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去医院看病,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些检查结果出来时,之前挂的号已经过期,想让医生看报告还得再花钱挂号,而有些三甲医院,还有可能挂不到号,直接增加了续诊的难度。不过近几年,一些省市的医院开始陆续试点“一次挂号管3天”“一次挂号管7天”的措施,让不少患者直呼“方便多了”。这份“方便”背后,民众得到了哪些实惠?医院的接诊压力是否会增加?这项措施在推行中又需要破解哪些问题?

湖北襄阳的陈女士一直受听力问题困扰,症状时好时坏,每年都要到医院做检查。前不久她再次来到襄阳市中心医院检查听力,医生给她开具了听力检查等项目,但当天没出结果。两天后,陈女士再次来到医院准备挂号看结果时,得知医院推行了“一次挂号管3天”的办法。拿着原号,陈女士在护士站完成了“回诊”号的分诊,按照首诊和回诊一比一的就诊顺序,陈女士很快就看完了检查结果。

既省钱又省时,陈女士的感受还不止这些,她告诉记者,前天她挂的是副主任医师的号,这次回诊,虽然不是前天的那位医生,但护士站给她分配的也是副主任医师看诊。以往,患者拿着检查结果直接敲门找医生从而打断其他患者就诊的状况时有发生,而记者在陈女士就诊的耳鼻喉科候诊大厅观察到,这里的首诊和回诊患者都是按号候诊,就诊井然有序,医患沟通也更加从容。

数据显示,自“一次挂号管3天”措施实施以来,襄阳市中心医院已为12万余人次节省了97万余元的挂号费,极大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据了解,“一次挂号管3天”政策具体是指患者在医院挂号就诊时,如果因检验、检查当天不能完成,或者不能获取报告,尚未完成诊疗,那么在含首次就诊当日的3天内,患者可以携带报告结果到本院同一科室回诊,免缴挂号费。专家认为,这一政策于患者来说,自然是利好,但于医院来说,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挂号费收入的减少。而如何在保障诊疗质量不打折扣的前提下,平衡“便民”与“可持续运营”之间的关系,成为需要持续探索的新课题。

清华大学卫健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思九:“一次挂号管1天到管3天,感觉是一个比较小的变化,但是对于医院的运营来说是涉及到比较大的动作,不光是把挂号的系统排序进行优化,还涉及到怎么去分诊,需要同时考虑初诊和复诊患者怎么更高效,怎么更公平;对医生进行培训,对患者进行宣教都涉及到短期的成本增加;另外需要对医院医生的薪酬机制或者激励机制去做整体改善,总的来看确实是对医院的运营上会产生一些挑战。”
近年来,“一次挂号管3天”措施在湖北、广东、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陆续推行,针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堵点,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患者的检查结果如果3天之内出不来怎么办?对此,不少医院正在想方设法压缩检查周期。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医务部负责人吴宏:“医生在开好检验检查单的同时,系统就自动进行预约,这个预约时间一定是在他就诊的48小时之内。第三天结果出来就可以复诊了。检验科、影像科、超声,大家都利用周末时间增加人手以及机器的开机时间,保证患者基本上在两天之内能够做完所有检查。”
检查结果48小时内可出具,与“一次挂号管3天”的服务周期高度适配,既确保患者能及时回诊看结果,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这也是多数医院将服务周期定为3天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走访调研中还了解到,为了让这一便民措施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一些医院并未机械执行“3天”时限要求,而是采取更为灵活科学的服务模式。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记者看到患者首诊时,医生便可根据自己后续出诊安排以及患者领取检查报告的日期,自行为患者预约回诊号,而这个日期经常超过3天。

