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文化·旅游 > 文旅融合展新姿 诗画陇原引客来

文旅融合展新姿 诗画陇原引客来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12 17:40:28 | 点击:589

甘肃敦煌,游客在莫高窟参观。张晓亮摄/光明图片

甘肃省兰州市的丹霞地貌。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甘肃西端的敦煌市,平日“一票难求”的莫高窟实行半价优惠,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等景区对国内外游客免门票;甘肃东部,平凉、天水、陇南、定西牵手陕西宝鸡、宁夏固原的11家旅游景区(点),共同发起陇东南及毗邻地区今冬明春一票互游活动……

这个冬日,甘肃文旅热度不减,各地铆足劲儿持续放大招,文旅市场继续“热辣滚烫”。

凭借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甘肃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近两年,甘肃深度挖掘自身文旅资源优势,着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激发新活力,文旅屡次火爆出圈,“如意甘肃”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1.打好升级牌,让资源“活”起来

历经六百载风霜仍巍然屹立,“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如何玩出新花样?

夕阳西下,月出祁连。趁着夜色走进嘉峪关关城,在光影交织的一步一景一故事中,沉浸式体验两千年长城、六百年关城的历史变迁。

7月中旬,嘉峪关关城景区推出沉浸式灯光剧夜游项目。该项目以嘉峪关关城原址为载体,以时间为线索,以长城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设计“塞外边关、河西风云、长城主宰、中国脊梁”4个篇章13个故事,综合运用激光投影、数字科技、舞台实景演艺等形式,让游客感受一场极致唯美的视觉盛宴。

“这种沉浸式的场景演艺巡游,让文物和历史‘活’起来,让游客在更生动、更鲜活、更亲切的关城汲取历史智慧、感悟长城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游客欢迎和好评。”嘉峪关文旅集团景区公司总经理李琛超介绍。

地处鸣沙山环抱之中,有“天下沙漠第一泉”美称的月牙泉景区,能给游客带来什么新体验?

头顶是浩瀚星空,身边是南腔北调的朋友。大家席沙丘而坐,挥舞荧光棒纵情歌唱。天上星光、湖畔灯光、沙梁上的荧光交相辉映,600架无人机在夜空中排列出飞天、骆驼等多样造型,整个景区如梦如幻。

没有明星网红助阵,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这两年凭借着“万人星空演唱会”一炮走红。该演唱会连续举办182场,场场爆棚,一次次登上网络热搜,高峰时每晚吸引三万多名游客参与,让众多网友一次次发出“这是大西北独有的浪漫”的感慨。

“10月10日晚,‘万人星空演唱会’暂时落幕。许多游客和网友纷纷表达不舍之情,并期待来年再次相约。”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庆说。

能体验到古河州八景之一的临夏州和政县松鸣岩景区,是个老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又能给游客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6月初,“2024中国花儿大会”在松鸣岩景区举行。除了来自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7个代表队的50余名专业歌手展演外,还有上千名民间歌手自发集聚于此,他们立在山坡上、树荫下、小河旁,优美动听的“花儿”一曲接着一曲,两天时间共吸引15万名游客漫“花儿”、听“花儿”、品“花儿”,共同感受传统“花儿会”这一文化盛宴的魅力。

和政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杨雄介绍,松鸣岩景区在积极拥抱传统“花儿会”的同时,大力实施焕新工程,投放共享小巴士,新增“野人部落”“西游记”等沉浸式新场景,县里又在景区周边建成高标准滑雪场、打造设备齐全的研学体验馆,给老景区带来消费新热潮。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据了解,甘肃紧跟文旅市场从观光旅游向沉浸式体验转变的趋势,推动文旅产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开发型转变,由观光消费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

