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短视频时代,我们如何保卫消逝的童年?

短视频时代,我们如何保卫消逝的童年?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2-18 13:54:11 | 点击:219

作者:芦花

“当成人世界的信息通过电视等媒介毫无保留地侵入儿童的精神领地,纯真的童年将加速消亡。”上世纪八十年代,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向世界发出警示。四十年后,这场预言正以更迅猛的姿态在中国互联网上演——2022年101.7亿元的市场规模达到,2023年攀升至373.9亿元,2024年突破500亿元……微短剧发展如火如荼,但也泥沙俱下,这让童年的消逝从“温水煮蛙”变成了“沸水倾盆”。

童年何以消逝?

在《童年的消逝》这本书中,波兹曼揭示了一个颠覆常识的真相:“童年”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印刷术缔造的文化产物。当文字成为知识垄断的工具,成人与儿童之间便竖起了一道认知高墙——儿童需要耗费数年时间跨越识字、语法、逻辑这三重阶梯,才能窥见成人世界的秘密。以汉字为例,一个孩子需经历千余天的学习,方能在四年级读懂报纸;而真正掌握社会规约、获得“准成人”身份,还需要度过相当漫长的青春期。这种信息壁垒划定了童年的边界,也孕育了人类独有的理性思维:羞耻感、延迟满足和对复杂世界的敬畏。

微短剧的崛起正在加速瓦解这道文化防线。高饱和度的画面、震耳欲聋的音效、每分钟三次的情节反转……它以各种方式,不断刺激我们的感官,将传统中不能谈及的禁忌加工成娱乐内容。伦理问题、猎奇话题、血腥、死亡与暴力……禁忌一旦被揭露,其神秘与危险也随之消散,我们对禁忌的敬畏和羞耻感也在淡化。当《重生之我在豪门当保姆》的狗血伦理与《逆袭吧!赘婿》的暴力叙事无需任何认知训练便能直达儿童眼底时,波兹曼笔下的“羞耻感消亡”便成为了现实。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用户日均观看时间超40分钟,其中18岁以下群体占比近三成。这些数据反映的是一场认知的革命:儿童尚未理解生命的意义,已目睹死亡的狰狞;未曾学会沟通合作,先习得暴力的效率;还未建立性别认知,便被植入“霸道总裁强吻”的模板。当算法将战争、性暗示、权谋算计打包成“电子糖果”推送给小学生时,童年不再是成长的缓冲带,而成了商业流量收割的试验田。

大人变孩童,小孩成大人

“短”时代,一场静默的身份倒置正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越来越发现,如今所谓的“小大人”越来越多了。他们穿着大人的衣服,操着大人的腔调,谈论着成人世界才会谈论的话题。

与此同时,成人世界也在发生逆向蜕变——成年人正在变得孩童化。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笔下的“低欲望社会”,在中国表现为“萌系消费”的泛滥:Chiikawa(吉伊卡哇)卡通形象的成人粉丝比例高达83%,“三丽鸥式审美”全面入侵职场生态,35岁以上群体的盲盒消费年均增速达到210%……未曾完整拥有童年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寄存纯真的容器。这种集体退行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心理代偿机制——80、90后在电视文化中经历了“被压缩的童年”。成年后,他们收集卡通周边、使用幼儿语气词、沉溺于换装的游戏,试图重新建构消逝的人生。

我们是否需要保卫童年?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电视让儿童“穿着成人外衣跳幼稚舞蹈”,而微短剧则更进一步,将人类的认知模式压缩为“刺激-反应”的巴甫洛夫实验。童年的消逝不仅是生理年龄的模糊,更是心智结构的坍塌。有人因此得出结论——我们目前应该争论的不是“童年是否需要被保卫”,而是“如何保卫童年”。

但是,这场保卫战的逻辑起点本身正面临着解构。我们不要忘记,“童年”不过是印刷文明催生的一个文化概念;既然它是概念而非实在物,就必然存在漂移、流变的可能。当这一概念所依托的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从印刷时代迈入电子媒介时代,其意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波兹曼提出电视这种媒介促进了儿童的早熟化,即加速了儿童的成人化(社会化)。

然而,问题在于,儿童的社会化一定是件坏事吗?这引出了更深层的问题:当孩童更早地学习并继承了那些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对他们秘而不宣的规范时,我们凭什么断定这种社会化必然会导致认知的降级?

