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文化·旅游 > 走读南浔:“原味”古镇不难寻

走读南浔:“原味”古镇不难寻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4-08-19 11:02:34 | 点击:3510

新华社杭州8月18日电 题:走读南浔:“原味”古镇不难寻

新华社记者张典标、段菁菁

朝暾初露,氤氲河道间偶有小篷船穿行而过,两岸的石阶小码头上,阿婆淘米浣洗,开启一天的生活。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770多岁的南浔古镇就在这熹微晨光中醒来。

64岁的翁丽美早早出门,到一公里外的菜市场采购食材。她和丈夫利用自家老宅经营餐馆和民宿,正值暑期旺季,忙得不亦乐乎,“游客冲着我家的私房菜而来,更是奔着‘原汁原味’的古镇而来”。

“江南古镇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灰瓦白墙、淼淼水波,初看南浔古镇,和其他江南水乡并无二致;走进一间间旧宅、庭院,才能体味南浔在一众江南古镇中独树一帜的奥秘。

清晨,南浔古镇景区写生的学生记录运河古镇美景。(沈勇强 摄)

传统江南厅堂与浪漫欧式建筑被高墙揽入一院,中式连廊铺设着进口釉面花纹地砖,工艺失传的法国蓝晶玻璃在木质窗棱上闪耀百年前的光辉……在当地商贾张氏旧宅建筑群内,中西合璧的艺术审美让游客啧啧称奇。

商贸往来中,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浔商逐步接受了西方文化艺术,并体现在生活中。东西方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南浔古镇的独有特色。

在南浔,浔商留下“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传奇。如今,人们不仅可以在此感受兼容并蓄的古镇气韵,更可体悟从商向善的家风文化。

在古镇最大的私家园林小莲庄内,坐落于廊榭亭阁间的叔苹奖学金展览馆引得游客驻足。20世纪30年代,由“四象”之一顾家创办的“叔苹奖学金”,一直延续至今,累计奖励学生近万人。“浔商百年,‘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气度与担当,让人感佩。”游客叶清兆有感而发。

有形的宅第园林与无形的文化精神得以保存,离不开当地的远见和定力。

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南浔,坚持“没有想好之前坚决不动”的原则,留住了一个“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古镇。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保存完好的南浔古镇作为运河遗产点之一,成为全国首个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

为打造“活着”的古镇,南浔在规划古镇时特地保留景区北部的居住功能。南浔古镇百间楼社区原党总支书记李剑平说,近年来,古镇5000余名原住民自愿以老房置换新房的方式迁出。对留下来的原住民,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允许屋内改造,让他们过上舒适的现代生活;同时鼓励他们参与景区服务业,共享古镇发展红利。

夜幕降临,游客乘坐游船欣赏古镇灯光秀。(沈勇强 摄)

82岁的原住民陈锦林说:“古镇里还能见到沿街叫卖的菜贩,河边洗衣的居民,这里还保留着我们童年的记忆、亲情的味道。”

古镇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也是外乡人眼里的风景。这两年,退休后的上海游客汪锦良几乎每年都要来南浔住上些时日。“随着东大街重开、宝善河水系修复,古镇越来越美,人气也越来越高,但烟火气和人情味,是南浔不变的底色。”他说。

生活着的古镇,活态的文化。与小莲庄隔溪相望的嘉业堂,是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富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这里不仅对外开放,馆内珍藏的雕版也发挥“余热”——雕版印刷传习基地的建立,让传统技艺在藏用之间被“唤醒”。

河岸随处可见的茶馆里,“南浔三道茶”——甜茶、咸茶和清茶三种茶品,向游客展示着南浔的待客文化和处世之道。70岁的朱国华经营的茶馆常常排起长队,“卖了十几年‘三道茶’不涨价,为的是让更多人知道南浔茶文化。”

每年一届的南浔古镇桨板公开赛在南浔古镇举行,来自各地的300余名选手参与角逐。(沈勇强 摄)

