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民视点 > 欧盟《新电池法》设下“碳门槛” 中国动力电池出口迎新挑战

欧盟《新电池法》设下“碳门槛” 中国动力电池出口迎新挑战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9-12 16:40:06 | 点击:23683

本报记者 赵语涵

  我国外贸出口“新三样”中的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未来进入欧洲市场将迎来新挑战。

  上月,《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新电池法》)生效。根据《新电池法》,自2024年7月起,动力电池以及工业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到2027年7月要达到相关碳足迹的限制要求。

  “欧盟成为全球首个将碳足迹作为产品强制性要求的区域组织,对我国电池出海将有深远影响。”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秘书长杨林认为。

  首次将碳足迹纳入强制性要求

  2020年12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电池监管提案,历经三年的立法过程,如今,欧盟《新电池法》正式生效。

  新法规要求容量超过2KWh(千瓦时)的可充电工业电池、LMT电池(轻型运输工具电池)和EV电池(动力锂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企业需根据相关标准收集并计算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数据,包括上游原材料、产品生产、运输、报废和回收。

  《新电池法》还提出了电池护照的要求,首次引入电池标签、数字护照的信息披露要求,涵盖电池容量、性能、用途、化学成分、可回收材料等信息。

  在电池回收方面,《新电池法》设定了动力电池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标,规定企业要对生产或使用的电池进行回收利用,并规定了具体的比例及时间节点,涉及企业要对材料回收技术及生产技术进行改进等。

  “碳门槛”倒逼企业技术升级

  在新能源浪潮下,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强势崛起。

  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为304.3GWh(吉瓦时),在前十名榜单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占据六席,总市场占有率为62.6%。过去4年,中国在欧洲的动力电池装机占比持续提升,2019年至2022年分别为11.8%、16.8%、22.6%、34%。

  如今,欧盟率先给电池设下“碳门槛”,对于中国企业将带来哪些影响?杨林分析,欧盟将指定认可和认证机构,不认可其他国家和组织的碳足迹标准、报告、认证等,碳足迹审核规定将增加我国企业成本。同时,碳足迹合规审核时间的长短,也对企业有较大影响。此外,我国电池企业进行零碳工厂布局,要面临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还要考量节能高效设备应用、供应链优化、生产流程改造、员工教育培训等。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则认为,首先,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为满足欧盟对碳排放的要求,可能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环保改造,增加成本和投入;其次,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此外,欧盟对碳排放进行分级和设定相关阈值,可能会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产生影响。

  在电池回收方面,杨林认为,目前我国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走在了全球前列,退役动力电池基本百分百回收,所以影响并不太大。为了适应《新电池法》,我国相关企业要加强和欧盟企业合作,加快在欧洲建立电池回收工厂的进程。

  宁德时代等企业开启零碳布局

  伴随欧盟《新电池法》生效,中国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协会也纷纷提前布局或有所行动。

  “2022年,我们已经在四川宜宾建设了首个零碳工厂,公司在零碳方面的提前布局,将有利于更好应对欧洲用户的相关需求。”近期,记者前往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位于宁德的总部园区参观时,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获悉,2022年3月,知名认证机构SGS为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颁发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该公司的宜宾工厂成为首家零碳工厂。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使宜宾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水电,每年可减少约40万吨碳排放。

  今年4月,宁德时代发布了零碳战略:公司将在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今年8月11日,宁德全资子公司瑞庆时代获得SGS颁发的碳中和认证证书,成为宁德时代首个储能电池零碳工厂。

  不仅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远景动力等动力电池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零碳工厂,加快向低碳化转型的步伐。另据了解,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也在推进《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碳足迹计算评价方法》等团体标准的制定,推进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责任编辑:戴贤军)

免责声明:中国网汽车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引领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为何这所大学超七成毕业生选择西部

  7月,新疆姑娘李美玲将前往塔里木油田,在大漠戈壁中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李美玲是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25届毕业生。尽管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这个行业面临着更多的不便和困难,但经过专业学习...

今天起,机票燃油附加费上调!

 日前,多家航空公司宣布自7月5日(含)起上调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费收取标准如下:  800公里(含)以下航线,每位成人旅客收取10元燃油附加费;  800公里以上航线,每位成人旅客收取20元燃油...

这封信跨越三千多公里,连接起河南机电与谢依特小学的推普云课堂

  “说好普通话,不仅能帮助你们学习更多知识,更是连接祖国各地的桥梁……”近日,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语润四方”J小匠推普实践团的云端课堂结束后,谢依特小学的伊丽娜·托仑以普通话向班级同学朗读起了志愿者们写给谢依特小学的同...

到大学去:传承人“组团创新”,非遗“跨界生长“

富春茶社点心类创新品种寿桃酥,蕴含健康长寿的寓意。扬州大学供图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树人,也是如此。  当南腔北调的方言在同一个教室里响起,当刻刀、染料、丝线被用来一起完成一件作品,这些从四面八方...

触碰百年前的那份滚烫——音乐剧《觉醒年代》这样走近青年

  音乐剧《觉醒年代》剧照。  张小群供图  《国际歌》再次响起,李大钊与陈独秀举拳宣誓的身影沉浸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此刻,舞台上下,百年前后的青年再次完成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音乐剧《觉醒年代》第六轮演出落幕了,时光仿佛...

兰州理工大学宣讲团以青春之声点燃“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火炬

 “原来‘两弹一星’不仅是课本上的名词,更是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史诗。”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果园中学七年级学生马小梅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说道。  6月26日,兰州理工大学红柳星火“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走进果园中学,以珍贵影...

湖北省公安县黄山头镇立足本地资源打造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动能

每日新闻网讯:通讯员 和璐瑶 张禹泽    走进公安县黄山头镇,映入眼帘的是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孕育了马鞍山村这个以生态为底色,不断深耕花卉产业的生态村。    自然资源禀赋的精准

练“救”应急本领 守护生命安全——烟台 高新区马山街道办事处联合区消防救援 大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暨灭火 疏散逃生演练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孙菻)为进一步强化机关干部消防安全意识,提升突发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办事处联合区消防救援大队共同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暨灭火疏散逃生演练活动。本次...

红色故事“声声”不息!烟台高新区2025年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决赛成功举办!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 潘静宇)6月25日下午,烟台高新区2025年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决赛在创业大厦成功举办。选手们聚焦“薪火相传”主题,用一个个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奏响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

烟台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硬管理”托起“软服务”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刘明明)“以前办业务,最怕人多拥挤、环境嘈杂、手续繁琐。现在大厅秩序特别好,大家都自觉排队,还有专人指导帮助,办事心情都舒畅了。”前来办理社保业务的张女士感慨道。烟台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以精细...

2023
09/12
16:40
浏览量: 2368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长安欧尚X7 PLUS车机不升级、缺失手机投屏功能遭集体投诉

长安欧尚X7 PLUS车机不升级、缺失手机投屏功能遭集体投诉

日出千山秀 花开万里香

日出千山秀 花开万里香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