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群众来信 > 一家人种出万亩绿(守望)

一家人种出万亩绿(守望)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21 10:36:12 | 点击:99

王天昌查看苗木生长情况。

王银吉夫妇铺设草方格。

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宋朝军摄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腾格里沙漠南缘,一阵北风袭来,沙山上草方格边,麦草微微晃动。一些格子里,插着几根“枯枝”,还没筷子粗,刚比手掌长。

“发芽了!”王银吉冲着妻子金玉秀憨憨地笑,两人趴在沙坡上,围着毛条枝,一手一手把边上的沙层舀开。挖了大概10厘米,一瞅,芝麻大小的绿芽在沙层里探出了头。

王银吉82岁的父亲王天昌听说草方格里发芽了,说道:“苦没有白受!”

实际上,“苦”已经受了26年。从1999年开始,王天昌带着妻子和儿子儿媳住进了沙漠,一家人压沙、植绿、护林……脸庞变黝黑、皮肤变粗糙,但万亩黄沙被草方格紧紧锁住,长出片片绿。

“不能让风沙毁了我们的田地”

“不往城里搬,咋赶着往沙漠里跑?”26年前,得知王天昌要往沙漠里搬,有些村民笑他傻。

王天昌原本在红水村七组,20世纪90年代初,在政策支持下,他家搬到耕地较多、收成较好的九组,可没几年,王天昌发现了问题:风大时,一座沙丘用不了几天,就往前“搬”了好几米;种的大麦、小麦很快被沙子压住了,饲养的牛羊被风沙吹得惨叫。

“要想收成好,就不能让风沙毁了我们的田地!”治沙的想法在王天昌心里萌发。当时,古浪县“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已经探索了十几年。王天昌让王银吉骑摩托车去古浪县,运回一袋袋种子,先种在自家地里育苗。

实验了两三年,毛条、梭梭的种子总算能长成苗。1999年,正月十六,王天昌带着老伴李兰英,迎着刺骨的寒风,背着比自己还高的麦草,进了沙漠。

先做压沙草方格。挖开方方正正的草方格,在四边铺上麦草,踩着铁锹,把麦草从间隙里压进去……一次次重复,换来一排排麦草挺立,稳住了片片流沙。

当年春天,家里的麦子一种完,王银吉也赶紧进了沙漠,和父母一起种树。在草方格中间刨开小坑,种下树苗,浇好固根水,再盖上沙……累了,坐在地上歇一歇,风大了,钻进帐篷避一避。

“环境越恶劣,种树越不能糙!”王银吉说,“像毛条、花棒,树苗将近1米长,浑身带刺,扎得手疼,但戳到土里最少也得60厘米。”

远望,方圆3里以内,再无人家;近看,地面上只露出20多厘米的“枯树枝”,地下却有三四倍的身量,在努力地发芽、生根,抓牢这片荒漠。

“只要能多活一棵‘尕苗苗’,咱们都能坚持”

运输、浇水、养护,每个环节,王天昌都“抠着算”。最让他纠结的,是水。

一小盆水,他们洗完菜洗完手,浇到树坑里。浇水时,跪在地上,一手撑地,一手拿着掌心大的塑料勺,一勺勺浇,生怕洒到外面。

即使如此,这些树苗还是不容易存活——有时,头一天栽下的树苗,一夜过后就被风沙吹翻;有时,好不容易活下来的树苗,几天高温就晒死了……

“那就盯着看!”王天昌决定,在帐篷旁边,他和儿子抡起锄头,挖出一个地窝棚。

从地面向下斜挖两米深,10平方米的坑被隔成了3间小屋。一进门,就是他们垒起来的沙土炕,左右两间分别放着简单的厨具和工具。没有窗户,阳光很难照进来,弓着身子穿梭其间,就像在洞穴里“探秘”。处在地下,有时风沙袭来,落下的沙尘直接把门堵上。

