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监督与法 > 上海检察:去年以来网络犯罪主体年轻化,90后、00后占被起诉总人数的七成

上海检察:去年以来网络犯罪主体年轻化,90后、00后占被起诉总人数的七成

来源: 澎湃新闻 | 时间:2024-10-13 19:19:09 | 点击:378

网络犯罪主体年轻化特征明显,电信网络诈骗及其上下游关联犯罪占比居高,“流量经济”伴生新型网络犯罪……

  10月11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通报2023年以来上海网络检察工作情况,发布《2023年度上海网络犯罪检察白皮书》。澎湃新闻记者从中获悉上述犯罪特点。

  “流量经济”伴生新型网络犯罪趋多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介绍,2023年以来,上海市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网络犯罪案件4550件8099人,受理审查起诉网络犯罪案件9838件16146人。网络犯罪主体年轻化特征明显,“90后”“00后”涉案人员合计占起诉总人数的近70%。此外,办理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件共计309件338人。

  审查起诉案件数量前三名犯罪分别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3963件,诈骗罪(电信网络诈骗)1759件,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1190件,共占审查起诉案件数的70.4%。

  近年来,直播行业的兴起孵化催生出了“流量经济”,与此伴生的新型网络犯罪趋多态势明显,除“网络水军”利用网络流量实施非法刷单炒信、刷量控评等犯罪外,不法分子还借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热度”,通过流量变现获取违法所得。

  同时,对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上海检察机关保持打击高压态势,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批准逮捕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嫌疑人1700余人,追捕追诉1200余人。全链条打击“网络水军”造谣引流、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网络黑灰产犯罪,并联合本市打击网络黑灰产联盟起草《网络游戏黑灰产治理调研报告》,形成《网络黑灰产问题处置指南》。

  男子将未成年人隐私照片发布上网,获刑一年三月

  相关典型案例中,有一起隐私权纠纷民事支持起诉案。

  该案中,2022年,袁某在网上结识未成年人项某并获取其隐私照片。同年12月,因双方发生矛盾,袁某为威胁恐吓项某继续保持二人恋爱关系,将其隐私照片发布在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运营的视频网站并发送给项某多名同学,截至案发共计获得点赞30余个、评论60余条。

  2023年2月,袁某被公安机关抓获。袁某到案后,以账号密码遗忘为由,拒绝对其发布的照片视频进行删除,导致项某隐私相关照片及视频仍保存于涉案视频网站袁某账号内且能够查看。项某监护人向某公司申诉要求删除相关内容,某公司拒绝。

  2023年7月,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松江区检察院)以寻衅滋事罪对被告人袁某提起公诉。后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寻衅滋事罪判处袁某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同年10月,项某及其法定代理人在法院对袁某及某公司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两名被告彻底删除侵权网络信息并赔礼道歉。同日,项某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检察机关支持起诉。

  2024年1月,经松江区检察院支持起诉,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支持项某全部诉讼请求和检察机关支持起诉事项。两名被告均未上诉,现判决已生效。

  松江区检察院在办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发现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法履行支持起诉职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符合法律规定。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怠于履行义务,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连带责任,督促下架撤销相关信息。经与法院协商采取必要措施,在公开法律文书中作必要屏蔽或者隐名处理,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和市高级人民法院指导下,松江区检察院、松江区人民法院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民事诉讼案件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实施意见》,将个案做法上升为制度,确立了涉未成年人民事诉讼案件法律文书“当隐则隐”“无从推断”规则,鼓励被侵害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宋静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 生命无价 岂能儿戏

   编者按:“安全”二字,重若千钧;施工安全,大于苍天。在城市建设的宏大画卷中,施工工地是挥洒汗水、铸就梦想的前线战场。然而,施工过程中潜藏的各种风险,如同隐匿在暗处的猛兽,时刻威胁着每一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也

餐厅送餐机器人撞伤孩子谁担责?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各行各业,餐厅送餐机器人凭借智能化配送、降低人力成本等优势,在餐饮服务场景中广泛应用。送餐机器人若是在执行送餐任务时撞伤人,责任应由谁承担?日前,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民法院审结一宗身体权纠...

花式骗术迭出,暑期生活如何避坑?

  机票退改签业务被诈骗分子盯上,有人损失数十万元;暑期兼职,被“轻松赚钱”广告吸引“垫资工作”,有人在转账后被“断联”  花式骗术迭出,暑期生活如何避坑?  阅读提示  近日,针对暑期高发电信网络诈骗,北京公安部门通报...

谁解除了孩子的未成年人模式?

  “孩子今年读初二,我特意在多个手机应用上开启未成年人模式。但没过几天,孩子就找到了‘窍门’:卸载软件后,用家里老人的身份信息重新注册,或者干脆和同学在别处租用成年人账号……”山西太原市读者侯婷近日来信表示,有关部门出...

粉丝追星,“饭”须有“范”

  王 鹏作(新华社发)  现在提到“饭圈”,常让人想起“乱象”。  社交网络里,“对家”粉丝互撕;短视频平台上,营销号炒作八卦;机场、剧院、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极端粉丝聚集拥堵。就在近日,还传出某明星粉丝在飞机滑行阶段强...

上半年中国最高法纠正地方法院“应立不立”案件1403件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13日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获悉,今年上半年,最高法纠正地方法院“应立不立”案件1403件,以“严”的总基调坚持立案登记制不动摇。  据知,最高法会同司法部、全国律协发布67类示范...

网信部门大力整治假冒仿冒“自媒体”账号

近期,一些网络账号以“XX报”“XX新闻”“XX文旅推荐官”“XX官方直播间”为名假冒仿冒新闻媒体、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虚假宣传、售卖假货,扰乱社会秩序。网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法处置一批假冒仿冒账号,督促重点平台加强账...

多机构警告:特朗普关税令全球贸易承压

  “特朗普上任以来推出的关税‘缓刑期’即将结束。”美国《时代》周刊7月9日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从2025年8月1日起对多国大幅上调关税税率的决定作出上述评论。  多家美国媒体也在报道特朗普延长所谓“对等关税”暂缓期至...

五部门联合规范网络招聘

 北京7月9日电(记者 邱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以纠治各类网络招聘乱象为重点,组织各地区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联合指导有关互联网平台企业,督促...

重点梳理6个方面用户权益保护要求

  □ 权威发布  本报讯 记者刘欣 为引导互联网企业提升经营服务合规意识和服务水平,切实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组织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京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用户权益保护合规管理指南》(...

2024
10/13
19:19
浏览量: 37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华润雪花啤酒以见到销售主管目中无人为由对经销商罚款18000元、 因拒绝给回扣深圳光明一经销商惨遭华润雪花啤酒人员报复

华润雪花啤酒以见到销售主管目中无人为由对经销商罚款18000元、 因拒绝给回扣深圳光明一经销商惨遭华润雪花啤酒人员报复

辽宁营口—芦屯镇多个村中集体土地被承包户私下售卖他人建墓地,村民多次反映未果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

辽宁营口—芦屯镇多个村中集体土地被承包户私下售卖他人建墓地,村民多次反映未果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

辽宁鲅鱼圈芦屯镇驼台铺村多户村民将几百亩果园林地私下出卖改变土地性质变脸为私家墓地

辽宁鲅鱼圈芦屯镇驼台铺村多户村民将几百亩果园林地私下出卖改变土地性质变脸为私家墓地

山西潞安化工集团五阳煤矿连年发生事故,这个安全责任,应该谁来负?

山西潞安化工集团五阳煤矿连年发生事故,这个安全责任,应该谁来负?

兰陵两户民房再现强拆

兰陵两户民房再现强拆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