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快闪中国 > 坚守大学使命,摆脱“AI依赖”困境

坚守大学使命,摆脱“AI依赖”困境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10-17 17:34:00 | 点击:153

DeepSeek等人工智能应用的相继推出,重塑了网络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想象、拓展知识边界。不过,部分学生则因为惰性驱使而陷入了AI依赖的困境,从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去年,南京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两位老师对来自13所高校的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本科生使用生成式AI辅助学习的频率较高,其中“有时使用”“经常使用”和“总是使用”的占比分别为32.92%、40.49%和12.29%;有三四成的本科生表示自己会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这一情况在笔者的课程中也时有上演,所以我会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比如组织无手机状态下的随堂测验答题,或者要求学生提交附带摘录页码的读书笔记等。

  在研究生群体中,AI依赖的问题更为突出。不少研究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一键生成论文,这些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出现许多“假大空的车轱辘话”,还时常出现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错误。更严重的是,过度依赖AI工具极易引发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等问题,比如,学生利用AI伪造实验数据或图片,或者直接使用AI生成虚假文献。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依赖AI直接生成论文时,他们实际上跳过了搜集资料、整理思路、逻辑论证等关键研究步骤。这些步骤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处理与AI技术的关系呢?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智能机器作为人类“镜子”与“他者”的角色正在不断凸显。作为“镜子”,智能机器帮助人类内窥到深层的认知规律,也在一些侧面反映着现实世界,映照出人类的局限。因此,大学生在使用AI时,应该将其视为一面用来参照的“镜子”,而不是对其过度依赖或完全拒绝尝试。

  智能技术是对人类社会的模仿,是以人类的语料、语气和情感为学习对象的。它的言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价值观与知识体系。因此,大学生在使用AI时应该把“它”当成伙伴、朋友或同学,而不是当作一个可以直接“代劳”的员工。大学生可以尝试在与机器的对话及观点交锋中,拓展自身的灵感和思路,找到那些具有新意的选题和理论资源。例如,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学生可以通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轮对话,搭建自己的论文框架,还可以利用其润色功能检查文章的病句和错别字等。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使人们不断反思自身在认知能力上的局限,并通过技术进行补充和增强。比如,当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学生推荐一些跨学科的理论时,学生应该马上去找到这些理论的原著进行“补遗式”阅读,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直接拿过来使用;当智能技术给作业或论文进行润色后,学生应该认真比对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写作逻辑能力和语言规范性。人工智能可以反衬出人们的自身问题和局限,正如自动驾驶汽车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谨慎”,其实也是不少司机反思自己驾驶行为的“镜子”。

  除此之外,大学生群体在使用人工智能时,也要弄清楚它擅长做什么以及不擅长做什么。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处理海量数据、识别复杂模式以及完成精确性的重复任务,但它不擅长处理涉及人类情感、创造性思维以及那些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以笔者讲授的融合新闻学课程为例,机器新闻写作更擅长“产出”一些带有固定模板和范式的报道,而不能替代特稿、非虚构写作等文体的深度报道。只有充分了解各自所长,大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与AI的关系。

  对此,高校老师理应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帮助他们妥善处理相关的技术伦理问题。不同学科和学段对AI工具的依赖程度应当有所区别,高校还需推出精细化举措,为不同学生划定AI使用的合理边界。高校要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到:在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阶段,过度依赖AI可能会阻碍认知结构的建立;而在综合应用和创新环节,AI则可能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和参考。不过,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根本使命:唤醒学生的自觉,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骏)

 编辑:邢斯馨 责任编辑:刘亮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各地“抢收抢烘”确保秋粮应收尽收 全力以赴打好夺丰收硬仗

央视网消息:针对黄淮海地区持续连阴雨天气对“三秋”生产带来的影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组织动员供销合作社,积极帮助农民抢收抢烘,促进秋粮应收尽收。并指导农资企业立足不同作物、不同需求精准备货,配齐...

坚守大学使命,摆脱“AI依赖”困境

DeepSeek等人工智能应用的相继推出,重塑了网络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想象、拓展知识边界。不过,部分学生则因为惰性驱使而陷入了AI依赖的困境,从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

史上最大,雅江水电站正式开工!它对中国价值多大?

       每日新闻网讯(百度) 投资1.2万亿,西藏雅江水电站的开工,就像在中国西南边陲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个庞然大物一年能发3000亿度电,顶仨三峡,足以供3亿人用电,还是...

国家医保局: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扩面提质

央视网消息:据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1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扩面提质的通知。具体如下: 编辑:邢斯馨 责任编辑:刘亮

“白胖子”储粮、“AI全自动”入库 大国粮仓科技范儿十足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时期,我国深入推进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建设,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从高效收粮、科技储粮,再到储粮害虫精准防治,一系列新技术正...

多部门协同护好“粮袋子” “共享晒粮图”上线引导农户就近科学晾晒

央视网消息:近日,山西河津市降雨停歇,当地针对沿黄滩地及低洼地带易受降水、低温影响的特点,统筹农机具向重点区域倾斜,重点对滩地、低洼地带粮食进行抢收,确保秋粮应收尽收。  山西省河津市连伯村的玉米地是河津市地势最低的地方...

广西大新县通报一铅锌矿项目区域发生地面塌陷:已制定治理方案

央视网消息:据“今日大新”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9月3日,大新县全茗镇配偶村弄屯铅锌矿项目区域发生地面塌陷,形成一直径约10米、深约7米的塌陷坑,未造成人员伤亡。  事发后,大新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应急管理、自然资源...

底气、朝气、锐气!多视角读懂货物贸易顶压增长 企业信心指数持续回升

央视网消息:10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  其中,我国对东盟进出口5.57万亿元,同比增长9.6%,占我国外...

“智慧大脑”“含新量”“铁杆粉丝”……透视关键词看外贸做大体量、做强结构、锻造韧性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期间,我国外贸在全球变局中逆势上扬,顶住压力、稳中提质。五年来,我们不仅“做大了体量”“做强了结构”,更是“锻造了韧性”,让贸易强国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协同推进强大国内...

从“十年磨一剑”到“一年磨十剑” 中国LNG船建造效率大幅度提升

大型LNG船,它被称作“海上超级冷冻车”,是我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主力运输船,而殷瓦钢是建造LNG船的核心材料。“十四五”期间,我国实现了殷瓦钢从依赖进口到国产化突破的转变,技术突破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中船集团沪东...

2025
10/17
17:34
浏览量: 15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莱州元亨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海马规模化养殖基地落户烟台

莱州元亨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海马规模化养殖基地落户烟台

刘家铭的钢琴曲与表演

刘家铭的钢琴曲与表演

2024年元旦第一视频篇:欢迎你来接受访谈吧

2024年元旦第一视频篇:欢迎你来接受访谈吧

广交会观察:中国“科技感”服装新品抢滩出海

广交会观察:中国“科技感”服装新品抢滩出海

2024请求添加你为好友

2024请求添加你为好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