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热点追踪 > 既要“转”起来,又要“转”得好 跨越“死亡谷” 科技成果“转”机在哪

既要“转”起来,又要“转”得好 跨越“死亡谷” 科技成果“转”机在哪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4-14 14:59:12 | 点击:231

“考虑在天津落地吗?我是天津发改委的”“我是协会的,能加个微信吗”“这机器人能进(蔬果)大棚,对吧”……

在前不久结束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以下简称“高促会”)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分区展台“变身”洽谈桌,不少高校的科研团队摊点纷纷展出了科技感拉满的新技术、新产品,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的“买家”们不时抛出合作“橄榄枝”。

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不论是平行论坛、技术交易会还是配套活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中外参会者提及的“高频词”之一。不仅有多所高校校长分享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与模式,也有专家直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挑战。

科研人员往往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称为跨越“死亡谷”,越过“死亡谷”,就意味着科技成果能够以商品的身份上架销售。

如何成功跨越“死亡谷”?这道大题急需新的解法。

高校科技成果“转”起来

在高促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题展”展位上,一只白色的北极熊模具前站满了人,“摊主”却不见了。

“张凯老师昨天来了,今天又飞到厦门去了。”北京凝基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迪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着业务不断拓展,该公司董事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凯的“行程单”越来越满。

卢迪介绍,该公司核心技术是不融化、不滴水的凝胶冰雪新材料,可以应用在文创产品、户外冰场、冷链物流等多个领域,由张凯教授团队研发。

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开始全面推广“先赋权后行权”转化模式。学校先不入股,授权教师团队依托职务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待公司通过市场检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学校再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获得股权或现金收益。这一模式极大简化了流程,提高了转化效率。

张凯是这一新机制的获益者之一。手里有技术、学校给支持,公司仅成立一个多月就拿到千万元级别的融资。2024年,公司生产的文创产品“凉宝”相继在北京动物园、王府井大街等地“上架”,受到了市民游客的欢迎。

卢迪透露,目前,公司所有生产线已经能满足每年上百万个小“凉宝”的生产,但今年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做大”。他说,公司今年将在冷链物流、冰雪体验场景、绿色建筑、储能等领域拓展业务,例如为企业研发节能“冰被”、在不下雪的城市里打造“冰天雪地”活动场地等。

距离凝基新材展位不远处,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雪梅亲自上阵,向参会者介绍团队研发的新型氢面膜、氢饮料等产品。“去年是成功研发,今年产品已经成功量产了。”马雪梅介绍,团队在创伤救治领域原创性地发现氢气引发全新的愈合方式,并基于此成果成功研发新型氢敷料系列产品。

记者了解到,主题展区向国内外高校征集了70余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涉及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领域,此外,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校地企协同模式、国家大学科技园机制和优质科技成果也面向参会者展出。

“大家心中的共识是,创新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在高促会上表示,高校目前依然是中国创新非常重要的策源地。

日本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唐捷注意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她举例,根据《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3.3%,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为3.9%。

“中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转化的科技端,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唐捷说。

科技成果转化为何遭遇“死亡谷”

今年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正式公布,其中明确提出“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科技成果转化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那么,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它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论坛年会期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在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上发问。

王田苗与中关村智友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对比分析了美国、以色列、欧洲以及中国创新领域的科研论文、独角兽企业等信息,认为“小天才”创业和大厂高管创业,这两种方式最容易让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提高,例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宇树科技CEO王兴兴等。他认为,这两类创业者都具有满腔热情和使命感;都具有商业思维,以市场需求为牵引;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那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遭遇“死亡谷”或过早“夭折”的原因是什么?“市场需求不明确,现金流断裂,创业团队或合伙人的分裂。”王田苗说。

他提醒,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格局中,要充分理解两个核心要点:一是国家战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二是必须回归市场牵引的商业本质。“只有实现转化生态、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协同等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找到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方法。”

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董事长、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提到,对高校院所来说,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存在分离的实际情况,这也是造成现在成果转化“乱象丛生”的原因之一。

他解释,成果完成人对成果的使用、处置,都具有相对话语权,但成果的所有权属于高校院所,要按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这一对矛盾关系造成了成果转化的痛点,成果完成人更愿意选择转让、许可等相对简单且风险较低的转化方式,导致有组织的转化无法有效开展。

符新伟建议,亟需按照成果转化的规律,制定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具体操作路径。同时,坚持做有组织的转化,在转化方式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坚持最适合原则,不宜一刀切。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雷朝滋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上也提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

“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句话在雷朝滋看来,第一个阶段要让企业成为投入的主体,“不投入就不会关注,就没有内生动力”。第二个阶段,企业要成为科技成果运用的主体。第三个阶段,企业才有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跨越“死亡谷”,着眼校企“深度融合”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难题,国内外多所高校校长探索出了新的模式、机制,也有多位专家给出了破题之路。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朱新远分享了该校探索的作价入股先行先试机制。2016年,上海理工大学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试点项目正式落地后,成功注册上海上理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并给予太赫兹技术团队72%的股权激励。“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但在当年这些举措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做成了全国首单科技成果转化递延纳税优惠项目。”朱新远说。

“当前不管是在传统工业还是人工智能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韩国汉城大学校长李昌远列举了这所位于韩国首尔老城区的高校面临的科技创新挑战,提出了一种以产业振兴、面向未来的技术储备、城市创新纽带的“三维战略”,结合学校在AI、XR、机器人以及数字创意技术方面的积淀,与中国、东盟、欧洲等地建立全球创新网络,让高校在区域发展中主动担当。

