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头条快讯 > 群众体育活动不断创新形式,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全民健身添彩美好生活(健身新视野)

群众体育活动不断创新形式,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全民健身添彩美好生活(健身新视野)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1-11 16:23:41 | 点击:5084


  1月2日,滑雪爱好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滑雪。
  韩颖群摄(影像中国)

  上图:1月6日,2024年“村超”新赛季在贵州省榕江县开赛。图为观众在场边观赛。
  新华社记者 陶 亮摄
  下图:1月7日,2024厦门马拉松赛举行,3万名选手参加。图为选手在比赛中。
  陈 博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健身场地设施持续改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公共服务不断完善。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参与人数超2000万,“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参与青少年达6329万人次……群众体育活动不断创新形式,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月7日,2024厦门马拉松赛在福建省厦门市鸣枪开跑。路跑爱好者汪涌作为官方配速员踏上赛道,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众多参赛选手顺利完赛。8年多前,汪涌还是个跑步“门外汉”,5公里都难以跑完。而如今,他已完成30多个全程马拉松、100多个半程马拉松。

  跑步成了汪涌生活的一部分。从北京二环的护城河边,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健身步道,都留下他的足迹。“通过跑步,我收获了健康和快乐,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跑友,生活更加充实!”

  汪涌的感受,道出了参与体育活动带给人们的满满获得感。放眼神州大地,健身场地设施持续改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健身深度融入生活,广大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享受健身快乐

  促进身体健康

  冬日的午后,浙江温州鹿城南汇智慧百姓健身房内,数十台健身器械整齐摆放,墙上的屏幕实时显示健身者的锻炼数据。市民刘畅是这里的常客,“从家出发走5分钟就到,费用折合一天一元钱。”在温州,百姓健身房已建成400余家,累计服务群众超800万人次。

  锻炼不锻炼,效果看得见。几年前,刘畅很少参与体育锻炼,体重一度飙升至近200斤。坚持健身,让他不仅恢复了身材,体质和精气神也明显改善。“现在除了每周到健身房慢跑、做力量训练,我还加入了骑行俱乐部,每次爬坡挑战自我,特别解压!”

  “当前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高涨,反映出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达到新高度。”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表示,随着“健康第一”理念深入人心,参与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以前常发愁“健身去哪儿”,现在就近锻炼更加便捷。城市闲置边角地变身运动空间、更多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15分钟健身圈”遍及城乡……截至2022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增至422.68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2平方米。

  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上线约200项赛事,参与人数超2000万;“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开展43866场,参与青少年达6329万人次……群众体育活动不断创新形式,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的魅力。预计到2025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到38.5%。

  从“常健身”到“会健身”,成效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目前,累计超300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基层,把科学健身知识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国家体育总局积极创编适用于各个年龄段人群的科普作品,推出“世界冠军教你健身”系列视频,帮助人们正确锻炼、少走弯路。

  人人参与体育,体育造福人人。《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国民体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城乡居民体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运动增强体质作用明显。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的理念与行动正深度融入大众生活,以越发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参与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更有助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说。

  提振体育消费

  带动产业发展

  每当雪季到来,北京大都市购物城人流如织。这幢三层楼里聚集着近60家雪具店,开业17年的冷山磁器口总店称得上其中的“老字号”。步入店铺,滑雪板、滑雪杖、滑雪服等各式装备琳琅满目。“近5年来,店铺每年的营业额都能达到2000万元。”店长路伟说。

  说话间,一家四口前来购买雪具。“我大女儿今年11岁,准备这个寒假开始正式学滑雪。”母亲张雅娟忙着给女儿试穿滑雪鞋。路伟介绍,以前人们习惯租滑雪装备,现在更倾向于拥有自己的装备,“2023年11月一个月,光是滑雪鞋就卖出400多双。”

  北京冬奥会后,“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热度不减,不但拉动大众冰雪消费升级,更助推装备制造、场地运营、冰雪旅游等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国冰雪场地增至2452个。《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群众健身氛围愈加浓厚,带动的不只是冰雪产业。2023年,国内共举办路跑赛事580场、参赛总人次550万。高峰期时,一个周末就举办20余场马拉松赛。很多跑友“跟着赛事去旅行”,运动服装、跑鞋等国产体育产品销量也稳步攀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3008亿元,增加值为13092亿元。与上年相比,体育产业总产出增长5.9%,增加值增长6.9%。数据背后,是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的强大支撑。

  当前,群众参与体育的方式呈现个性化趋势,消费方式逐步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愿意为体育锻炼和休闲付费的人越来越多。在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看来,“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引领体育消费,通过供给侧创新提供更丰富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带动了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

  大众日趋养成运动习惯,形成多元化消费场景的同时,也在开掘新的产业增长点。近两年,徒步、骑行、登山、露营、冲浪等户外休闲运动广受欢迎。“以云南为例,各级各类户外协会组织蓬勃发展,每周进行一次以上户外运动的人数超2200万。”云南省体育局局长杨中华说。

  顺应这一趋势,多部门联合出台的《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全民健身与经济社会更多领域产生“化学反应”,正打开一片广阔的蓝海。

