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关注民生 > 农家小院开出文艺之花

农家小院开出文艺之花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16 14:20:53 | 点击:269

“平贵我离长安一十八载,归心似箭……”

高亢粗犷的秦腔一亮嗓,唤醒了黄土峁边的太和寺村。村民张万红一听见动静,赶忙招呼着家里人出门,“走,上忠来屋听戏去,今儿唱《赶坡》呢!”

早饭刚过,村民田忠来家小院里已经坐了二十来人。红地毯铺出简易舞台,面朝黄土高坡,一曲曲秦腔豪迈质朴,村民们自拉自唱、自得其乐。

田忠来家门口挂着一块金色牌子,写着:铜川市乡村戏剧小院。2022年起,陕西省铜川市探索建设乡村文艺小院,以点带面培养乡土文化人才,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像这样的小院,如今已建成30个,影响带动热心文化群众数千人,黄土地上的农家生活愈发滋润鲜活。

吼一曲秦腔、作一首诗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农民登台唱主角

“小时候逢年过节,乡亲们就凑在一起吼秦腔、唱小曲儿。”印台区孙家砭村村民黄秀芳回忆,后来唱的人慢慢少了,就只能在电视、手机上听,“我们山区离市区远,只有赶会的时候才能看到现场表演。”

“以前感觉农村都快没人气了,也就定期‘送文化’的时候人能多一点,但如果送的文化不对味,还是没人来看。我们就想着在村民身边,打造大家喜闻乐见的小阵地,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铜川市文联主席杨晓军说起建文艺小院的初衷。

“送文化”,如同及时雨,能够迅速为文化相对匮乏的地区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但仅靠文化下乡的单向输送,已无法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无法有效激发乡土社会蕴藏的巨大文化能量。

“要让群众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唱主角,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激活内心对文化的热爱,文化才能在基层落地生根,形成自我发展、自我传承的文化生态。”杨晓军说。

2022年5月,铜川市出台乡村文艺小院建设项目实施办法、服务管理制度,围绕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在村民自家的农家小院,探索建设乡村文艺小院,并对每个小院一次性拨付补助资金2万元。

田忠来喜欢拉二胡,在他的组织下,邻近几个村十几个戏曲爱好者成立了自乐班。挂牌戏剧小院后,田忠来又用补助资金在家里置办了服装、道具、音响设备。农闲时,种田的汉子、放羊的羊倌、干完家务的婆姨聚在一起,一声声高高低低、似吼似喊的秦音秦调,又一次回荡在黄土地的山山川川。

曲艺小院、摄影小院、音乐小院、文学小院……铜川三区一县的乡村里,每年“种”下10个小院,涵盖11个文艺门类。可“种”下的文化谁来培育?

“在文艺小院建设之初,铜川就要求每个小院至少要有1名市级或区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负责日常管理、文艺创作和交流培训,还定期组织相关门类的艺术家到小院指导。”杨晓军介绍,这样,小院的负责人就不仅是乡村文化能人,也成了乡村文艺的传播者。

到王益区王家河村的路不好走,山峁连着山峁,一道弯连着另一道弯。走进黄志的乡村文学小院,却别有洞天。小院里,翠竹在阳光下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在客厅改造的阅览室里,整齐摆放着藏书5000多册。

村民黄志是王益区作协会员,因为热爱写作,在市区两级文联的支持下,将哥哥家闲置的房子改造成乡村文学小院,不仅成了王益区作协的活动基地,也成了村民的“图书馆”。

烧锅炉的师傅孟三找到黄志,支支吾吾地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能不能推荐几本书看,从一本小说开始,孟三成了小院的常客。

王家河村村民刘俊侠喜欢看书,却怯于下笔,在大家的鼓励下,拿起笔写下一篇篇阅读感悟:书籍滋养心灵,让你的世界丰盈起来,让你的四季充满诗意的芬芳……

还有王益中学的孩子们、王益派出所的民警们、明月诗社的成员们,于这一方小院之中,朗诵、阅读、写作……村民们以笔为锄,以书为种,在文学的田地里耕耘,为生活轻柔地安置了一个支点。

剪一朵窗花、写一幅字

滋养乡土文脉,村民的精气神更足

天马行空的想象、五彩斑斓的配色,走进韩淑凤的乡村民间文艺小院,在一幅幅农民画中,迅速捕捉到热烈明快的气息。

喂猪、割麦、碾豆、脱玉米粒、摘苹果、纳鞋底……劳作的手亦能作画,韩淑凤的作品内容,全都是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生产劳作、民俗风情在她的笔下妙趣横生。

韩淑凤的小院坐落在宜君县,这里2014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宜君的农民画和剪纸,正如傲立在黄土地上的山花,灿烂炽热,充满生命力。