2.打好赋能牌,让业态“多”起来

“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在敦煌,大型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莫高窟壁画中的腰鼓舞、反弹琵琶舞、迦陵频伽舞等乐舞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甘肃省首部全年常态化驻场演出剧目,《乐动敦煌》有效填补敦煌当地及周边城市冬季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的空白。该剧自2023年6月首演以来,已演出1500余场,票房收入破亿元,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双赢。”《乐动敦煌》演艺项目工作人员王琦介绍。

在兰州,经典舞剧《丝路花雨》驻场演出半个多月,场场爆满。这部创排于1979年的舞剧,传唱45载历久弥新,演出达4000场,先后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尽展“丝路韵”,劲刮“敦煌风”。

“目前甘肃驻场演艺项目达30个,实现年票房收入近2亿元,带动旅游业态融合发展。”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介绍,多年来,甘肃省坚持挖掘用好本土文化资源,加快构建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为内核,以公祭伏羲大典、敦煌文博会、《四库全书》、《丝路花雨》演出等在内的“3+8”文化品牌体系,持续打造甘肃特色文化艺术品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年国庆假期前夕,伴着铿锵有力的太平鼓声,“大河奔流·兰州诗会”在《将进酒》朗诵中拉开序幕。随后,一首首经典诗词将观众带入兰州悠久的历史长河和壮丽的自然风光之中。诗会现场,上百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甘肃宛如“玉如意”的造型闪耀黄河上空,欢呼声响彻云霄。

不仅是兰州。在天水市,“在水一方·天水诗会”通过诗词歌赋集中展现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麦积山文化。在嘉峪关市,“大漠雄关·嘉峪关诗会”用多种艺术形式让观众领略大漠雄关的厚重历史和自然风光。在平凉市,“武咏崆峒·平凉诗会”将诗歌、舞蹈、音乐与武术等艺术形式汇聚,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金庸笔下“威峙西陲”豪侠之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

从年初到年末,在甘肃省文旅厅牵头组织下,“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系列文旅诗会在14市州轮番上演。每场诗会采用线上线下、主会场和分会场相结合等方式,在线观看人数上千万、短视频播放量超亿次。

“我们推出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文化文艺活动和优秀项目,为旅游产业发展赋能。一次次爆火出圈的背后,是甘肃持续不断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文旅品牌的创新探索。”何效祖表示。

3.打好融合牌,让消费“热”起来

研学游,在甘肃“热”起来了。这是敦煌旅游行业从业者张宁的明显感受。

“这两年,研学游已成为敦煌旅游市场的主导,体验者从中小学生扩展到大学生和成人。原本游客在敦煌观光只停留一两天,现在研学游把他们的停留时间增加到三四天。”张宁说。

2018年年底,敦煌研究院依托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和强大学术资源,打造“莫高学堂”研学品牌,甫一推出便受到追捧,先后服务超10万名敦煌文化爱好者,成为国内研学“顶流”。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魏红霞。“这几年,来武威研学的团体多了起来。他们在有着500多年历史、古色古香的武威文庙中诵读国学经典,在汉唐天马城景区的大汉赋馆、凉州词馆、天马歌馆穿梭,沉浸式体验汉文化、凉州诗词文化和天马文化,领略陇原大地的厚重雄壮,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行走在陇原大地,处处是生动的研学教材和鲜活的研学课堂。各地文旅部门多措并举,在“学”字上下功夫,在“旅”字上做文章,打造“行走的课堂”,提升研学游的内涵和品质。

位于金昌市的火星1号基地,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全国各地青少年前来研学观摩。这个全国唯一的类火星航天主题研学场所,通过火星生存场景模拟、实体建筑仿制、科幻造景等手段,打造了3大体验中心、4大主题内容及30多项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场景、互动、探索中感受航天魅力。

“这几年,我们把发展研学旅游作为丰富文旅业态、拓展市场空间的重要内容,带动研学旅游快速发展。”何效祖介绍,甘肃全面提升研学旅行的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产品供给力、产业竞争力,着力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全产业的研学旅行生态圈,取得明显成效。