“这是‘一室两厅’的‘纯正土屋’。”王银吉打趣道。在这里,王天昌和老伴住了8年。

“只要能多活一棵‘尕苗苗’,咱们都能坚持!”王天昌笑道。甘肃方言里,“尕”指代“小、孩子”,既稚嫩,又蕴含着无限希望。

从地窝棚向远处望去,一片郁郁葱葱,已经比人还高,成为沙漠中最显生机的存在。

20多年里,他们积累下不少经验,工具和方法也不时创新。

“这是我母亲的发明。”拿着一柄“沙木枪”,王银吉介绍。“沙木枪”长约2.5米,一头是铁锹,一头是水管粗细的铁质钻头。“一头用来刨坑,另一头用来打眼儿。”王银吉说,沙木枪两头一挖一钻,不仅效率高,而且栽苗后回填土更省力,打的眼儿空间更大,暴露在空气中的浇水面积更小。

从育苗到种植,王天昌一家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种下的苗木成活率已经超过85%。

“我们会把治沙的事业一直传承下去”

尽管已经57岁,但爬上近14米高的瞭望塔,王银吉依然身手矫捷。

“可比在地窝棚看得远咯!”站在瞭望塔上,王银吉说。这里距离地窝棚不到800米,但标志着一家人治沙造林的新阶段。

20多年里,王天昌一家人种树的故事从大漠中传出。2006年,当地工会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水泥,在这里建起了4间新的护林房;2008年,在护林房旁,当地林草部门帮他们修建起瞭望塔……

2013年,他们一家被聘为当地护林员,每年能领到一些公益林养护补贴;护林房里通了电,从水窖里抽水不再困难;一旁的柏油路畅通无阻,运输物资更方便。

社会各界的爱心也涌入这里——有的捐款捐物,有的通过互联网“远程认捐植树”,有的来到这里参与植树;八步沙林场的郭万刚、郭玺等人,也时常捐赠种子和苗木。

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种树的力量越来越壮大。武威市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累计治理沙化土地983.8万亩,风沙线退缩10—30公里,生态环境更绿更美。凉州区持续开展沙漠治理行动,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和组织义务压沙,全区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累计达196万亩,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不足15%提高到30%以上,形成“人进沙退”的局面。

“爷爷、爹爹,你们一定要把这片沙漠治得绿绿的。”这是王天昌的小孙子王志军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2005年,王志军14岁,已经成为父亲和爷爷治沙的好帮手,但突如其来的疾病带走了他。王志军的遗愿,全家人都记着。现在,在新疆工作的大孙子王志荣,每年往家里寄3万元,专门用于治沙。

在王银吉的车上,有一个半米长的小铲子。“这个小铲子就是我们家第四代治沙人的工具!”金玉秀笑着说。王天昌的重孙子每次从新疆回来,都要自己动手栽上几棵小树苗。

梭梭150多万株、花棒500多万株、毛条100多万株、柠条10万多株、榆树30万株、沙枣5万株……王银吉说,种下这些树的资金,主要来自种粮攒下的积蓄,以及政府补贴和爱心捐款。“我们会把治沙的事业一直传承下去,走向更深的沙漠腹地……”开着车,王银吉分享着,一路上,所过之处,皆已植被茂盛。

记者手记

为了绿色的梦想

采访中,3面五星红旗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面在治沙车里。每次压沙造林,王银吉都把国旗插在车上或高些的沙丘上。这面五星红旗不仅是坐标,更是大伙儿的动力源泉。采访当天,沙漠里刮起大风,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治沙人迎着风沙,干劲十足。

一面在瞭望塔上。这里是整片沙海里的最高处,可以俯瞰密密麻麻的沙漠丛林,让人更理解久久为功的重要性。瞭望塔旁,3棵白杨已整整20岁,已经蹿到了10多米高,树干粗得一人抱不下,它们和王天昌一家相伴,共同见证荒漠披绿。

还有一面在护林房的彩钢棚顶。不少志愿者到此,和王天昌一家晒花棒种子、保养治沙车、整理工具……王天昌常给志愿者们用三弦琴弹唱:“人老心不老,治沙决心高,代代传承压黄沙,家乡建美好。”