“艺术表现手法上,宜君农民画吸取了剪纸造型的表现手法。”宜君县文联主席和卓雅介绍,韩淑凤是宜君剪纸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本村的村民,还有西安的大学生,都来跟她学习,目前已收了十几个徒弟。

一楼的堂屋里,从七八岁的“小碎娃”,到年过七旬的农妇,手上都拿着剪刀和红纸。“剪纸是我们这儿每个女娃娃都会的手艺”,村民寇灵巧说,“但以前只当是个手艺,好多铰完的纸就拿去烧灶了。”

在韩淑凤的带领下,村民们一起把手艺精进成艺术创作。小到一朵窗花,大到一幅巨作,拿起剪刀,一气呵成。“现在村里过年、结婚,都找我们剪纸,我剪的《四海同心  共筑冬奥》还在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展出了呢!”村民王亚玲言语间满是自豪。

即便是乡间小院,也藏着“高人”。他们或钟爱丹青,或醉心秦腔,或一针一线织锦绣,或巧手剪出大千世界……既充满乡土文化的泥土气息,又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

“群众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热心人。”杨晓军说,文艺小院建设扎根于本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村民主体性的尊重,鼓励村民勇于表现自己,调动村民的文化自觉。

印台区印台村村民翟友民是个书法爱好者。农闲时,他在家里练,下地干活时,他就拾根木棍在地上练。“咱是个农民,拿锄头的手,咋拿得好笔杆子?”由于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以前翟友民缺乏自信。

在柳公权故里铜川,热爱书法的人不在少数。可田间地头耕作的农民,却少有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样的状况随着乡村文艺小院的建设发生了转变。

走进张双全家小院,一股墨香扑面而来。墙边摆着晒干的玉米粒,墙壁上挂满书画作品,有的在省上或全国参展过,有的获过奖。

张双全是铜川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家里挂牌乡村书画小院后,有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他置办画案、笔墨纸砚,装修小院。农历每月十五是赶会的日子,张双全就在那天召集书画爱好者集中学习,请老师前来培训指导。甚至吸引了渭南、延安的书法爱好者前来交流,带动附近村子都置办上了画案,农闲的村民纷纷拿起了练字笔。

近年来,村里还刮起一股崇尚书画之风——村民们喜欢在家中客厅悬挂一幅大大的中堂字画。创作字画的人,都是双全书画小院的书画爱好者。

“来自村民们充沛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热情,是对乡土文脉传承、文化繁荣的最大滋养。”杨晓军说。

排一出小品、聚一村人

文化就像毛毛雨,化解群众的“心疙瘩”

“树再大有啥用,光开花不结果,再不嫁接就晚了……”

走进王益区黄堡镇周家村乡村曲艺小院,负责人陈小玲正在排练有关农技知识的小品。一口正宗的陕西话,夸张有趣的动作表演,接地气的故事情节,深受村民的喜爱。

“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是我写剧本的灵感来源。”正是亲身经历、亲眼见证,陈小玲写出来的剧本更受观众喜欢。“像移风易俗的推行,村里人来看一看、笑一笑,也更好接受。”陈小玲说。

去年,村民陈明亮的儿子要结婚,亲家提出的高额彩礼让他无法承受,两家人之间有了嫌隙。一次在陈小玲的乡村曲艺小院中,两家人一起观看了村民自编自演的小品《相亲难事》,亲家越看越不好意思。后来,村干部在小院里办了场议事会,两家人冰释前嫌,婚礼也如期举行。

近年来,铜川聚焦农村群众说事难、议事难、办事难的问题,将文艺小院搭建成为村民调解平台,探索“小院说事”模式,不定期召开民主议事等活动,将村里事务和热点难点问题纳入讨论范畴,引导群众自我管理、互帮互助。

“文明乡风建设重在常抓不懈,绵绵用力。”宜君县白家塬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元对此深有感触,“许多村民间的摩擦都是小事引起的,但因为没人调解,导致两家人嫌隙越来越深,文艺小院就提供了一个化解矛盾的场所。”

白家塬村乡村文学小院负责人刘小元的家庭是“全国五好家庭”,他常组织村民一起读书、分享体会。院儿里时常能看到村干部的身影,他们和村民一起读书、看报、拉家常。村民刘小飞说:“平时家里有点啥麻烦事,和村干部说了,马上就有回应。”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民生活更有奔头了。”铜川市文联副主席吴芸说,农民物质生活好了,但乡村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文明乡风的助推、精神文化的涵育。

刚走进耀州区崔兴村,远远就听见袁英民家的乡村曲艺小院传出清脆的快板声。“如今农民富裕了,有人心就膨胀了。红事白事讲排场,大操大办成风气……新社会,新风尚,勤俭节约不能忘。”

