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民视点 > 到大学去:传承人“组团创新”,非遗“跨界生长“

到大学去:传承人“组团创新”,非遗“跨界生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07-04 12:15:22 | 点击:118

富春茶社点心类创新品种寿桃酥,蕴含健康长寿的寓意。扬州大学供图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树人,也是如此。

  当南腔北调的方言在同一个教室里响起,当刻刀、染料、丝线被用来一起完成一件作品,这些从四面八方聚到大学校园的传承人,让非遗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开始实施,高校加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10年来,传承人们一批批走入高校,像树木呼吸生长,带动着乡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文化养料的吸收、循环。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的多所研培高校,探寻这一个个“树人”的故事。

  让“老根脉”扎得更牢

  “查缺补漏”“巩固技艺”“理论熏陶”“建立体系”,这是多所高校的研培教师们反复提到的几个词。

2024年4月,第十七期陶瓷雕塑研修班,学员正在创作。景德镇陶瓷大学供图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介绍,该校从2020年以来共承办了4期非遗戏曲传承人研修班,培训戏种包括昆曲、京剧、淮剧、徐州梆子戏等。为解决年轻传承群体断层、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脱节等问题,学校优先选拔20-35岁青年、基层一线从业者。

  在谈及研培班和青年演员们之前接受的培训有什么不一样时,高峰说:“我们更加成体系。有一些他们过去在戏校没有接触过的、师傅也讲不清楚的内容,我们的老师和专家就可以为他们补充、拓展。比如,某个唱腔是怎么来的,某个剧种是怎么产生的,某个戏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等。”

  高峰举例,几年前,南京市越剧团要排一部《李清照》,李清照是文学家,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她的作品,就不能展现好李清照的个性和气质,“这些相对抽象、高深的内核,恰好是高校的文学理论专家所擅长的”。

  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美食非遗和一般烹饪精品、特色小吃的界限在哪里?如何避免其“泯然众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院长侯兵说:“学员们手艺很强,但是在文化层面,特别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理解认知、非遗如何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国际传播上能发挥什么作用,我们还能为其补充许多。”

  针对传承人的诉求和困惑,高校研培班的老师们也广泛采集并尝试解答。比如,现代人注重膳食营养,过去的一些配方猪油用得较多,需要怎样调整改良?如何运用科技帮助菜肴营养精准配比,同时让非遗产品更具稳定性、标准化,又不丢失非遗精髓?

  一些高校承担“锦上添花”的工作,还有一些高校则在“雪中送炭”。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工美”)是“桃花坞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创作过程,需经过画稿、刻版和套印3道主要工序。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苏工美研培班教学的孙一波说,2001年,桃花坞木版年画社仅剩3位年近六旬的艺人,“没有人学,别说外地人了,苏州本地好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

  这时,苏州市政府将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划入苏工美,苏工美将木版年画课程纳入教学,规定选学此课程获得的学分可以和原专业的学分通用,这项技艺开始从高校复苏。2017年,学院正式在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中开设桃花坞木版年画方向;2019年起,苏工美开设桃花坞木版年画研培班。

  “和校内课程相比,研培内容较为浓缩简短,原本还担心学员接受困难,但实际上学员们非常珍惜研培机会,求知若渴,我们也针对他们的需求设置进阶的课程。”孙一波说。如今,他还与网络游戏公司合作,用桃花坞木版年画呈现二次元的国风形象。

  让“新枝叶”伸得更远

  根脉健壮汲取土壤营养,树冠也要蓬勃展开迎接阳光雨露。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参与研培计划的高等院校众多。其中许多高校研培班支持传承人将非遗产品与现代审美融合,乃至形成品牌。

  浙江理工大学研培班学员赖蕾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侗族服饰的榕江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贵州榕江侗布艺术研究院院长。在事业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她还是带着问题来到了研培班。

  “问题就是怎样让别人买单。”赖蕾说,“购买和使用,是非遗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一环。我还带领许多织娘,我想增加她们的收入,让她们更有自尊自信。”在研培班中,赖蕾的问题得到了一个个解答。

