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头条快讯 > “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迎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迎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6-06 09:34:23 | 点击:2995

仲夏时节,万物繁茂。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考古工作者郭明细致发掘、耐心清理,她已经投身考古工作一线20年。“常常蹲下去就忘了时间,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考古工作者大有可为。”郭明说。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西辽河流域,辽宁省建平县与凌源市交界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显示,牛河梁遗址的新发现让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线向历史纵深推进约五六百年。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强调:“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精心守护好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

  已是深夜,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文化馆的张向东皮影工作室内,77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张向东,正在伏案认真雕刻着孙悟空形象的“影人”,双手布满老茧,双眼充满热爱。

  “雕刻时,刻刀扎破牛皮保持不动,来回推动牛皮,这样刻出的皮影刀口圆润、线条流畅齐整。”张向东说,一件成型的皮影要经过刮、磨、洗、刻、染、缀等20多道工序,需要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我13岁和皮影结缘,到如今已60多年了。”张向东一直坚守着皮影事业,目前,昌黎皮影戏已经传承到第五代,传承人已有20余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皮影戏。

  非遗传承,要在传人。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名;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总覆盖人数超10万人次;推动非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余所高校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非遗保护的专业和学科……近年来,在一系列制度的保障下,非遗传承活力显著增强。

  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拥有许多历史建筑。“目前,全镇保存较好的老建筑共有103栋,统称中东铁路建筑群,都是不可移动文物。老建筑会‘说话’,它们饱经沧桑,见证了铁路小镇的历史变迁。”海林市中东铁路博物馆馆长王国栋说。

  王国栋从事文化和文物工作已有20余年,“去年中东铁路博物馆接待游客超24万人次,百年小镇焕发了新的活力。”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广大非遗传承人、文物保护工作者矢志不渝,精心守护好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核定公布了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到3.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越来越多人走进全国各地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在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中赓续红色血脉,增强精神力量。

  兼具独特自然风光、悠久历史文化,每逢假期,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游人如织。近年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扎实推进,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家底不断夯实,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展览展示水平极大提升,宣传教育功能日益彰显,综合效益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

  坚持创新创造,增强文化遗产吸引力

  穆文俊是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洞箫演奏员。白天,她在博物馆用现代复制的出土乐器,为参观者演奏音乐。下班回家,她是互联网上的主播,以洞箫会知音,每场能吸引1万余人次观看。“在博物馆里演奏古代音乐和在线上普及相关知识,目的都是吸引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文物和古乐器。如今‘粉丝’越来越多,我们很开心小众的古乐器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穆文俊说。

  每逢节假日,故宫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便保持高位。创新的展陈方式、多元的体验活动,使博物馆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国家文物局5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约300家的速度持续增长,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达6833家,总量居世界前列。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近年来,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日渐“火起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活动已成品牌,“云游非遗·影像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活动持续“圈粉”。在线上线下参与体验非遗、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成为新的生活时尚。

  如何把对文化遗产的美好记忆“带回家”?购买文创产品成为人们心仪的选择。以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系列文具、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为代表,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渐入佳境,助推“汉服热”“非遗热”“博物馆热”“考古热”“古城热”等持续升温。

  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在保存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推出新潮的玩法。人们听曲、看戏,寻古镇、访老街,宿古宅民居,不远千里赴一场传统文化的旅行。

  “文化+科技”也正在为文化遗产活起来拓宽道路。

  敦煌研究院精心打造敦煌仙子“伽瑶”,以动画方式、人格化的内容讲述古老的敦煌传奇;打开互联网,中英文双语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向全球共享着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影像……敦煌的探索,是我国博物馆、非遗馆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放的缩影。

  以5G、大数据、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文化业态、内容和传播产生深远影响,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因此接触并喜爱上文化遗产,进而成为传播文化遗产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分子。

  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湖南常德河街古香古色,“钵子宴”“擂茶百碟宴”……景区游客排队品尝当地美食,感受“舌尖上的文化”。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五一”假期,常德接待游客164.83万人次,同比增长62.19%;实现营业收入14.57亿元,同比增长42.01%。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遗产项目涉及15个省(区、市)4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就是其中之一。

