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海南三沙气象工作者—— 坚守海岛66年(绿色家园)

海南三沙气象工作者—— 坚守海岛66年(绿色家园)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6-16 11:30:47 | 点击:8209

  西沙群岛石岛上,三沙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正在维护自动气象站。
  邢建民摄

  火辣的太阳让人几乎睁不开眼,强烈的紫外线下,稍不注意皮肤就会起泡、脱皮、灼伤……一登上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记者就对这里常年的“四高”环境有了切身感受:高温、高湿、高盐分、高日照辐射。

  “我们这儿白天常年是‘30+’摄氏度的高温。这样的日照强度,在三沙一年约有300天。”当地气象工作人员介绍。

  三沙是我国最南端的城市,离海南岛300多公里。1957年7月,永兴岛上建立了西沙气象站。

  在条件艰苦的海岛上,一代代气象人已坚守了66年,每天观云测雨,传输气象数据,发布天气预报预警。新征程上,三沙气象人坚持“每一次天气过程不放过”,全力以赴服务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在高温、高湿、高盐分、高日照辐射的环境下,一代代气象人长期坚守

  一个安装了百叶箱、风向杆、风向标、雨量筒的观测场,一间茅草屋,一部临时电台——这就是1957年西沙气象站建立时的全部家当。

  随着气象站建立,第一批6名气象工作者上岛,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一代代气象人远离家人,驻守海岛,执着坚守。

  三沙市气象局综合观测科科长唐海荣,对21年前上岛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2002年8月,19岁的唐海荣坐上“琼沙2号”补给船,在海上颠簸15个小时后,登上了永兴岛。

  “当时在船上吐了一路。”唐海荣说,那时,永兴岛生活条件较差,没有网络,通信不便,岛上的人一心盼着补给船带来食物、信件,“补给船来了就像过年一样,全岛的人都去码头迎接。”

  “当时气象站观测数据全部靠人工记录,每3小时一次,24小时不间断,全年无休。”唐海荣说,“最头疼的是要频繁更换自记纸。经常顶着风雨去换纸,台风天要两人绑在一起去换纸,才不会被台风吹走。”即便如此,三沙气象数据记录一次都没有断档,成为珍贵的南海气象观测资料。

  2012年后,观测设备逐步替换为自动设备,大量岛礁增设站点。观测设备容易被海岛高温、高湿、高盐分环境腐蚀损坏,唐海荣的工作重心转向维护保障设备运行。记者采访当天,有两个岛礁上的设备显示异常,“我们会尽快出发去维修。”她说。

  去岛礁维修设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要坐船,时间还很紧张。“船舶在每个岛礁停留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如果没修好,就只能等下一艘船来,有时要等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唐海荣说。

  去年10月,唐海荣和一名同事去北礁维修设备。当天浪很大,登陆时,冲锋舟熄火了一次又一次,耗费几个小时才上岸。气象站设在22米高的灯塔上,两人手脚并用爬上去。从下午2点半到5点,抓紧时间抢修,一口水都没喝。天已微黑,冲锋舟的发动机再次熄火,在海上漂了几小时,最后几个人手脚并用,终于让冲锋舟靠到了大船边,第二天回到永兴岛。

  唐海荣的家人在海口生活,长年累月守岛,她感到自己对家人的陪伴太少,亏欠太多。21年来,唐海荣记不清有多少次缺席家庭重要活动,父亲病重不能到病床前尽孝,孩子生病全靠爱人照顾……

  2006年,唐海荣大儿子出生5个月后,她就上岛驻守了3个月,回家后孩子不认识妈妈,小手一直把她往外推。现在正上小学的小女儿,几乎每天都会来电话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即便如此,每次下岛回家休息,唐海荣仍记挂着工作。“经常梦见在岛上紧张工作,半夜刮风下雨时醒来,会下意识地想起床去查看数据。”她说。

  “驻守海岛,要自力更生,克服许多困难。”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工作人员王国章对记者说。2019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王国章登上永兴岛,成为一名气象预报员。第二年,王国章就去珊瑚岛驻守了3个月,学会了种菜、捕鱼和做饭等“守岛必备技能”。

