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医·健康 > 校园欺凌不止于拳脚 需家校医社协力织就“保护网”

校园欺凌不止于拳脚 需家校医社协力织就“保护网”

来源:央视新闻 | 时间:2025-10-10 20:40:54 | 点击:341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一起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是青少年的一个主要生活环境,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校园欺凌仍是威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华东师范大学去年一项覆盖70万名中小学生的调研敲响警钟:每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当人们的视线多聚焦于拳脚相向的肢体冲突时,一种更隐蔽、更普遍的语言欺凌正悄然蔓延——它没有淤青和伤口,却能让受害者在“你太孤僻”“没人喜欢你”等言语利刃中,经历持续的心理创伤。



  语言欺凌是指语言上的侮辱、讥笑、贬损、诋毁、造谣,以及鼓动周围的人不与某人说话,故意冷落、排挤他人的行为。汐华是一名来自重庆的初二学生,2023年底,她就因遭遇语言欺凌问题导致休学。

  因为成绩优异,汐华休学前一直在重点班就读,但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善于社交,渐渐地,班里一些同学开始疏远她。

  班里的一些同学不仅给汐华起了外号,嘲笑她像猴子一样,对她的一举一动,也会在背后指指点点。更让汐华没有想到的是,班里带头欺凌她的同学原先还是她的好朋友。

  面对遭遇的语言欺凌,汐华曾向老师求援,但由于缺乏证据,并未引起老师的重视,汐华也尝试过跟父母倾诉自己的遭遇,但同样没有得到帮助。

  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汐华开始出现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有时候即使去了学校,也不进教室,偷偷跑到操场或没人的角落待着。



  青少年遭遇语言欺凌 家庭应认真对待

  相较于可见的肢体伤害,语言欺凌更加隐蔽,当它们不被家长理解的时候,很可能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尽管学校为汐华转了班级,但汐华依然感觉无法适应。随着汐华的状态越来越糟糕,父母带她到医院做了检查,诊断结果为中度抑郁。目前汐华已休学,她的父母正陪她一起进行相关治疗。

  医生指出,家庭是孩子应对语言欺凌的“第一避风港”,家长的态度与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当孩子遭遇语言欺凌时,家长应第一时间停下手中的事,用“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委屈”等话语接纳孩子的情绪,避免否定,要用倾听、共情来安慰孩子,而不是担心孩子不能在重点班而模糊焦点。

  专家建议,老师和家长都要提高这方面的认知,要与孩子多交流,一旦发现语言欺凌,万不能听之任之,应积极干预,沟通引导,避免孩子继续遭遇欺凌。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刘俊升:校园欺凌其实我们传统上一直认为是身体上的比较极端的攻击,但其实这样的发生率反而是比较低的,最严重的就是一些言语上的或者传播一些谣言,或者说在一些场合下去排挤,像这些它实际上也有一定的隐蔽性。那么,如果成年人不能及早意识的话,实际上很难会及时地干预。



  家校医社协力

  共筑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护网”

  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织起一张“保护网”,专家建议,需要家庭、学校、医院和社会多方发力。

  在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组织的一场“家长工作坊”,这些家长们的孩子大多正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了休学,在孩子们进行心理康复的同时,家长们也在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现在很多医院,都推出了家庭心理治疗,帮助家长们更好理解和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家姻心理资深家庭治疗师 邓林园:有一个理论叫“冰山理论”,这个冰山上面看到露出那一小角,可能会看到孩子各种各样的不好的、我们不认可的行为,我们一点点往下去深挖,到底层都是我们讲到人的渴望和期待的层面,就发现,其实在深层次的每个人的需要,都是成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被爱的、被认可的、被尊重的,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

  而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另一重要场所,按照《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今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要达到95%。专家指出,与之相对应的,也要加快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 何红波:大部分人都很年轻,他并没有很多临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技能。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也在经常接受一些学校邀请,给他们做一些培训或者是做一些案例督导,但这个毕竟不是持续的、持久的(心理老师)团队的能力是需要去考虑的。

  同时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建立“家—校—医—社”多方协同机制,形成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管理闭环,完善大中小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对应方法、学生休学和复学阶段的管理衔接等。一旦孩子确实出现学校和家庭都无法解决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们不要讳疾忌医,要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会让孩子有所好转。

  (总台央视记者 高磊 吴汶倩 赵菁 李峻 王殿甲)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晨起后的黄金时间别浪费!养成这4个习惯 让心血管受益

气温骤降心血管易“闹事”此时应注意保养心血管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起居有律、饮食有节运动有度、舒畅情志不仅能让心血管更健康也有利于健康长寿气温骤降心血管易“闹事”  中医认为,气温下降是心血管疾病重要诱因之一。现代医学研究也发...

“最疼皮肤病”进入高发期 出现这些疼痛信号别大意

近日,伴随着季节交替、气温下降,一些人的身上突然冒出“一串红疹”,感觉隐痛、刺痛、电击痛。别不当回事儿,以为忍忍就过去了,这很可能是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蛇缠腰等)在“作祟”!什么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

“酸汤子”再夺命!警惕餐桌上的致命毒素

 近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两名男子食用“酸汤子”后被紧急送医,其中一人不幸离世,医院开具的证明显示,系食物中毒死亡,另一名男子仍在抢救中。2020年10月,在黑龙江鸡西,也发生过9人共同食用了自制“酸汤子”后,引发食...

频繁染发有什么危害?重要提醒→

 不管是为了追逐潮流发色,还是遮盖白发,“染发”是很多人每隔几个月就要进行的项目。同时,也有很多人关心,染发剂里到底有什么?频繁染发存在哪些健康风险?  染发时,身体在经历什么?  郑州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沈蓓莉表示,大多...

“一触了然”!我国视障人士无障碍环境改善 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更便利

央视网消息:2025年10月15日是第42个国际盲人节。日前,盲文版《无障碍中国地图》《无障碍世界地图》《触摸故宫珍宝》等系列出版物在北京发布。  盲文版《无障碍中国地图》和《无障碍世界地图》采用3D滴胶技术批量印刷,加...

啥都不干就是休息?高质量休息有这3个关键特征

大家有没有发现,如今我们关于“什么是休息”的观念正在悄悄发生转变。  以前我们用时间的长短衡量休息日,现在,用休息的节律。以前我们更关心什么时候休息,现在,我们会关心应该怎么休息。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休息才是高质量的休...

食物磨成粉 营养会打折吗?这些人群要慎食

为了营养均衡,每天要吃一些蔬菜水果,这已经是健康常识了。但是在现代生活节奏下,有人会觉得自己可能吃不够那么多新鲜的蔬菜水果,或者觉得不爱吃,但又想要获得这些营养成分。针对这些需求,社交媒体和网购平台有商家开始推荐“果蔬粉...

这份自查清单,帮你扫除家里“风险点”

今天(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韧性建设”听起来很大,但最坚实的基石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  这里是一份 “家庭安全隐患自查清单”,看看家里这些常见的“隐患点”你...

世界血栓日 | 什么是血栓?血栓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危害?一起来看!

央视网消息: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什么是血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危害?一起来看!专家介绍,血栓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状态下,凝聚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的血块。 血栓性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按照生成部位...

游乐场里易发意外 安全细节不可忽视

“孩子在儿童乐园玩耍时意外受伤,责任由谁承担?”“小孩在游乐场受伤怎么索赔?”“孩子在游乐场摔伤了怎么办?”……近年来,未成年人在游乐场受伤事件屡见不鲜。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的重要...

2025
10/10
20:40
浏览量: 34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