老袁这些年自编自演的快板词已经装订了四大本,写了800多篇,演出队伍从几个人增加到十几人。挂牌曲艺小院后,老袁把家后院的菜地改成了乡村大舞台,至今已办了20多场表演,场场爆满。

耀州区文联主席阎新红说:“以前每逢节假日、农闲时,村民们大多喜欢往牌场跑,如今都改道去文艺小院了,村里讲排场的面子开支、人情开支也明显少了。”

在铜川,由于文艺小院“聚人气”的作用越发明显,许多村镇干部直接在院子里设置了文明行为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倡导文明出行、文明用餐等良好行为习惯。小院也成了开展“时代楷模”“三秦楷模”“身边好人”等学习宣传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的热闹场所。

正如采访时张双全的感慨:“文化就像毛毛雨。”

如今在铜川,一方方乡村文艺小院正在茁壮成长,激活了乡土文化,吹起阵阵文明新风,掠过广袤的黄土地,滋润了干燥的黄土塬。

责任编辑:宋静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陈扩展 科技“重现” 让历史照进现实

  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序厅内,大型浮雕《铜墙铁壁》前,在象征着四万万同胞共御外敌的群星闪耀下,宣教讲师武丹开始了第一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

山大学子探索驾驭AI之“道” “拥抱AI时代” 点燃青创之火

  “这是我的班长,这是我的排长,这是我们的机枪手……”当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学生栾天舒借助AI技术,为山东文登98岁的抗战老兵张明复原出战友面容时,老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赋能,更是一场关于记忆、情感...

招聘服务员,“本科学历以下勿扰”?

  这周,一则内容令人颇感意外的招聘启事,在网上搅动了一场舆论风暴。几天前,有网友发帖称,费大厨辣椒炒肉深圳一门店招聘服务员,工作内容包括“认真做好桌椅、餐厅卫生”“接待顾客主动热情”等。只看以上要求,这则招聘启事倒是没...

从自卑到自信:听障青年在老师鼓励下圆梦职场

  天刚微亮,在京东亚洲一号呼和浩特物流园,22岁的薛宏杨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熟练地操作着智能分拣系统,将包裹按照配送路线整齐码放。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这个瘦瘦高高的年轻人,戴着一副耳内式助听器。  薛宏杨是内蒙古电子...

“土特产”为何吸引年轻人下单?

出门旅游回来带当地的特产,直播间购买助农“土货”,小小的“土特产”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85.5%的受访者购买过“土特产”,品质和安全认证是下单关键。开发新品、加强设计,许多“...

岁时有序小暑至 哪些事情需注意

  读图速览:小暑时节的减肥妙招、轻食沙拉的健康吃法、腹泻时的饮食对策,以及急性胰腺炎的防范重点。整理/朱梓轩 制图/程璨

@高考考生 你的录取通知书可能已在路上 请注意查收和检查

  @高考考生  你的录取通知书可能已在路上!  7月3日起  2025年高考录取通知书  EMS邮件查询通道正式开通!  亲爱的同学  快来看看你的通知书到哪里了?  录取通知书物流这里查!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国...

既要“能红”,还要“长红” “千年茶乡”升级 年轻人的机会来了

  大学生们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溪茶校茶叶专业组组长李菊花(右)的指导下,体验新式茶饮的制作。  随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移开大缸的盖子,满满一缸色泽乌黑的铁观音老茶映入眼帘,一阵陈香弥漫开来,让大学生胡宗伯陶醉其...

工业和信息化部: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记者周圆、张辛欣)工业和信息化部3日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聚焦加快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

湖北省公安县斗湖堤市场监管所开展专项抽检行动,守护儿童学生用品安全

每日新闻网讯(石海锋  )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近日,公安县斗湖堤市场监管所针对辖区内儿童学生用品、服装鞋帽等重点商品,开展全覆盖、专业化质量抽检行动。据悉,此次行动,该所制定抽检方案,组建专业执法队伍,深入商场、超...

2025
03/16
14:20
浏览量: 26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最高的柳湾特大桥21号主墩封顶

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最高的柳湾特大桥21号主墩封顶

“中科卫国健康行动”京津冀健康论坛发布会 日前在石家庄举行

“中科卫国健康行动”京津冀健康论坛发布会 日前在石家庄举行

四川东坡:坚守岗位保春节市场供应

四川东坡:坚守岗位保春节市场供应

全民健康,医路同行

全民健康,医路同行

湖北省公安县市场监管局开展节前执法检查 确保双节期间市场安全平稳有序

湖北省公安县市场监管局开展节前执法检查 确保双节期间市场安全平稳有序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