“推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实就是为了把它(科技成果)用上去。”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介绍,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汇聚政、产、学、研、用、金6种资源,推进企业主导的产教深度融合。

张立群还说,学校创立了“双院长—双管理—双签字”校企合作模式,如果企业一方的院长不同意某个项目或是不同意购买某个仪器设备,那么高校就不会强制花经费,以此来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过去老说企业是出题者,其实一定要(和高校)共同出题。”张立群说,企业和高校共同“出题”、共同“答题”的目的在于,把准方向,培育研发人员,等三五年成果做出来后,企业、高校师生共同受益、共同成长,“这才叫深度融合”。

雷朝滋认为,加强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是破解当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产业化低的最有效途径。

雷朝滋还提到,为了让产学研合作真正深度融合,让高校老师对企业的项目有兴趣、有信心,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也要改变,一视同仁地对待校企合作项目。

唐捷曾参加过两个日本的科研项目,她认为,设立服务机构,产学研服务机构以及技术转让机构,能够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形成独具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园的合作模式。她提到,如今北京工业大学已经有了山河湾谷创新区,从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到长期目标推动校地产协同,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我们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曾嵘向参会者展示了正在拔地而起的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图片。他介绍,该基地集中承接清华大学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主的有组织科研力量,基地内还将建设幼儿园、小学、学生公寓等配套设施,预留产业转化中试平台。曾嵘希望,多个学科的科研人员在基地内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校地企交叉融合,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作出贡献。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上提到,要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加强校内科研、人事、财务、审计、纪检等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健全尽职免责机制,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4日 08版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2025年高考有何特殊之处

视觉中国供图  7月7日,距离2025年高考刚好过去了一个月。  对教育领域来说,每年夏天最大的事就是高考了。作为一个报道教育多年的记者,因其典型的“风向标”作用,我关注最多、研究最多的也是高考——向下,它影响着12年基...

“七七事变”88周年丨勿忘国耻砺壮志 警钟长鸣奋新程

八十八年前的7月7日,“七七事变”在北京西南宛平城外爆发,中国军队在卢沟桥奋起抵抗,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如今,硝烟早已散去,卢沟桥依然巍然矗立,见证着一个民族从沉沦到觉醒,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征程。  前事不忘,后...

今年前五个月我国服务贸易同比增长7.7%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前5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3254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14033.7亿元,增长15.1%;进口18509.9亿元,增长2.7%  服务贸易稳步增...

商务部就公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反倾销调查最终裁定答记者问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负责人就公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反倾销调查最终裁定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我们注意到商务部于7月4日发布了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反倾销案的最终裁定,裁定中提到部分欧盟企业适用价格承诺...

河南多地高温橙色预警!注意防暑降温!

  近期,河南省受副高主体控制,大部地区晴多雨少,空气潮湿,高温控场。7月4日,郑州市、周口市、新乡市、信阳市、许昌市等多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河南省郑州市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郑州市气象台2025年07月04日06时1...

历史时刻访问!山东舰让香港振奋,市民参观直言很自豪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蓝 凌德 环球时报记者 刘帅颖】在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由航母山东舰,导弹驱逐舰延安舰、湛江舰,导弹护卫舰运城舰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7月3日至7日到访香港,在香港社会掀起一...

复旦:一连串大师剧让大学精神“具象化”

  复旦大学大师剧《相辉》剧照。复旦大学供图  一所高校,一般都会有1部至2部大师剧。在复旦大学,自2017年首部大师剧《马相伯在1913》首演以来,以马相伯、李登辉、颜福庆、陈望道、谢希德等复旦先贤为蓝本创作的原创大师...

父母给婴儿喂奶竟遭驱赶,上海动物园错在哪?

最近几天,一起半个多月之前发生的纠纷,把上海动物园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据《新闻晨报》等媒体报道,6月中旬,茅先生夫妇带着10个月大的婴儿游览上海动物园。临近中午,孩子饿了,但园内唯一的母婴室又在大门之外,茅先生想在有空...

法国航空调度员罢工 多个机场航班将受影响

当地时间7月1日,法国民航总局要求各家航空公司在7月4日,即调度员罢工首日,取消四分之一在巴黎主要机场起降的航班。  由法国第二大和第三大航空调度员工会发起的此次罢工,将对当地机场造成严重影响。  法国民航总局还表示,尼...

法媒:警惕“仇恨游戏”引诱青少年

 法国“欧洲新闻网”6月29日文章,原题:极端主义与电子游戏:极端组织如何引诱青少年  根据欧盟委员会数据,网络游戏是全球最大产业之一,拥有超过9亿玩家,年收入估计达数百亿美元。这种规模不仅归功于网络游戏及社区的发展,还...

2025
04/14
14:59
浏览量: 23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国内首个RWA数字岛屿项目启动 中国以创新实践引领全球数字文明建设

国内首个RWA数字岛屿项目启动 中国以创新实践引领全球数字文明建设

《传承与坚守: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的努力之路》

《传承与坚守: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的努力之路》

河南省商丘市前进小学首届“校长杯”跳绳比赛圆满落幕

河南省商丘市前进小学首届“校长杯”跳绳比赛圆满落幕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