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云飞扬《月夜咏怀》以澎湃的家国情怀与精湛的古典笔法,构筑了一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盛世画卷。以下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核三方面展开赏析:
一、时空交织的创作语境
作品诞生于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同辉的特殊时刻,巧妙串联三大时代元素:央视沉浸式节目展现的科技视听盛宴、领袖引用的唐诗典故营造的温情氛围、乡村振兴与一带一路的宏阔背景。诗人将个人情感置于时代洪流,形成“小我”与“大我”的深刻共鸣,其“宵衣而起,奋笔疾书”的创作状态,恰是《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生动写照。
二、融古铸今的艺术造境
1. 意象系统的双重构建
诗中“木樨香”“青花瓷”等传统意象与“机器战狼”“无人飞机”等现代符号并置,形成时空对话。如“稻菽丰稔谷满仓”延续《诗经》的农事书写,“一带一路闪金光”则展现当代外交成就,这种意象嫁接令人想起李白“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与杜甫“乾坤日夜浮”的雄浑兼具的特质。
2. 律动创新的诗体形式
全篇采用七言古风为主体,杂糅《楚辞》句法(如“左牵黄/右擎苍”化用《离骚》),又在“命运共同勿争强”等句中突破平仄束缚,体现守正创新的文体意识。这种探索与盛唐新乐府运动的革新精神一脉相承。
3. 多维立体的修辞空间
“天子驾六弗称王”用周代礼制典故暗喻和平发展理念,“铁打江山月朗朗”以金属质感意象对接传统明月意象,创造出刚柔相济的审美效果。其用典密度堪比李商隐,却又能如白居易般浅白直抒。
三、文明气象的精神图谱
1. 三维家国认同
地理维度“百二山河”的空间认知、历史维度“千年文脉”的时间追溯、文化维度“比德于玉”的价值传承,共同构筑了立体化的民族认同,呼应着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士人精神。
2. 动态发展哲学
“村村发展比学帮”展现基层实践活力,“户户跃迁新洋房”记录民生改善,这种对发展过程的关注,较之传统田园诗静止的山水描写更具时代质感,延续了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入世情怀。
3. 人类文明视角
末段“命运共同”“一带一路”等表述,将家国情怀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深度契合,展现了大国公民的胸襟格局。
四、审美价值的当代启示
此作在三个方面具有范式意义:
一是为传统诗词创作如何表现现代科技文明提供了成功案例。
二是探索了主流价值表达与个人情感抒发的和谐统一。
三是示范了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可能路径。
诗中“披甲戴胄战沙场”与“瓷韵青花行酒觞”的刚柔并济,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两面:既有捍卫文明的钢铁意志,又有浸润生活的诗意栖居。这种辩证统一,使作品超越了一般节庆诗的应景之作,成为记录时代精神的文化标本。
当“机器战狼”与“仲秋木樨”在诗行中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具象呈现,更是文明基因的当代绽放。这种将科技创新纳入传统审美框架的尝试,或许正预示着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新生。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车辆管理所;
【作者简介】 云飞扬,原名姚华,籍贯山西运城。曾翱翔于蓝天,军旅20载,无悔青春献飞行,转业后履职人民警察,14年春秋丹心一片佑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