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非遗+旅游:超越“打卡”的创新之道

非遗+旅游:超越“打卡”的创新之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11-21 14:20:58 | 点击:110

  9月,学生在浙江东阳蓝印花布工坊观摩刮浆工艺。受访者供图

今年国庆期间,福建漳州古城举办“闽南大观园 好戏看漳州”主题活动,游客观看非遗线狮表演。受访者供图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重要部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浙江东阳,林栖三十六院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秀场”,让蓝印花布技艺在田野间重获新生;在福建漳州,古城以沉浸式体验为路径,让非遗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安徽泾县,宣纸小镇深植“纸寿千年”的不朽文脉,让一张薄纸承载起研学体验、文创开发的千钧之力。

  这些来自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创新实践,充分展现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旺盛生命力。

  一方蓝印花布“秀”出乡村文旅新路径

  坐落于浙江东阳群山深处的三单乡,曾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常住人口不足3000,以留守老人为主,地方文化与民俗传统日渐式微。

  这里有着一项传承了1400年的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当地的婚嫁传统中,一床蓝印花布“荷花被”是新娘必不可少的嫁妆,不仅传递着“和和美美”的家族祝福,更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技艺与乡土记忆。然而,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老屋闲置、土地荒芜,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珍贵的非遗技艺也面临传承危机。

  转机发生在2020年,东阳市借助“千万工程”之势,在三单乡启动以蓝印花布为核心的林栖三十六院项目。

  “非遗保护最大的困境,是与现代生活失去联系。没有市场活水,非遗终将被遗忘。非遗必须在‘被使用’中活下去。”林栖三十六院非遗中心总监郭云玉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

  为此,团队决定以“非遗乡村秀场”为引擎,构建全新文旅生态。他们以山河大地为舞台,打造了独特的“山河秀场”,并组建了首支乡村模特队,成员来自5个村,年龄从23岁到65岁。她们从零学起,如今不仅能自信地进行常态化表演,还能指导游客走秀。

  秀场只是起点。林栖三十六院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以蓝印花布为核心的完整文旅生态,实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一产打造有机稻田、茶园;二产建设非遗工坊、文化空间;三产通过主题民宿、非遗研学深度游等实现综合价值转化。

  为此,团队重点推进了三项工作:第一是重塑空间,让老房子讲新故事。团队联动了5个村庄,将350多间老屋改造为非遗工坊、非遗展馆和主题民宿,推动老建筑从“被保存”走向“被活化”。第二是推动产品创新,让非遗对接现代生活。团队深挖蓝印花布图案的美好寓意,联合年轻设计师,开发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第三是激活村民,通过“新乡人带动旧乡人”模式,成立“她工坊”,带动闲置女性劳动力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1万元。

  “非遗的保护传承,不是孤立的‘抢救’,而可以是一场充满创造力的乡村振兴实践。”郭云玉说,“我们‘秀’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生活美学与发展可能。”

  从“活态大观园”到“消费新场景”

  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漳州古城这座“活态非遗大观园”也闯入了全国观众的视野。剧中出现的歌仔戏、布袋木偶戏等国家级非遗元素,正是古城鲜活文化生态的真实缩影。漳州古城拥有1.7万原住民,非遗从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可感可知的日常生活。正是通过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古老技艺得以在人间烟火中活态传承,而这浓郁的地域文化魅力,也成功转化为吸引游客、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据古城运营方、漳州市文旅康养集团品牌中心运营部经理孟凡远透露,2024年1月至2025年9月,古城累计接待游客量达5384万人次;在2025年近一年间,由非遗直接拉动的消费链营收已超过745万元。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古城深厚的“非遗家底”。漳州古城拥有歌仔戏、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八宝印泥等7项国家级非遗,以及漳台大鼓凉伞舞、漳州灯谜等两项省级非遗。

  依托这些资源,古城创新打造了多元化的文旅业态。其中,“前厂后店”模式通过优惠租金吸引非遗工坊与老字号入驻,形成“前院体验、后院销售”的沉浸式消费场景。仅今年前8个月,10家此类店铺的总营收已突破454万元。

  古城创新推出“闽南小剧场”模式,对历史建筑“向阳剧场”进行活化利用,巧妙融合“戏、茶、艺”三大元素。游客可以一边品尝闽南功夫茶,一边欣赏布袋木偶戏等非遗演出。该剧场自今年运营以来,已成功举办演出超过520场,实现总营收近100万元。

  此外,古城还围绕以布袋木偶为原型塑造的IP形象“侯喜”,开发出百余款文创产品。2024年至今,相关文创产品总营收超过228万元。除了业态创新,古城还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全方位的非遗体验环境,如策划高频次活态展演,持续孵化“闽南过大年”“木偶嘉年华”等品牌节庆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良性循环。

  “超千万的游客量,意味着漳州古城已从一个地理坐标,跃升为强大的文化目的地。健康的非遗营收,意味着传统文化不仅能有尊严地活下来,还能活得更体面,具备市场化的生存能力。”孟凡远说。

  一张纸延伸出的非遗旅游创新“链条”

  在安徽泾县榔桥镇的乌溪村,有座“中国宣纸小镇”在默默守护着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这项始于唐代的古老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山水之间,纯白建筑群勾勒出宣纸小镇独特的文化地标。建筑巧妙融合宣纸的层叠意象与皖南民居风格,远远望去宛若一沓错落叠放的宣纸。建筑设计荣获第十二届佛罗伦萨双年展最高奖“达芬奇奖”,成为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典范之作。2024年,小镇全年接待游客突破40万人次,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