近年来,南浔国际亲子艺术节、古镇桨板公开赛、运河音乐节等活动,为南浔古镇注入了文化新“活水”。今年6月,第一次来南浔参加桨板公开赛的匈牙利选手丹尼尔感叹:“现代体育赛事与古镇的结合,赋予了古镇新活力和新可能。”

2024年“五一”假期,各地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景区游览。(沈勇强 摄)

2023年初,南浔古镇主动打开大门,向全球游客永久免票,与游客共享原味古镇。当年接待游客量达1235万人次,预计今年游客将突破2000万人次。

“南浔古镇正成为全区发展的‘发动机’和彰显文化自信的‘金名片’。” 南浔区委书记温建飞说,“未来,我们将以南浔古镇为引擎,推动区内双林、菱湖等古镇集群的复兴,继续做好‘保护先行、文化传承、活化利用’三篇文章。”

责任编辑:吴闻达】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一张“小工单”背后藏着怎样的“智造”密码?一起走进乌镇峰会揭晓答案!

央视网消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近几年,国内许多中小工厂陆续用了一个名叫“小工单”的轻量化数字管理新工具,这张“小工单”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智造”密码?一起来了解。在浙江嘉兴,一家仅有20...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小讲台”转动“大课堂”|陕西机动队伍“人人上讲台”激发队伍新活力

每日新闻网讯(国家消防救援局陕西机动队)近日,国家消防救援局陕西机动队伍营区内学习氛围浓厚,一场别开生面的“人人上讲台”主题学习交流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此举旨在进一步盘活队伍内部教育资源,激发全体指战员的学习热情与创造...

强化培训筑防线 守护校园“舌尖安”

——湖北省公安县南平市场监管所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题培训每日新闻网讯(胡馨月)为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规范食堂运营管理,提升从业人员安全责任意识与实操水平,10月29日,公安县南平市场监管所组织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知识...

赛事“热度”转化为消费“留量” “体育+”创新模式拓展文旅“新赛道”

央视网消息:自今年9月开赛以来,湖南省足球联赛,也就是“湘超”,已进行至第八轮。大批忠实球迷随主队奔赴“三湘四水”,赛事的热度正转化为城市的能量,有效拉动多地文旅与消费增长。10月31日,湘超第八轮比赛在常德市体育运动中...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

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正式施行。  这是关于全民普法工作的一部基础性法律,“习近平法治思想”首次写入国家法律,进一步巩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

记者手记:长远·共同·初心——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的时代启迪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百年变局激荡,时代大潮奔涌,变乱交织的世界,更须从历史中汲取深沉智慧和前行力量。  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

警方通报“多人因垃圾堆放问题发生肢体冲突”:已立案,正进一步调查

央视网消息:据@警民直通车-徐汇站微博消息:11月1日18时47分,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接110报警称龙吴路某小区内有人被打,民警迅速到场开展处置。经初步调查,报警人詹某(女,30岁)因垃圾堆放问题,与邻居朱某(男,44...

避开“假羽绒”陷阱 这样选购不花冤枉钱

近日,北京一位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花1315元买了件标注“羽绒服”的外套,结果穿上不保暖还严重钻毛,而且钻出来的竟然是丝状物。仔细一看水洗标,填充物居然是100%聚酰胺纤维,压根不含羽绒。  较强冷空气明起登场  新一轮雨雪...

手足口病秋季小高峰,个人、家庭、学校、托幼机构防护要点→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既往监测结果显示,每年4月份开始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逐渐增多,5-7月为春夏季高峰,10-11月为秋季小高峰。  手足口病起病急,潜伏期一般为2-1...

2024
08/19
11:02
浏览量: 351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当古诗遇见国画:《我爱读古诗——小学经典古诗文(名家领读版)》新书发布暨美育体验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

当古诗遇见国画:《我爱读古诗——小学经典古诗文(名家领读版)》新书发布暨美育体验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以非遗探访峡江文脉  促聚焦发展荆楚文化

以非遗探访峡江文脉 促聚焦发展荆楚文化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