广州的一些医院将回诊时间跨度从3天延长到7天,而在珠海等地的医院执行的直接就是“一次挂号管7天”,由于部分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诊疗过程流程复杂、检查周期长,延长至7天能使患者在一个相对宽裕的周期内,顺利完成检查并获得及时回诊。据不完全统计,就医过程中约有8%—10%的患者因检查结果当日未出,需二次就诊,但其中近半数因挂号不便或者经济原因等放弃复诊。挂号管3天管7天的便民措施实施后,患者复诊顾虑大幅减少,医院回诊量显著提升。这样一来,公众难免产生疑问:延长挂号有效期是否会导致回诊号供不应求而挂不上呢?记者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采访时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院每天都会在公众号上放出不少回诊号,操作方式和挂首诊号一样方便,而如果真的没号了,患者前往医院的护士分诊台也能拿到回诊号。

记者注意到,一个上午的时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主管护师卢春曲一直在忙着接待患者咨询,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为回诊患者分诊。在她工作的分诊台所在大厅的呼吸科诊室,医生程远雄一个上午接诊了数位回诊患者,基本上待在诊室里没怎么出来过,上午的号一直看到12点半左右才结束。
记者观察发现,在“一次挂号管多天”措施落地的当下,患者就诊更加便利,就医体验也更好。但这份“便民”的背后,也悄然给医院的日常运转带来了新的压力。那么如何保护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有所增加的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呢?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胡文魁:“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在医院内部虽然不挂号,但计算科室和出诊医生的工作量包括绩效都是算的。在设计层面,我们在抓医院运营管理方面仍然计算医院总的门诊量,这样医院、科室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都不会受影响。”
吴宏:“医院层面目前尝试把这些免费挂了续诊号的,医生去接诊之后,在工作量算法上面或者是一些其他绩效上面做相应体现,让医护人员更好配合这项政策去落地;另外,在职称评聘方面对于工作量也有衡量的数据体现,续诊这些患者挂了号之后虽然没有收相关费用,但是希望能够在职称评聘这块算他的工作量。”

通过一系列办法,广州市有效激发了医生参与“一次挂号管3天”的积极性。而在推行“一次挂号管7天”的珠海,面临着保障医护动力的更大挑战。在这其中,珠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杨海瑄凭借多年临床与管理经验,牵头制定出了一套具体的激励措施。

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杨海瑄:“每天上午我们给医生放的预约(首诊)号是40个,下午是30个,工作强度不小。要想推七天免挂号,一定要让医生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我们在最早的门诊绩效政策基础上做了专项的补助,把每日门诊诊金的3%,作为专项绩效池。之后再根据这位医生每天续诊(回诊)的服务量做绩效的补充。现在是3%,可能随着调整,也许会调整到5%,这些都是医院在进行投入的。”

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礼斌:“根据患者人数的多少每个医生会有一个积分制。比如我可能每天看了一个患者,会给到一分,如果初诊加复诊一共看了80个,就有80分了。工作量越多积分越高,奖金肯定会更高,大概提高3%到5%左右吧。”
“一次挂号管3天或7天”给百姓带来了实惠,医院虽然有不小的压力,但也摸索出不少办法,为其在全国推广攒下了经验。不过专家也指出,是否能全面铺开还得看医院实际,对于本身就存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特大型医院,推广起来可能更具挑战。

王思九:“在这些特大医院增加医生(出诊)的频次或者开通夜间门诊等等一些方面去协调医生的时间;部分科室先实行,在先经历了一些管理流程的优化之后再逐步去推进,都是一些比较好的办法。退一步讲,和更大的、更宏观的一些医改措施结合起来,比如说更好地实现分级诊疗、转诊制度等等,才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推进挂号的便民措施。”
从一次挂号“管1天”到“管3天”再到“管7天”,数字的延长背后,是医疗服务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又一次靠拢。这一措施让民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减轻了就医负担,也倒逼医院在运营管理、资源调配、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正如专家所言,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更多配套措施的完善,相信这一改革探索,终将惠及更多患者,让就医之路更顺畅、更舒心。
编辑:黄佐春 责任编辑:刘亮


浏览量:
11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