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快闪中国 > 中国发现三十万年前“最早木器”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发现三十万年前“最早木器”究竟意味着什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07-07 13:46:17 | 点击:906

  甘棠箐先民用木器挖掘植物根茎示意图。甘棠箐遗址研究团队供图

  7月4日,甘棠箐遗址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向国际学术界公布了一项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研究成果。论文描述分析了在云南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存包括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动物化石、植物遗存和用火遗迹。

  这些痕迹清楚、特点鲜明的木器,是目前东亚地区最早的木器,主要功能是对可食性植物根茎的挖掘,可以被称作“挖掘棒”。遗址出土的石器多为小型刮削器,形态简单,加工痕迹精细,彰显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鲜明特征。

  甘棠箐遗址,坐落于云南省抚仙湖南约5公里的一处自南向北流淌的小溪西侧的坡地上。该遗址发现于1984年,1989年做过首次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及木质材料。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两个野外考古季,该遗址被再次发掘,揭露面积64平方米,挖掘深度3.5-7米,出土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木质材料、植物种子和用火遗迹。

  此次出土数十件木器是一项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由于木材是有机材质,易分解腐烂,对于埋藏环境和保存条件要求严苛,旧石器时代保存下来的木质遗存十分稀少,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木制工具更为罕见,现有的证据仅在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有少量发现。甘棠箐木器是目前东亚最早者,不仅填补了国内旧石器时代木制品研究的空白,同时对探讨木器的起源、加工技术、功能、演化发展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传“东亚竹木器假说”,认为东亚地区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高度依赖竹木器,那些相对简单的石器主要功能是制作竹木器,后者承担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任务。一些学者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进行制作与使用竹木器的实验,证明竹木器可以用简单的石器制作,并能用来从事很多狩猎-采集和加工活动。但由于植物材料易于降解,考古界苦于无法找到相关证据,该假说一直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甘棠箐成组木器的出土,证明东亚远古人类确实制作和使用过木器(目前尚未发现竹器),木器在先民的生存活动中起过重要的作用。甘棠箐所出土的挖掘工具,大大拓宽了我们对早期木器加工技术和使用功能的了解,也使“东亚竹木器假说”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甘棠箐遗址出土的石器,具有东亚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传统特点,但蕴含新的信息,对于重新认识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传统的成因,和东亚古人类特定的工具技术水平与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该遗址出土的石器大多为小型者,外观古朴,缺乏技术的复杂性和形态的规范性,这样的材料曾经被一些学者当作东亚古人类技术落后、思维简单的证据。甘棠箐石器中有些标本在刃口处出现细小匀称的修理痕迹,表明工具的制作者具有对石器使用部位细致加工的能力。与石器伴生的用于对石器精细加工的软锤材料,是目前东亚最早者,在世界范围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中也难得一见。

  软锤的发现,证明当时东亚的先民在石器技术上并不落后于西方的同期人群,甚至在某些方面有其特长和领先之处。这批石器材料还表明东亚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特点及其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优质原料缺失的制约与影响,也由此催生了对可用石材的精细加工和对木质材料的开发利用,表明东亚古人类在技术、文化和生存策略上与西方古人群有着不同的演化发展路径。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迄今我们对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知甚少,每一处新遗址和每一批新材料,都会加深我们对远古历史的了解和对人类发展历程的认识。

  民以食为天。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了哪些食物资源,我们只能从他们的遗留物中得到些许答案。当时人类食物获取的方式主要是狩猎与采集。狩猎的证据很多,各遗址中大量存在的哺乳动物化石就是明证,甘棠箐遗址也不例外。但采集植物性食材的证据很少会被发现。甘棠箐遗址难能可贵,保存了大量植物遗存,首次揭示了古人类盘中餐中广谱型的植物食材,包括松子、榛子、猕猴桃、多种悬钩子浆果及葡萄、飞龙掌血属等植物的果实。甘棠箐遗址首次提供了古人类运用木质工具挖掘利用地下植物根茎等食物资源的可靠证据,揭示了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环境下的东南亚古人群独特的资源利用策略和适应生存方式。

  该研究还揭示了在与欧洲和非洲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东亚古人类独特的适应策略和生存方式。生活在甘棠箐的早期人类在亚热带环境中以植物资源为重要食物对象,而在欧洲舍宁根等北温带环境中,对大型哺乳动物的狩猎则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揭示出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和东亚古人类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适应生存策略。

  高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苏州园林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

顾文华  王沁苒  图为退思园。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和国际交流中心供图  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其造园历史肇始于春秋,历经唐宋发展,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据记载...

世界首创“太空炉子”内藏“大乾坤” 做蛋糕、烤肉排……太空大餐香喷喷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东...

江苏南通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三级调研员赵宏祥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三级调研员赵宏祥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总台记者 唐高林)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工作搭子”升级了!看广东智能眼镜如何“玩转”纳米世界

央视网消息:“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广东通过一以贯之的创新驱动战略,破解了科技发展中的瓶颈难题。今天,通过一款拥有提词+翻译+拍摄...

一起见证!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深圳举行

今天上午9点,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深圳市莲花山公园举行。  本届全运会火炬传递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个城市同步举行,共设火炬手200棒,每个城市跑动50棒,每棒跑动50~100米。  火炬传递活动结束...

新线、新车、新优惠 这份旅游列车打卡攻略请收好!

央视网消息:人们常说,最美的风景总在路上,而火车就是最浪漫的旅行家。眼下到了秋冬,也进入了传统的旅行淡季,不过,今年各地铁路与文旅部门融合,不断推出更具特色的主题旅游列车和精品线路,来激活淡季旅游消费市场。接下来我们就跟...

亚太同行·中国担当

央视网消息:2025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将举行。当前,亚太地区经济在全球占比超六成,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七成。中国顺应全球化大势,坚持互利共赢和相互成就,成为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维护经济全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介绍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情况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0月30日介绍了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情况。  新闻发言人表示:中美两国元首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深入讨论了中美经贸关系等议题,同意加强经贸等领域合作。中方愿与美方一道,共...

秋粮收获接近尾声 各地抢抓时机保丰收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眼下,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半,各地抢抓时机、科学调度,确保秋粮丰收。  东北地区秋粮收获接近尾声。黑龙江农作物已收获2.3亿亩以上,水稻、大豆收获基本完成,玉米完成大面积收获。辽宁全省粮食收获52...

神舟二十一号整装待发 中国空间站再迎“太空会师”

央视网消息:10月29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目前,发射任务各系统已经完成了相关功能检查,并做好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8时30分许,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

2025
07/07
13:46
浏览量: 90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莱州元亨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海马规模化养殖基地落户烟台

莱州元亨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海马规模化养殖基地落户烟台

刘家铭的钢琴曲与表演

刘家铭的钢琴曲与表演

2024年元旦第一视频篇:欢迎你来接受访谈吧

2024年元旦第一视频篇:欢迎你来接受访谈吧

广交会观察:中国“科技感”服装新品抢滩出海

广交会观察:中国“科技感”服装新品抢滩出海

2024请求添加你为好友

2024请求添加你为好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