历史似乎总是在重演类似的焦虑:苏格拉底担忧文字会摧毁记忆力,古登堡的同时代人则恐惧印刷术瓦解手抄本时代的知识权威。而今,曾被视作“垮掉的一代”的电视儿童,缔造了互联网革命。媒介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认知的恐慌,往往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跳板。

童年的消逝或许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面棱镜,微短剧的爆发也绝非偶然——它是技术理性、资本逻辑与人类偏好共谋的结果。当我们沉迷于“三分钟看完一部剧”的效率幻觉时,或许也该重温波兹曼的箴言:“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人类的文明史本就是不断失去又重建的过程。当我们谴责微短剧时,也应意识到:新一代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建自己的认知秩序。(芦花)

责任编辑:王目雨


【作者:芦花】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戛纳引关注

当地时间5月13日,第78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迎来一位“特殊嘉宾”——中国首部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这部融合科技与文化、交互与叙事的创新之作,在戛纳进行了海外首映。这部作品运用虚拟现实与实时定位技术,将平面影像拓展为...

国产动画“出海”升级

图①:《哪吒之魔童闹海》俄罗斯海报。图②:《凸变英雄X》中国大陆海报。图③:《罗小黑战记》格鲁吉亚海报。图④:《白蛇·缘起》美国海报。图⑤:《时光代理人》日本海报。本文配图均为网络图片5月7日,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在海外...

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沉浸“入画”的喜与忧

【影视锐评】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沉浸“入画”的喜与忧作者:何国军 周 怡(分别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长江电影集团党委委员)前不久,国家电影局首次为虚拟现实电影颁发“龙标”,《唐宫夜宴》和《隐秘...

中国电影“走出去”:用丰富的类型叙事向世界表达

【文艺观潮】中国电影“走出去”:用丰富的类型叙事向世界表达作者:孙子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讲师)推动本土类型创作,加强中国类型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是提升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在...

巧妙平衡真实性与戏剧性

图为《绝密较量》剧照。片方供图国安题材谍战剧《绝密较量》迎来大结局,引起观众热议。该剧围绕第四代核电技术的重重博弈,通过真假难辨的人物身份与虚实交织的技术迷宫,精彩勾画新时代国家安全防线上的隐秘斗争。传统谍战剧往往依托战...

《折腰》热播:古偶剧的破局与新生

《折腰》海报。图据电视剧《折腰》官微□雷蕴含近日,电视剧《折腰》开播,在古装剧市场陷入同质化泥潭的当下,它却以傲人之姿实现突围。根据云合平台数据显示,《折腰》在开播第二天热度就已登顶,并在开播第四天市占率达到22.7%,...

排出原汁原味的京味儿戏 不能丢了土腥味儿

作者:张 嘉杨立新像一坛陈了五十载的醇酿,外表透着质朴劲儿,内里却沉淀出绵柔,这是北京人艺老戏骨才有的功夫——市井烟火与翰墨书香在岁月里勾兑得恰到好处。杨立新说话时常带笑意,举手投足间流淌的幽默总能引发听者会心一笑,但谈...

《折腰》做对了什么?跳出“恋爱脑”

近日,肖战主演的《藏海传》开播来势汹汹,古装剧《折腰》热度飙升,剧集市场话题不断,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目光。《折腰》播至15集,根据云合平台数据显示,《折腰》在开播第二天热度就已登顶,并在开播第四天市占率达到22.7%,...

骑自行车上班的市长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1989年4月25日清晨6点,辽宁朝阳的柳城早市已热闹起来。身着便装的市长刘相荣推着他那台白山牌自行车,带着城建、城管等部门负责人又开始了一天的巡查。这是他上

《以美之名》呈现出医疗剧的新样态

医疗剧是职场剧经久不衰的类型,从上世纪90年代的港剧《妙手仁心》到新世纪之初的日剧《白色巨塔》、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不知有多少80、90后的电视儿童是因为看了这些作品而树立起救死扶伤的人生理想。而2012年的《心术》和...

2025
02/18
13:54
芦花
浏览量: 21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