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监督与法 > 死亡体验不是游戏,当为青少年建设安全防火墙_

死亡体验不是游戏,当为青少年建设安全防火墙_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08 13:36:20 | 点击:485

近日,湖南益阳一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差点一命呜呼,原因是校园里流行一种“死亡游戏”,又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由他人按压体验者胸口,让体验者快速窒息到缺氧状态。家长说,儿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这一次这条命真的算是捡回来的”。11月4日,益阳市教育局表示,已采取措施,要求全市学校进行排查,同时,在加强生命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后续部署。

这种“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新奇的“刺激体验”,让人毛骨悚然又忍不住跃跃欲试。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脑组织缺氧缺血的状态,有可能引发神经系统急性损伤,严重的会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衰竭等,甚至危及生命。

“死亡游戏”不是新鲜事物,最早源于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里传播过。2007年初,教育部曾明确,“死亡游戏”极易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同时要求中小学校进一步加强管理,保障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然而,这一危险游戏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死灰复燃了。

应该说,青少年天然是危险“游戏”的爱好者。青春期的孩子们,心里有一头叫“冒险”的小兽,总在不合时宜地鼓动着孩子们“去试试”,他们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尤其是控制冲动和决策的前额叶皮层,这使得青少年更容易被即刻的刺激所吸引,而忽视长远后果。

热衷此类危险活动,除了好奇心重,还因为无聊。这种无聊,不是简单的“闲得无聊”,而是一种心理上的空虚和压抑。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孩子们缺乏释放情绪的渠道,健康的娱乐资源相对匮乏,于是便转而寻找更强烈的刺激。还有些孩子因为缺乏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借危险“游戏”来吸引他人关注,渴望获得群体认同,或寻求内心“解脱”。

需要警惕的是,“死亡游戏”卷土重来,有着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如今,青少年身处社交媒体的包围,虚拟与现实的界线相当模糊,他们从网络获取信息,并热衷于模仿网上流行的各种挑战。当视频平台上发布的“濒死体验”瞬间可能收获成千上万的点击量时,就可能成为进一步鼓励他们模仿和参与的动力。所以,和十几年前相比,这类危险活动更容易从个别人的冒险,扩展成集体行为。

还有一个文化背景值得关注,当年这个名为“心跳游戏”“闭气窒息游戏”的危险活动,如今被赋予了更文学化的名称“梦回大唐”,这与以“穿越重生”为主题的网络小说、影视作品的泛滥是否存在某种关联?“重生文”旨在塑造一个“失败了没关系,可以重新开始”的爽感世界,当未成年人还未建立起对生命的深刻认知时,有可能会轻视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逆性,甚至可能会对“重来一次”有着某种隐隐的期待,那么,面对危险的轻佻态度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一纸禁令,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护卫。媒体在信息传播时,当减少细节描述,不要变成反向鼓励;网络平台也该担起责任,停止传播“死亡游戏”的相关视频。

更重要的是学校和家庭需要给予孩子们更充分的生命教育。比如,不妨在学生中间开展关于“死亡游戏”的讨论,祛除这种所谓“游戏”的神秘性,帮助孩子们从健康角度认识其风险,从科学角度知晓其原理。通过真实案例,帮助孩子意识到生命的唯一性,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让他们在面对“极限诱惑”时,选择正确的方向。此外,有效的同伴教育也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彼此的陪伴中认识到危险行为的危害,当孩子们成为彼此的“守护天使”,从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这些危险“潮流”也会逐渐冷却。学校和家庭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他们提供情绪管理和心理支持的力量,让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丰富起来,就可以减少他们对虚幻刺激的向往。

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是青春的魅力所在,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家庭、学校、媒体和社会需要一起搭建起安全防火墙,方能护佑他们无惧风雨,自由奔跑。

责任编辑:宋静


【作者:宋静】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网约车乘客“逃单”,司机该找谁要钱?