火起来的不仅是研学游。甘肃还持续推动“文化+旅游”“旅游+”“+旅游”模式创新,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共赢,不断提升全省文旅产业综合效应。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滑雪旅游乘势而起,方兴未艾;康养旅游势头强劲,今年前10月整个产业链实际完成投资超百亿元,正朝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在2023年甘肃省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重点部署“推动全域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融合”“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品融合创新”“全产业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和合共生”4个方面的18项任务,“融合”成为甘肃文旅发展的着力点。

的确,文旅“融合”的效应已经显现。据甘肃省文旅厅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10月,甘肃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花费较2023年同期增长15.8%和25.2%,呈现出热度攀升、后劲十足的良好态势。

(本报记者 尚 杰 王冰雅 本报通讯员 刘 鹏)

责任编辑:张晰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一张“小工单”背后藏着怎样的“智造”密码?一起走进乌镇峰会揭晓答案!

央视网消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近几年,国内许多中小工厂陆续用了一个名叫“小工单”的轻量化数字管理新工具,这张“小工单”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智造”密码?一起来了解。在浙江嘉兴,一家仅有20...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小讲台”转动“大课堂”|陕西机动队伍“人人上讲台”激发队伍新活力

每日新闻网讯(国家消防救援局陕西机动队)近日,国家消防救援局陕西机动队伍营区内学习氛围浓厚,一场别开生面的“人人上讲台”主题学习交流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此举旨在进一步盘活队伍内部教育资源,激发全体指战员的学习热情与创造...

强化培训筑防线 守护校园“舌尖安”

——湖北省公安县南平市场监管所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题培训每日新闻网讯(胡馨月)为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规范食堂运营管理,提升从业人员安全责任意识与实操水平,10月29日,公安县南平市场监管所组织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知识...

赛事“热度”转化为消费“留量” “体育+”创新模式拓展文旅“新赛道”

央视网消息:自今年9月开赛以来,湖南省足球联赛,也就是“湘超”,已进行至第八轮。大批忠实球迷随主队奔赴“三湘四水”,赛事的热度正转化为城市的能量,有效拉动多地文旅与消费增长。10月31日,湘超第八轮比赛在常德市体育运动中...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

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正式施行。  这是关于全民普法工作的一部基础性法律,“习近平法治思想”首次写入国家法律,进一步巩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

记者手记:长远·共同·初心——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的时代启迪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百年变局激荡,时代大潮奔涌,变乱交织的世界,更须从历史中汲取深沉智慧和前行力量。  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

警方通报“多人因垃圾堆放问题发生肢体冲突”:已立案,正进一步调查

央视网消息:据@警民直通车-徐汇站微博消息:11月1日18时47分,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接110报警称龙吴路某小区内有人被打,民警迅速到场开展处置。经初步调查,报警人詹某(女,30岁)因垃圾堆放问题,与邻居朱某(男,44...

避开“假羽绒”陷阱 这样选购不花冤枉钱

近日,北京一位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花1315元买了件标注“羽绒服”的外套,结果穿上不保暖还严重钻毛,而且钻出来的竟然是丝状物。仔细一看水洗标,填充物居然是100%聚酰胺纤维,压根不含羽绒。  较强冷空气明起登场  新一轮雨雪...

手足口病秋季小高峰,个人、家庭、学校、托幼机构防护要点→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既往监测结果显示,每年4月份开始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逐渐增多,5-7月为春夏季高峰,10-11月为秋季小高峰。  手足口病起病急,潜伏期一般为2-1...

2024
12/12
17:40
浏览量: 58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当古诗遇见国画:《我爱读古诗——小学经典古诗文(名家领读版)》新书发布暨美育体验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

当古诗遇见国画:《我爱读古诗——小学经典古诗文(名家领读版)》新书发布暨美育体验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以非遗探访峡江文脉  促聚焦发展荆楚文化

以非遗探访峡江文脉 促聚焦发展荆楚文化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