  “村超”是贵州省榕江县三宝侗寨的一张闪亮名片,曾有上万人到现场观看,赖蕾接手过一项工作,就是为“村超”制作吉祥物布偶。“我在研培班中获得了一些启发。”赖蕾说,她学到了许多国礼和世界级运动赛事的吉祥物的设计理念、观察分析其外形特征。最终设计出来的吉祥物“村超牛”,身体运用蓝染技术染成深蓝色,裤子上的白色花纹使用了蜡染技艺,衣服是榕江少数民族用传统手织布制成,额头上的“寿旋”也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代表性纹样。

  东华大学是研培计划的首批执行高校,10年来的十余期研培班,培训了来自贵州、云南、上海、海南等多地的非遗传承人和管理人员300多人次。该校的重要理念是“正确地理解,优美地呈现”。“根据正确的理解提取民族元素,应用在时尚设计中,使其生活化。”东华大学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顺爱说。

  90后靳秀丽是东华大学第一期研培班的学员,也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蜡染技艺的凯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靳秀丽回忆,当时的产品大都偏中低端,材料、设计都有不足;经过研培班的学习,她了解到自己手中的技艺可以如何与现代材料结合升级,如何做单品设计和品牌建设。

  靳秀丽的团队也回到苗族地区,收集传统纹样,记录文化根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准备出版相关书籍。“我们把一些传统纹样和时尚消费的穿戴产品融合。比如,有一款与某知名品牌合作的运动鞋,鞋帮的装饰和鞋头的元素,都是对苗族纹样进行二次设计后得来的,销量很好。”

  00后小伙儿施达来自云南,自幼跟随家人学习白族服饰刺绣技艺,2024年9月,他参加了东华大学第十一期“传统织染绣创意设计”研培班,探索了剪纸技艺和服装设计的结合。

  “体会到了传统与创新碰撞的魅力,实现了技艺跨界融合的实践,让剪纸脱离静态展示,通过服装等载体融入日常生活。”施达说,培训也让他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新诠释文化基因,同时也让传统手艺真正为现代设计赋能。

  跨界创新,繁荣共生

  施达体会到的“跨界”妙处,也是许多高校探索的方向,中国美术学院即是如此。最初,研培班分班的依据是技艺门类;渐渐地老师们发现,不同非遗传承人学员的工艺技巧、审美标准各不相同,但都有提升创作能力的需求。老师们想到了“跨界”。

  何谓“跨界”?从表面上看,是材料的相互交叠、技艺的相互交织;从深层次看,还必须有思维层面的跨界。于是从事不同技艺的学员被聚集、混合在一起参加研培,他们组成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商议、提出创作方案,一起完成作品。

  湖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溪漆器赶漆技艺的十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晓莲高兴地发现,很多产品都可以和漆器结合,“陶瓷、紫砂、银器,都可以使用,我们想要依此开发一套新的茶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的郑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向群,利用汝瓷碎片,和木工、漆工的同学合作,设计首饰项圈,“跨界和融合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让我们找到这门技艺的更多可能性。陶瓷和其他工种的结合,都是对传统手艺的一种突破”。

  上海大学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非遗跨界创新”的教学和研发模式,研培计划打造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不同民族的传承人共通的平台,广西、四川、湖南、新疆、江苏等地的传承人齐聚一堂,还有国外艺术家来校与传承人交流。

  左手牵设计师和品牌,右手牵传承人,上海大学作为首批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迄今承办了39期非遗研培班,对25个省(区、市)的1000余名传承人进行培训;研培学员与学院师生、设计师、设计机构、品牌企业合作,共同孵化创作非遗创新作品1200余件,涉及生活家居、时尚服饰、科技家电等领域。

  相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非遗展厅中,一件名为《竹画青蓝》的作品,也是跨界融合的产物——竹编的框架,却有青花瓷板作为篮底。作者林栋是同济非遗研培项目第三期学员,近年来他不断尝试将竹编与陶瓷、大漆、金属等多种材料结合。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则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江苏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丽英的《锦瑟年华》。这是一套融入旗袍元素的紫砂茶具作品,曾在2023年第六届进博会上亮相,一式两份的另一套正在北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

