发年轻人对地域文化的自豪感。他的宣讲风格幽默风趣,常把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鲜活的故事,听众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陷入沉思。
“王老师的讲座没有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像拉家常一样,把历史讲活了。”一位听过他讲座的中学生这样说。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方式,让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在朝阳市乃至全世界逐渐升温,成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王文祥应邀两次上京,把朝阳文化推向朝阳域外顶高阶层。北京的四位领导联名向他发出邀请函,让他上北京飞天大厦豪华的敦煌厅解读朝阳文化。部级领导、文化大家赵化勇、慕平等坐下来分享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朝阳文化。北京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请他为朝阳域内各个高铁站点的设计单位上朝阳文化内涵课,高铁辽宁朝阳站“花开鸟飞”的设计理念就是源于他的朝阳文化解读。
他收到台湾的亚洲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邀请函,赴宝岛台湾传播中国朝阳历史文化。“论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之影响”的讲座引起学子们的一致好评。他不仅解读了中国辽宁朝阳红山文化,更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龙文化的宣传解读,两座学府掀起了研究中国红山文化的热潮。
2013年12月31日,辽宁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大海热线”栏目,播映了由王文祥解说的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的经典内容,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他解读了亚洲之最“化石长廊”;国内首屈一指的“木化石林”;地球上飞起的第一只鸟“中华龙鸟”;地球上绽放的第一朵花“辽宁古果”。
东北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渤海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朝阳飞行学院、朝阳市委党校、朝阳电大等高校纷纷向王文祥发出邀请,各个大学为他宣传朝阳文化搭建平台。
2013年8月16日,王文祥到朝阳市驻地部队预备役575团做朝阳历史文化进军营报告,开辟了朝阳市文化拥军的先河,为朝阳市当年荣获“双拥模范城”贡献了关键的“1”分,做出了突出贡献。宣讲现场照片在“双拥模范城图片橱窗”列第二幅。
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者,依然奔波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他希望培养更多年轻的三燕文化研究者,传播者,让这份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让历史与现代对话。
王文祥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文化战士,他以文化为笔,以宣讲为墨,以文旅融合为纸,书写着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的时代答卷。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