人心齐、黄沙退。千千万万和王天昌一家人一样的治沙人,为了心中那个绿色的梦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正在把家园一点点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韩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儿时回忆-小铜手枪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上课铃响过许久,班主任赵老师还未现身。往常她总是早早来到班级,今天这情况让同学们满心疑惑。大家正凑在一起小声猜测时,教室门“吱呀”一声开了,赵老师领着个虎头虎

上海:社工介入社区心理服务让居民“心畅”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新场镇综治工作中心里,最大的办公室是属于社工的,风景最佳的会议室被改造成心理服务室,也是社工的工作场地。从2023年开始,新场镇就委托第三方社工机构开启了“心畅”社会心理服务项目,专门为来访人员提供常...

一家人种出万亩绿(守望)

王天昌查看苗木生长情况。王银吉夫妇铺设草方格。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宋朝军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腾格里沙漠南缘,一阵北风袭来,沙山上草方格边,麦草微微晃动。一些格子里,插着几根“枯枝”,还没筷子粗,刚比手掌长。...

"学习强国"公益实践落地高新 爱心企业携手传递温暖

每日新闻网讯(吕本政 刘美静)为积极响应“学习强国”平台关于深化公益实践的号召,推动社会资源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5月19日,烟台高新区启梦公益发展中心联合农夫山泉战略合作伙伴烟台紫创商贸有限公司,在烟台高新区明喆物业开展...

政企联动护银龄 军创担当践初心

每日新闻网讯(吕本政 王隆 杨立锟)在2025年全民营养周来临之际,烟台高新区退役军人事务服务部门组织辖区军创企业——烟台赛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携手烟台山医院共同开展“老年营养健康进社区”公益行动。此次活动充分发挥军创企...

当好老年患者的“眼睛”“耳朵”“拐杖”(退病录·走近医务社工③)

图为医务社工为老年患者梳理检查单。北京同仁医院供图“有第一次来打针的患者吗?”不久前的一天上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中心一病区,几位穿着红马甲的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穿梭在等待区,不停地询问着。尤其看到老人,她们就凑上...

公益电影进社区,文化惠民暖人心

每日新闻网讯(徐加友  宋艺)在2 0 2 5年5月1 9日,江苏沭阳县沭城街道关工委联合沭阳英佰文化传媒中心,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电影进社区放映活动在鱼种厂社区精彩上演,为社区居民及青少年带来了一个充满温情...

三地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同台宣讲

本报讯(记者 任珊)昨日,由京津冀全国自强模范、助残先进集体代表共5人组成的宣讲团在北京市残疾人综合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开展了一场“瓣瓣同心”——先进人物面对面宣讲报告会。来自北京的全国自强模范唐占鑫,从生活不能自理到...

沭城街道叶庄社区开展“公益电影进小区,文化惠民暖人心”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徐加友、郭刘)为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区文化氛围,5月15日晚上,沭城街道叶庄社区携手沭城街道关工委、沭阳英佰文化传媒中心开展“公益电影进小区,文化惠民暖人心”活动,为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

【全环境立德树人】乐享自然 聚力前行——烟台高新区实验小学举行走进辛安河主题公园实践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吕本政 吴美玲)春风拂绿野,山花映笑颜。为践行青少年体质提升计划,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政策要求,近日,烟台高新区实验小学走进辛安河主题公园开展实践活动。学校提前安排人员对步行路线、公园场地进行预先调研,先...

2025
05/21
10:36
浏览量: 9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上海市信访部门 这样解决信访问题是否正确

上海市信访部门 这样解决信访问题是否正确

河北承德丰宁县大阁镇河东村五组疑违反国家法律  子女占地补偿款不给发放

河北承德丰宁县大阁镇河东村五组疑违反国家法律 子女占地补偿款不给发放

某银行长春分行诈骗七千万迄今为止依旧逍遥法外

某银行长春分行诈骗七千万迄今为止依旧逍遥法外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