  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广大茶农、花农依靠一朵花、一片叶走上致富之路,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传承弘扬非遗的意愿进一步增强。2023年,福州茉莉花茶年产量达1.9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带动茶农、花农户均年增收约3万元,小小茉莉花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致富花”。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乡村,各地积极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其中21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覆盖10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城市,博物馆展览多姿多彩,非遗传承有声有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城市发展积累起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5月16日,北京国家大剧院,“中俄文化年”开幕式暨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专场音乐会精彩上演。中国的琵琶、古筝,俄罗斯的巴扬、古斯里琴……两国民族音乐都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绚丽花朵,美美与共,这场音乐盛宴成为中俄文化交流互鉴的精彩华章。

  这是龙和百合花的相遇。一块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300多年的法国怀表,静静躺在故宫文华殿展厅,成为中法交往交流历史的见证。怀表表盘中心金色百合花图案为法国王室标志,表壳中央开光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像,机芯内摆轮保护罩镂雕一条中式五爪龙。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通过约200件文物精品,向观众诉说着百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博物馆,成为我国文化外交的“金色名片”。“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文物出入境展览累计达300余项。“华夏瑰宝”文物展、“东西汇流:13—17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特别是与亚洲46国及埃及、希腊合作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以文物展览凸显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

  “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如今,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全社会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正凝聚成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6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各地一批“十四五”重点工程刷新进度条 “硬核”实力彰显中国力量

央视网消息:连日来,各地一批“十四五”重点工程稳步推进。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十四五”时期,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网络融合发展。目前全国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1条,运营里程约1.1万...

花粉过敏别硬“挺” 这份“防御指南”请收好

入秋后,多种植物进入盛花期,北京正值秋季花粉高峰期。提醒市民:花粉过敏不能“挺”着,可能发展为鼻窦炎、鼻息肉、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要及时就医、规范用药。  问:一天之中,哪个时段花粉浓度最高?  监测显示,14时至20...

今明两天服贸会迎来公众开放日 交管部门发布交通提示

9月13日至14日,2025年服贸会迎来公众开放日,预计上午9点到12点、下午3点到6点,石景山首钢园区周边将出现客流和车流高峰,阜石路、北辛安路、石景山路及园区内二高炉南路、群明湖大街等路段将出现车辆排队、行驶缓慢情况...

以军称“基甸战车2”行动进入下一阶段

新华社耶路撒冷9月12日电(记者王卓伦 路一凡)以色列国防军12日发表声明说,以军在加沙城的“基甸战车2”行动进入“下一阶段”,超过500个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目标遭到打击。  声明称,以军继续对加沙城的巴武装组织基础设施和...

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取得成效

央视网消息: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商品、重点市场治理,积极发挥行政执法震慑力,切实保护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营商...

新学年!看湾区3万名跨境学童如何丝滑上学|数说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数说大湾区本期的关键数是——3万名每天大约有三万名跨境学童往返深港、珠澳口岸所谓跨境学童就是居住在内地、但到港澳上学的孩子他们每天清晨背起书包从家门出发跨过边境去上课傍晚再返回随着新学年的到来每个上学日的清晨在...

文化中国行 | 杨钰尼:非遗也可以很青春

清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一群孩子围成圈,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95后姑娘杨钰尼正带着他们练习乐作舞。  “老师,为什么跳这个舞要围成圆圈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手问。  杨钰尼笑着摸摸女孩...

文博日历丨刻在半个贝壳上的“逛街小记”

  古人闲暇时也爱逛街?  还把一份“商圈实景图”藏进了  半个贝壳里  下滑出发  和古人一起走走逛逛  01  附带打卡定位的  清代“逛街小记”  200多年前的一天,风和日丽  闲来无事  不妨出门逛逛街  △清...

“笔墨中国 山河壮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9月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同策划主办的“笔墨中国 山河壮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馆开幕...

“中国是最棒的国家!” “打卡中国”成为全球旅游“流量密码”

央视网消息: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关注。几名外国游客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口岸接受安检时,其中一个小女孩对民警说:“你们国家是最棒的国家”。这让很多网友感到非常自豪。来看报道。民警:你们去了哪些城市旅游?外国游客:上海、北...

2024
06/06
09:34
浏览量: 299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