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每日新闻杂志 > 强观察丨麦收正当时,如何确保颗粒归仓?

强观察丨麦收正当时,如何确保颗粒归仓?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6-10 10:13:01 | 点击:1848

当前,全国小麦陆续进入集中收获期,“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农业农村部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8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1.86亿亩,收获进度达61%。日机收面积2170万亩,当日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28.9万台。安徽麦收进入尾声,河南进度过九成,江苏进度过半。

机具供给充足 麦收有序进行

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今年“三夏”,预计共投入1650万台(套)各类农机装备,开展夏收、夏种和夏季田管机械化作业,其中联合收割机60多万台,机具总量供给充足、可以满足“三夏”生产需求。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发布的“农机北斗大数据”显示,6月5日,联合收割机作业最集中的区域在安徽北部、河南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地区。与前两日比,作业重心开始向北移动。

6月6日,河北小麦机收会战在邯郸魏县正式启动,全省3370多万亩小麦自南向北开始收获,到6月23日前后结束。同日,山东6012万亩小麦自西南向东北、由零星收获转向集中收获,农情调度显示,截至6月6日下午5时,山东已收小麦673万亩,占11.2%,其中机收661万亩。

“在此阶段,小麦的品种、天气状况、是否适时收获以及收获作业的精细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麦收的质量。”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冯丹萌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说。

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夏收进度

各地积极开展农机调配、烘干晾晒等各项工作,保障小麦抢收。

山东淄博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要求各级充分认识“三夏”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坚决打赢“三夏”生产这关键一仗。今年淄博市麦收于6月初陆续展开,6月10日左右进入收获高峰,预计6月20日基本结束。

6月4日,陕西召开抢收抢种工作调度会议,强调要抢抓有利天气“窗口期”,及时打通难点堵点卡点,强化省内统筹协同,抓好农机作业调度、烘干设施场地调配,利用好各类资源保障夏收进度。

目前,河北石家庄组织指导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手全面完成了参加“三夏”生产农机的维护检修工作,对机手操作技能、维修保养知识开展了培训,以保证驾驶人员和机具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作业。

“各地要全面摸排烘干设备数量,确保应上尽上,尽可能拓展晾晒场所,组织开展晾晒,最大限度减少小麦霉变。”冯丹萌表示。

对于进一步做好麦收保障,冯丹萌建议,各地要结合当地麦收需求,完善麦收应急机制和调度机制。一是要深入基层,调查摸清麦收机械的保有量,做好机械机具的调度工作;二是要通过整合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力量,全力做好麦收机械维修保障服务工作;三是要发挥跨省协作机制作用,协调引进周边省份履带式收割机,联系外省、外地履带式收割机和烘干设备投入应急抢收。

加大技术推广 确保颗粒归仓

麦收各项工作环环相扣,保障进度,降低损耗,离不开麦收关键技术的推广。

“在技术上,需要积极推广机收减损技术,从多环节减少麦收损耗。”冯丹萌认为,第一,在收割之前,要组织农机相关技术人员对机手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同时要依据天气和粮食成熟度等因素,对机具进行实时调试;第二,在收割中,要根据具体的作业条件,选择适当的作业参数,当小麦和玉米较稠密、植株较大、早晚或者雨后小麦和玉米湿度较大时,要适当降低作业速度。

此外,冯丹萌还认为,要组织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下沉一线,开展抢收、抢种技术指导服务,确保关键技术措施真正进村入户到田。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对沟通对接,对麦收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解决,尽量确保每个地块正常收获。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预计未来几天,北方冬麦区多晴好天气,利于冬小麦灌浆及成熟收晒,但需防范局地强对流天气导致小麦发生倒伏。

“在此关键时期,要紧抓时机麦收。一方面,要抓住有利天气间隙抢收,能收尽收,抓好粮食烘干、晾晒等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烘干仓储设备,能储尽储,积极动员有烘干及仓储条件的收储机构、新型经营主体或种植大户,利用全部烘干设备,加大收储力度。”冯丹萌说。

(责编:冯春昉、贺迎春)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50种易倒卖回流医保药品纳入智能监管 哪些违规行为将被“狙击”?

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超量开药智能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加强超量开药智能监管,打击倒卖医保药品行为,将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超量开药问题智能监管筛查预警规则,推动监管关口前移...

习近平就牙买加遭受飓风灾害向牙买加总督艾伦致慰问电

习近平就牙买加遭受飓风灾害向牙买加总督艾伦致慰问电李强向牙买加总理霍尔尼斯致慰问电  11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牙买加遭受飓风灾害向牙买加总督艾伦致慰问电。  习近平表示,惊悉牙买加遭受强烈飓风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习近平指出,今年以来,中俄关系锚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目标,在风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讲述昆虫故事 传承科学薪火

【校馆弦歌】    “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到处都有昆虫的踪迹……”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内,参会观众被讲解员李姗姗的讲述深深吸引。她将大家带回三亿...

2025桂林艺术节:山水化境 戏剧新生

 榕湖之畔,漓江之滨,戏剧之光穿越岁月,映照出一幅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交融的生动图景。10月24日至11月2日,2025桂林艺术节以“化境”为主题,化剧入景,化艺入境,为观众带来百余场特色活动。  桂林——这座被誉为“...

各地“多点发力”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数字化”“智慧化”助力精准调控

央视网消息:11月1日,宁夏已全面进入供暖期。新修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供热条例》从11月1日开始也正式施行,条例要求,居民卧室、起居室温度从18℃提高至20℃,供热单位需保障达标。从10月15日开始,宁夏固原市、吴忠市、...

供暖补助停发、救济项目暂停 美国政府“停摆”致民生问题凸显

央视网消息:当地时间11月1日,美国政府“停摆”进入第32天。受此影响,美国民生领域危机愈演愈烈,低收入者救济项目暂停与医保费用飙升对部分家庭造成严重冲击。例如,“补充营养援助计划”因拨款延迟问题凸显,尽管美国政府冻结拨...

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当地时间10月31日上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韩国庆州和白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建普惠包容的开放型亚太经济》的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123下一...

墨脱超级水电站:全球规模最大水电项目的全景解析

关注011. 墨脱水电站概况1.1 △ 电站位置与资源墨脱水电站,坐落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壮观“大拐弯”峡谷段,从米林县派村延伸至墨脱县西让村,全长260km。这一河段不仅拥有高达2350m的巨大落差,还具备丰富的水资...

2023
06/10
10:13
浏览量: 184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

广东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

广东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

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元首外交丨从中贝关系看中国对非真实亲诚理念

元首外交丨从中贝关系看中国对非真实亲诚理念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