 出门前打开手机APP叫车,已成大部分城市年轻人的日常操作。这种先接受服务,再线上埋单的消费形式,诚然方便了消费者,但万一遇上“吃霸王餐”的乘客,网约出租车司机该找谁理论,这成为一道待解的法律难题。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

试驾车辆突然启动 产生损失谁来承担

 在商场或者展览中心展示新车,可以有效吸引潜在消费者关注,不仅可以提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还能提振消费者的购买欲,拉动销售。在展示时,车企、车辆经销商、4S店,负有怎样的安全保障义务?如果未尽到相应义务,造成损失谁...

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 生命无价 岂能儿戏

   编者按:“安全”二字,重若千钧;施工安全,大于苍天。在城市建设的宏大画卷中,施工工地是挥洒汗水、铸就梦想的前线战场。然而,施工过程中潜藏的各种风险,如同隐匿在暗处的猛兽,时刻威胁着每一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也

餐厅送餐机器人撞伤孩子谁担责?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各行各业,餐厅送餐机器人凭借智能化配送、降低人力成本等优势,在餐饮服务场景中广泛应用。送餐机器人若是在执行送餐任务时撞伤人,责任应由谁承担?日前,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民法院审结一宗身体权纠...

花式骗术迭出,暑期生活如何避坑?

  机票退改签业务被诈骗分子盯上,有人损失数十万元;暑期兼职,被“轻松赚钱”广告吸引“垫资工作”,有人在转账后被“断联”  花式骗术迭出,暑期生活如何避坑?  阅读提示  近日,针对暑期高发电信网络诈骗,北京公安部门通报...

谁解除了孩子的未成年人模式?

  “孩子今年读初二,我特意在多个手机应用上开启未成年人模式。但没过几天,孩子就找到了‘窍门’:卸载软件后,用家里老人的身份信息重新注册,或者干脆和同学在别处租用成年人账号……”山西太原市读者侯婷近日来信表示,有关部门出...

粉丝追星,“饭”须有“范”

  王 鹏作(新华社发)  现在提到“饭圈”,常让人想起“乱象”。  社交网络里,“对家”粉丝互撕;短视频平台上,营销号炒作八卦;机场、剧院、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极端粉丝聚集拥堵。就在近日,还传出某明星粉丝在飞机滑行阶段强...

上半年中国最高法纠正地方法院“应立不立”案件1403件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13日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获悉,今年上半年,最高法纠正地方法院“应立不立”案件1403件,以“严”的总基调坚持立案登记制不动摇。  据知,最高法会同司法部、全国律协发布67类示范...

网信部门大力整治假冒仿冒“自媒体”账号

近期,一些网络账号以“XX报”“XX新闻”“XX文旅推荐官”“XX官方直播间”为名假冒仿冒新闻媒体、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虚假宣传、售卖假货,扰乱社会秩序。网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法处置一批假冒仿冒账号,督促重点平台加强账...

多机构警告:特朗普关税令全球贸易承压

  “特朗普上任以来推出的关税‘缓刑期’即将结束。”美国《时代》周刊7月9日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从2025年8月1日起对多国大幅上调关税税率的决定作出上述评论。  多家美国媒体也在报道特朗普延长所谓“对等关税”暂缓期至...

2024
11/08
13:36
宋静
浏览量: 48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华润雪花啤酒以见到销售主管目中无人为由对经销商罚款18000元、 因拒绝给回扣深圳光明一经销商惨遭华润雪花啤酒人员报复

华润雪花啤酒以见到销售主管目中无人为由对经销商罚款18000元、 因拒绝给回扣深圳光明一经销商惨遭华润雪花啤酒人员报复

辽宁营口—芦屯镇多个村中集体土地被承包户私下售卖他人建墓地,村民多次反映未果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

辽宁营口—芦屯镇多个村中集体土地被承包户私下售卖他人建墓地,村民多次反映未果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

辽宁鲅鱼圈芦屯镇驼台铺村多户村民将几百亩果园林地私下出卖改变土地性质变脸为私家墓地

辽宁鲅鱼圈芦屯镇驼台铺村多户村民将几百亩果园林地私下出卖改变土地性质变脸为私家墓地

山西潞安化工集团五阳煤矿连年发生事故,这个安全责任,应该谁来负?

山西潞安化工集团五阳煤矿连年发生事故,这个安全责任,应该谁来负?

兰陵两户民房再现强拆

兰陵两户民房再现强拆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