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华 王沁苒

图为退思园。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和国际交流中心供图
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其造园历史肇始于春秋,历经唐宋发展,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据记载,明清时期苏州城内有园林逾250座。1997年与2000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座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设计理念,被评价为“人类居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作为活态遗产,这些园林承载着城市历史文脉,参与着现代城市文化身份的建构。如何在现代背景下探索构建一条科学高效的苏州园林保护路径,成为苏州面临的重要课题。
2015年,苏州启动“天堂苏州·百园之城”建设,系统性推进园林保护工作。通过编制保护规划、出台管理规范、公布园林名录、实施分类管理,苏州构建起完善的园林保护体系。之后,重点完成了可园等12处园林保护修复的“三年行动计划”。
近年来,苏州持续推动园林开放利用,开放《苏州园林名录》中的园林数量已达97处,开放率89.8%,实现了保护成果与市民共享。
历经数年努力,苏州顺利实现从“百园之城”到“园林之城”的跨越。
“百园之城”回答了苏州园林保护规模的历史命题,“园林之城”彰显了成果为全体市民共享的时代主题。从“百园”到“园林”,虽只一字之差,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转变,体现了园林人“发展为了人民,保护为了人民”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苏州“园林之城”建设强调将园林文化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了一批城市园林,并推动园林与城市功能有机衔接,打造“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格局,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
2023年,苏州整合成立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和国际交流中心,形成“两中心一馆”新格局,为“园林之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通过颁布实施《苏州园林保护管理评估细则》,创新联动机制、注入社会力量,构建专家指导体系等举措,苏州园林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充分运用亚太世遗苏州中心的国际平台,积极推广园林保护优秀案例,让苏州园林走向世界。
下一步,苏州将以联动机制创新、标准化建设与国际交流展示为主线,聚焦5个方面助力“园林之城”建设——深化全域协同;创新保护模式,积极推广“大园带小园”保护理念,推动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与“公园城市”建设相融合;探索在遗产保护监管、专项课题研究等方面“标准化”建设路径;依托亚太世遗苏州中心,深化与国际组织合作,联合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提升苏州园林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制定差异化保护管理措施,建立园林分类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园林保护管理精细化水平,为“园林之城”建设提供更加科学、精细的管理支撑。
面向未来,苏州将持续探索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在古建技艺、保护理念及科技创新等领域深化国内外合作,让苏州园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苏州智慧”。
(作者单位均为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和国际交流中心)
编辑:肖潇 责任编辑:刘亮


              
              
 
      
      
 浏览量:
          13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