  “三沙所有海岛上喝的淡水、吃的食物,都要靠补给。以前1个月才来一次船补给,冬季大风天气多,补给船常常来不了,遇上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可能几个月都吃不上新鲜食物。”三沙市气象局局长孙伟说。近几年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不过仍然比较艰苦。海岛高温、高湿、高盐分、高日照辐射的环境,让一些人患上了风湿、关节疼等疾病。

  气象监测网络越来越精密,预报预警服务越来越精细

  “观云测雨,保祖国平安”——在三沙采访气象工作者,时常会听到他们说出这句话。这是一代又一代三沙气象人矢志不渝的信念和使命。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永兴岛、珊瑚岛建立了两个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在10多个海岛建立了气象自动观测站,再加上高空探测站、天气雷达等,形成了陆海空一体化综合观测体系。

  三沙气象监测越来越精密。“这里的气象观测数据,不仅用于区域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还要进行全球交换,对全球天气预报、气候监测以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唐海荣说。

  在三沙,人们离不开气象服务。每年4月至9月,南海夏季风携带着充沛水汽,从西南吹来;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冬季风从东北吹来。平均每年有10次左右台风天气会影响三沙。

  “风太大,船就不能出海。我们因此建了气象服务群,把海事、应急等部门以及渔民等岛上服务对象都纳入群里,每天发布气象专报,提前提示大风等天气情况。”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科长邢俊说。

  永兴岛很小,已在岛上待了15年的邢俊几乎认识所有人。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三沙气象预报预警越来越精准,服务越来越精细,得到海事、应急等部门以及渔民的肯定。近年来,三沙市气象局开展西沙、中沙、南沙分区气象预警,在5艘往来三沙的船上安装自动气象监测设备,每天对这5条航线做一次精细到3小时的预报。对每一个台风,三沙气象部门都能精准捕捉。

  今年60岁的永兴社区居民冯明芳,每天出海前都会查看这个气象服务群里发布的风速、风向等情况,调整行程安排和出海路线,“邢台长报得很准啊,服务很到位。”

  以前,渔民去西沙、南沙出海,靠的是前人记录航海经验的“更路簿”。而今,冯明芳等岛上渔民靠的是精准、直通的天气预报服务,“心里更踏实”。

  “海上交通是保障海岛物资供应、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气象服务对船舶是否开停航起着决定性作用。”三沙市海事局指挥中心值班主任曹晨光说。2020年10月,三沙连续遭遇8个台风影响,补给船无法到达永兴岛。邢俊和其他两名预报员精准捕捉到两个台风的间歇期,海事部门趁间歇期调配补给船到永兴岛,保障了海岛物资供应“生命线”畅通。

  三沙市应急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应急管理负责人陈勋对介绍,去年“纳沙”台风预警发布后,应急部门及时转移了小岛礁上的居民。

  “在气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得以精准进行航标设置,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三沙航标处党群工作部科员申展说。

  初步建成综合观测网,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傍晚7时15分,三沙市气象局综合观测科工作人员黄俊飞开始放探空气球。气球很快升空,仿佛成为夜空中的一颗星星。

  几十年来,永兴岛的探空气球每天两次准时施放。“遇上台风天,人都站不稳也要放,早一分迟一分都不行。”黄俊飞说,是气象人精神以及守护南疆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他,“所有的辛苦、危险都觉得值!”

  “每次上岛,总有一种使命感催促着我前行。”三沙市气象局珊瑚岛气象站副站长张建青说。这种使命感,促使张建青把驻岛的时间利用起来做科研,“前年申请了一项省局的课题,研究天气雷达升级后对灾害性天气监测效果是否有所改善,今年有了成果。”

  三沙市气象局积累了长达60余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初步建成覆盖南海大部分地区的综合观测网。2019年以来,西沙国家气候观象台、中国气象局三沙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戴永久院士工作站、三沙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研究科学试验站等纷纷落户,形成“一基地一台两站”的科技创新平台。近3年来,三沙气象局有4篇科技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7人次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1人次入选海南省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

  科研优势吸引着年轻气象人开拓创新。去年8月参加工作的三沙市气象局综合观测科工作人员朱思佳,几个月时间里,已去过8个海岛进行自动站建设和设备维护,最近正在总结这些工作经验,“希望从中找寻一些规律,开展相关研究,为三沙气象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三沙海洋气象观测为区域防灾减灾等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表示。

  “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开拓创新,依托科研优势,推进高质量气象服务,更好地服务保障三沙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孙伟说。