  同济大学研培项目负责人、设计创意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善威从2016年开始一直从事研培工作,“前期的项目主要是以单项非遗为主,如木雕、青瓷、漆艺;中期慢慢过渡到项目的跨界融合,如‘笔墨纸砚’‘金木竹瓷漆’;近几期,我们以设计创新为核心,让同学们的传统技艺有更好的转化可能性”。

  “我们研培的目标是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宋善威说,同济大学也在为非遗产品品牌化而努力,迄今已孵化有10余个子品牌。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这封信跨越三千多公里,连接起河南机电与谢依特小学的推普云课堂

  “说好普通话,不仅能帮助你们学习更多知识,更是连接祖国各地的桥梁……”近日,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语润四方”J小匠推普实践团的云端课堂结束后,谢依特小学的伊丽娜·托仑以普通话向班级同学朗读起了志愿者们写给谢依特小学的同...

到大学去:传承人“组团创新”,非遗“跨界生长“

富春茶社点心类创新品种寿桃酥,蕴含健康长寿的寓意。扬州大学供图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树人,也是如此。  当南腔北调的方言在同一个教室里响起,当刻刀、染料、丝线被用来一起完成一件作品,这些从四面八方...

触碰百年前的那份滚烫——音乐剧《觉醒年代》这样走近青年

  音乐剧《觉醒年代》剧照。  张小群供图  《国际歌》再次响起,李大钊与陈独秀举拳宣誓的身影沉浸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此刻,舞台上下,百年前后的青年再次完成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音乐剧《觉醒年代》第六轮演出落幕了,时光仿佛...

兰州理工大学宣讲团以青春之声点燃“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火炬

 “原来‘两弹一星’不仅是课本上的名词,更是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史诗。”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果园中学七年级学生马小梅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说道。  6月26日,兰州理工大学红柳星火“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走进果园中学,以珍贵影...

湖北省公安县黄山头镇立足本地资源打造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动能

每日新闻网讯:通讯员 和璐瑶 张禹泽    走进公安县黄山头镇,映入眼帘的是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孕育了马鞍山村这个以生态为底色,不断深耕花卉产业的生态村。    自然资源禀赋的精准

练“救”应急本领 守护生命安全——烟台 高新区马山街道办事处联合区消防救援 大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暨灭火 疏散逃生演练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孙菻)为进一步强化机关干部消防安全意识,提升突发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办事处联合区消防救援大队共同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暨灭火疏散逃生演练活动。本次...

红色故事“声声”不息!烟台高新区2025年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决赛成功举办!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 潘静宇)6月25日下午,烟台高新区2025年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决赛在创业大厦成功举办。选手们聚焦“薪火相传”主题,用一个个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奏响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

烟台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硬管理”托起“软服务”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刘明明)“以前办业务,最怕人多拥挤、环境嘈杂、手续繁琐。现在大厅秩序特别好,大家都自觉排队,还有专人指导帮助,办事心情都舒畅了。”前来办理社保业务的张女士感慨道。烟台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以精细...

电影《酱园弄》取景地火了!来打卡,一秒穿越到“老上海”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作为本届电影节开幕影片《酱园弄·悬案》的取景地之一,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乍浦路风貌街,迎来新一轮的观光体验热潮,不少影迷追随电影的镜头,前来感受光影与历史相融的独特魅力。  影片《酱园弄·悬...

山东各地密集出台“入境游”政策吸引国际游客

 单方面免签国增至47个、240小时过境免签适用国增至55个……近日,随着中国持续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来华旅游,“入境游”成为文旅市场发力的主要方向。  用好免签政策,山东丰富入境游产品供给,各地密集出...

2025
07/04
12:15
浏览量: 11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长安欧尚X7 PLUS车机不升级、缺失手机投屏功能遭集体投诉

长安欧尚X7 PLUS车机不升级、缺失手机投屏功能遭集体投诉

日出千山秀 花开万里香

日出千山秀 花开万里香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