  培育村赛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

  队旗招展、芦笙悦响、锣鼓喧天,啦啦队载歌载舞,球场边座无虚席……1月6日,2024年“村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开赛。“新赛季吸引了大批新球队参赛,从去年20支队伍增加至今年62支队伍1800余名球员。”“村超”组委会成员之一、榕江县第一中学体育教师赖洪静说。

  人口不足40万的榕江县,因为这项极具烟火气的乡村足球联赛,在过去一年“吸睛”又“吸金”。据榕江县“村超”办公室统计,2023年5月13日至12月31日,“村超”相关赛事产生超580亿次的话题浏览量,全网在线直播观看人次累计超6亿;榕江县累计吸引游客7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13亿元。

  “村超”的火爆,依托于当地深厚的足球群众基础。上世纪90年代,榕江县村民就自发组织在露天球场比赛。如今,全县拥有25块足球场地、35支注册球队、41所县级足球特色学校,近5万人会踢足球。

  多年深耕群众体育沃土,依靠乡村赛事大放光彩的,“村超”不是唯一。同处贵州黔东南州的台江县台盘村,素有“逢节必比赛、比赛先篮球”的传统,“村BA”擦亮金字招牌;在海南文昌,村村有球场、人人打排球,“村排”从线下火到线上……村赛孕育于乡村,也反哺乡村。接地气、聚人气,激发出乡村体育的多元价值。

  比赛间隙,特色文化表演精彩展示;赛场外,电商直播、文创产品火热登场。“体育+”赋能旅游、文化产业,为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乘着办赛东风,贵州的特色美食、农特产品、非遗产品走出大山,一批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就业岗位随之增加。线上数据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量,百姓得到了实惠。

  红红火火的乡村赛事,让更多人领略体育魅力、感受竞技激情。村民为球队筹集费用、缝制队徽,比赛时把看台让给游客、自发组织志愿车队……“村超”解说员杨兵感慨,以体育为纽带凝聚人心,榕江群众对家乡文化更有自信。

  扎根乡土的群众体育活动不断释放活力,给举办地带来新气象。“村超”期间,返乡创业大学生直播助农;“村BA”的辐射效应显现,周边不少村寨吃上了“篮球饭”。

  “体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是过去1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产生了很多成功案例。榕江县和台江县的创新实践,对于文体旅融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王雪莉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1日 1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各地一批“十四五”重点工程刷新进度条 “硬核”实力彰显中国力量

央视网消息:连日来,各地一批“十四五”重点工程稳步推进。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十四五”时期,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网络融合发展。目前全国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1条,运营里程约1.1万...

花粉过敏别硬“挺” 这份“防御指南”请收好

入秋后,多种植物进入盛花期,北京正值秋季花粉高峰期。提醒市民:花粉过敏不能“挺”着,可能发展为鼻窦炎、鼻息肉、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要及时就医、规范用药。  问:一天之中,哪个时段花粉浓度最高?  监测显示,14时至20...

今明两天服贸会迎来公众开放日 交管部门发布交通提示

9月13日至14日,2025年服贸会迎来公众开放日,预计上午9点到12点、下午3点到6点,石景山首钢园区周边将出现客流和车流高峰,阜石路、北辛安路、石景山路及园区内二高炉南路、群明湖大街等路段将出现车辆排队、行驶缓慢情况...

以军称“基甸战车2”行动进入下一阶段

新华社耶路撒冷9月12日电(记者王卓伦 路一凡)以色列国防军12日发表声明说,以军在加沙城的“基甸战车2”行动进入“下一阶段”,超过500个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目标遭到打击。  声明称,以军继续对加沙城的巴武装组织基础设施和...

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取得成效

央视网消息: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商品、重点市场治理,积极发挥行政执法震慑力,切实保护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营商...

新学年!看湾区3万名跨境学童如何丝滑上学|数说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数说大湾区本期的关键数是——3万名每天大约有三万名跨境学童往返深港、珠澳口岸所谓跨境学童就是居住在内地、但到港澳上学的孩子他们每天清晨背起书包从家门出发跨过边境去上课傍晚再返回随着新学年的到来每个上学日的清晨在...

文化中国行 | 杨钰尼:非遗也可以很青春

清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一群孩子围成圈,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95后姑娘杨钰尼正带着他们练习乐作舞。  “老师,为什么跳这个舞要围成圆圈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手问。  杨钰尼笑着摸摸女孩...

文博日历丨刻在半个贝壳上的“逛街小记”

  古人闲暇时也爱逛街?  还把一份“商圈实景图”藏进了  半个贝壳里  下滑出发  和古人一起走走逛逛  01  附带打卡定位的  清代“逛街小记”  200多年前的一天,风和日丽  闲来无事  不妨出门逛逛街  △清...

“笔墨中国 山河壮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9月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同策划主办的“笔墨中国 山河壮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馆开幕...

“中国是最棒的国家!” “打卡中国”成为全球旅游“流量密码”

央视网消息: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关注。几名外国游客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口岸接受安检时,其中一个小女孩对民警说:“你们国家是最棒的国家”。这让很多网友感到非常自豪。来看报道。民警:你们去了哪些城市旅游?外国游客:上海、北...

2024
01/11
16:23
浏览量: 508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