  记者离开永兴岛时,唐海荣和同事正准备出发去岛礁维修设备。三沙气象人,永远在前行的路上。

  

  ■记者手记

  持续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一首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让西沙群岛被人们熟知。从1957年西沙永兴岛建立气象站以来,一代代气象人坚守岛礁,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三沙采访,气象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记者深受感动。他们曾经睡过野地、喝过雨水、啃过野菜,在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辐射的海岛上日复一日坚守岗位,建起了陆海空综合气象观测体系,积累了60多年南海气象观测基础数据,并参与全球数据交换,为把握海洋天气气候演变规律、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使命光荣,催人奋进。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气象服务保驾护航。海洋天气多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台风、暴雨、大雾、大风等天气多发。我国初步建立了陆海空海洋综合观测体系。国务院去年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对进一步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作出了部署,将着力构建更为精密、精准、精细的海洋气象服务保障体系,更好服务海洋强国建设需要。新征程上,三沙气象人正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持续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为保障“蓝色国土”上的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出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6日 18 版)

(责编:岳弘彬、赵欣悦)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戛纳引关注

当地时间5月13日,第78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迎来一位“特殊嘉宾”——中国首部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这部融合科技与文化、交互与叙事的创新之作,在戛纳进行了海外首映。这部作品运用虚拟现实与实时定位技术,将平面影像拓展为...

国产动画“出海”升级

图①:《哪吒之魔童闹海》俄罗斯海报。图②:《凸变英雄X》中国大陆海报。图③:《罗小黑战记》格鲁吉亚海报。图④:《白蛇·缘起》美国海报。图⑤:《时光代理人》日本海报。本文配图均为网络图片5月7日,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在海外...

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沉浸“入画”的喜与忧

【影视锐评】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沉浸“入画”的喜与忧作者:何国军 周 怡(分别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长江电影集团党委委员)前不久,国家电影局首次为虚拟现实电影颁发“龙标”,《唐宫夜宴》和《隐秘...

中国电影“走出去”:用丰富的类型叙事向世界表达

【文艺观潮】中国电影“走出去”:用丰富的类型叙事向世界表达作者:孙子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讲师)推动本土类型创作,加强中国类型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是提升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在...

巧妙平衡真实性与戏剧性

图为《绝密较量》剧照。片方供图国安题材谍战剧《绝密较量》迎来大结局,引起观众热议。该剧围绕第四代核电技术的重重博弈,通过真假难辨的人物身份与虚实交织的技术迷宫,精彩勾画新时代国家安全防线上的隐秘斗争。传统谍战剧往往依托战...

《折腰》热播:古偶剧的破局与新生

《折腰》海报。图据电视剧《折腰》官微□雷蕴含近日,电视剧《折腰》开播,在古装剧市场陷入同质化泥潭的当下,它却以傲人之姿实现突围。根据云合平台数据显示,《折腰》在开播第二天热度就已登顶,并在开播第四天市占率达到22.7%,...

排出原汁原味的京味儿戏 不能丢了土腥味儿

作者:张 嘉杨立新像一坛陈了五十载的醇酿,外表透着质朴劲儿,内里却沉淀出绵柔,这是北京人艺老戏骨才有的功夫——市井烟火与翰墨书香在岁月里勾兑得恰到好处。杨立新说话时常带笑意,举手投足间流淌的幽默总能引发听者会心一笑,但谈...

《折腰》做对了什么?跳出“恋爱脑”

近日,肖战主演的《藏海传》开播来势汹汹,古装剧《折腰》热度飙升,剧集市场话题不断,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目光。《折腰》播至15集,根据云合平台数据显示,《折腰》在开播第二天热度就已登顶,并在开播第四天市占率达到22.7%,...

骑自行车上班的市长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1989年4月25日清晨6点,辽宁朝阳的柳城早市已热闹起来。身着便装的市长刘相荣推着他那台白山牌自行车,带着城建、城管等部门负责人又开始了一天的巡查。这是他上

《以美之名》呈现出医疗剧的新样态

医疗剧是职场剧经久不衰的类型,从上世纪90年代的港剧《妙手仁心》到新世纪之初的日剧《白色巨塔》、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不知有多少80、90后的电视儿童是因为看了这些作品而树立起救死扶伤的人生理想。而2012年的《心术》和...

2023
06/16
11:30
浏览量: 820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