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序厅内,大型浮雕《铜墙铁壁》前,在象征着四万万同胞共御外敌的群星闪耀下,宣教讲师武丹开始了第一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讲解。
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7月8日,经过近一年的改扩建和展览改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以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
本次展览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改陈后的展览有了更多创新和细节,面积由6700平方米扩展至1.22万平方米,展品数量增至5000多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介绍,本次主题展览分为8个部分,具有4个特点。一是注重将1931至1945年14年的抗战历史贯通呈现,全面展示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雄壮史诗。二是注重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着力展现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三是注重凸显中国抗战的东方主战场地位,着力展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四是注重讲好抗战故事,深挖细节,以物证史,多维度展示伟大抗战历史和伟大抗战精神。
为了讲好新的主题展览,在近一年时间里,武丹查阅史料、收集整理文物故事、撰写讲解词,也进一步了解了抗战背后的故事。
“时任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10连1排排长的沈忠明,是在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党员。”指着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武丹介绍,“这是首次在抗战馆展出的珍贵文物。”作为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率领驻守战士60余人,以步枪、大刀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肉搏战,最终身受重伤、壮烈牺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首次展出的还有伪满洲警务厅1936年8月11日发布的关于赵一曼牺牲的报告。这份档案与赵一曼家书等史料文物从多维角度组合叙事,把文物与特定历史场景和故事结合,讲述历史大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反映抗日英烈的家国情怀与精神伟力。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了30多年的段晓微曾是该馆文保部副研究馆员,主要负责文物征集工作。段晓微介绍,展品“毛岸英用过的俄文《大百科全书》”是当时纪念馆在满洲里举办专题展时,当地一名爱心人士捐赠的。“由于建馆较晚,我们在文物征集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有了相关线索就使劲挖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志东介绍,展览的科技感更强了。本次展览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多样化展示手法,结合传统手段和现代科技、实物展品和场景展示、静态陈列和动态演绎,突出互动性,增强参与感,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
比如,展厅色彩色调、灯光有了变化,营造由暗到明、由冷到暖、由苦难到辉煌、由悲怆走向胜利的情感氛围;东北抗联战斗场景采用模拟雪景、白桦、松林等,再现了东北抗联艰苦斗争的环境;七七事变场景运用视频、醒狮、弹坑等,突出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引领作用……
李志东介绍,主题展突出细节,“展示的不仅是一张照片,我们通过新的科技手段将照片背后的故事复原,让观众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以前观众看到的是‘家书’这张纸,如今通过科技赋能,观众能看到纸里的细节”。
展览中,这样“会说话”的文物比比皆是,“小巧思”体现在各个细节。“比如,有些雕塑旁边设置了拍照打卡位置,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互动,让大家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让历史照进现实。”李志东说,新展览通过科技手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特别是对青少年观众来说,这种互动式、沉浸式的体验更能引发思考。
本报北京7月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 实习生 杨丽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8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