  “非遗不应是博物馆里静态的标本。”中国宣纸小镇综合部负责人荣超对记者说。他们系统打造了三大主题空间,让游客不仅能观摩古法工序,更能亲手参与捞纸、晒纸等环节,在互动与体验中完成对非遗的理解与共鸣。

  在中国宣纸博物馆的技艺展示区,游客江雅萱完整见证了宣纸从树皮到成纸的108道古法工序。“一张树皮,历经108道工序,竟能变成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太令人震撼了。”她感叹道。

  在师傅的带领下,她还亲手体验了“捞纸”工艺。“看着简单,可力道和角度一点都马虎不得。”体验过后,江雅萱由衷地说,“只有亲手试过,才知道什么叫匠人手艺。”

  最令她震撼的,是在“红星三丈三”巨宣生产车间的所见——60余位工匠用世界最大的手工纸帘,同步捞制出一张长11米、宽3.3米的巨型宣纸。“那一刻,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具象的、可敬畏的文明力量。”江雅萱说。

  为推动非遗经济从“单一门票”向“综合消费”转型,宣纸小镇系统构建了多元消费业态,持续延伸文化价值链。小镇布局了工匠讲堂、宣笔制作、香薰墨等10余项非遗体验项目,还引入了旅拍服务、宣纸打印、研学餐厅及“非遗十二碗”主题餐饮等新业态,建成“国纸河畔”民宿补齐过夜游短板。

  荣超透露,通过系统化的业态布局,目前宣纸小镇的二次消费收入已占到景区总营收的40%,形成了结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宣纸小镇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路径,小县城、小乡镇同样能让非遗绽放耀眼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动能。”荣超说。

  传统正以新潮方式回归当代生活

  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提出,我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已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这一趋势既反映出旅游行业对非遗当代价值与保护成果的高度认同,也体现了旅游产业对非遗传承发挥的积极作用。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妥艳媜认为,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力量正成为非遗传承的新引擎。“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为一项非遗,奔赴一座城’,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旅游行为,反映出传统正以新潮方式回归当代生活。”

  杨红表示,中国在非遗与旅游融合方面的探索为全球非遗保护提供了重要参照。其可持续发展经验包括:探索出具有韧性的持续发展路径;构建了以传承人为核心、以社区和在地文化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推动传统节庆升级为主客共享的文化品牌;充分彰显了非遗的活态属性。

  值得关注的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妥艳媜提出,人才问题是当前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难题。“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既需要培养非遗传承人,也需要懂非遗、懂旅游以及懂得运营策划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此外,仍有一些非遗项目体验停留在表面,市场化与品牌化运营能力不足,导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彰。”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研究机构、非遗传承人、协会等多方形成合力,打造非遗旅游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妥艳媜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编辑:刘京京 责任编辑:刘亮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四十年,让科技星火燎遍江淮沃野

初冬的江淮平原,薄雾如纱。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驶过湿润的田野,留下一行行整齐的轨迹,将一粒粒冬小麦种精准播入土壤。  不远处,安徽农业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卢杰蹲在田埂边,指尖捻起一撮泥土,细细摩挲。“墒情正好,抓紧这两天...

非遗+旅游:超越“打卡”的创新之道

  9月,学生在浙江东阳蓝印花布工坊观摩刮浆工艺。受访者供图今年国庆期间,福建漳州古城举办“闽南大观园 好戏看漳州”主题活动,游客观看非遗线狮表演。受访者供图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印尼塞兰岛附近海域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40千米

央视网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20日14时59分在印尼塞兰岛附近海域(南纬3.65度,东经128.40度)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40千米。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新华时评丨高市开历史倒车必将失败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题:高市开历史倒车必将失败  新华社记者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正以一种极其危险的方式,试图调转日本的船头,驶向历史的暗礁。  高市近期在国会发表的涉台谬论,绝非简单的“口误”或“失态”,而是一场以...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原专职委员张家林接受审查调查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据吉林省纪委监委消息: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原专职委员张家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吉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

新华视点|中部地区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 以高质量发展书写中部崛起新篇章

■安徽合肥:科创与产业同频 培育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安徽合肥,这座崛起的科创名城,正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笔,绘就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图景。  中国科学院...

日本舆论担心高市涉台错误言论致经济负增长

新华社东京11月18日电 综述丨日本舆论担心高市涉台错误言论致经济负增长  新华社记者刘春燕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在国会答辩中就日本安保法中的“存亡危机事态”悍然发表涉台挑衅言论。日本媒体和专家担忧日中关系恶化,进一步...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车轮上的“小书屋”加速冲刺“最后一公里”

初冬的豫中大地,暖意尚存。河南许昌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村,迎来了一辆蓝白相间的流动图书服务车。这个距离许昌市区约80公里的村庄,近日被正式纳入流动图书服务车巡回路线上的新站点。  车辆停稳后,图书管理员尹小星熟练地打开借阅...

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正丙醇继续征收反倾销税

商务部17日发布公告,决定自2025年11月18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正丙醇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期终复审调查。  根据商务部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在反倾销措施期终复审调查期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正丙醇继续按...

内塔尼亚胡贪腐案听证会因“安全事务”取消

△内塔尼亚胡(资料图)  当地时间17日,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宣布,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原定于19日出庭作证的贪腐案听证会因“安全事务”而取消。  据悉,内塔尼亚胡的律师向法院提交申请,称总理当日需处理紧急安全事宜。消息人士...

2025
11/21
14:20
浏览量: 11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