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我国夏粮收购顺利收官,秋粮收购正陆续展开。一起了解一下。
今年我国夏粮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8亿吨。河南、安徽、河北、江苏、山东等主产区先后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1640万吨,有效发挥了政策托底作用,市场运行保持平稳。
目前,各地秋粮已收获上市,秋粮收购工作正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加大力度落实秋粮收购资金和仓容,做到“钱等粮、仓等粮”,推动农企产销对接,充分激发市场购销活力。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罗守全称:“我们将加大政策性收储调控力度,坚持分区域分品种施策,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指导各级各类储备企业合理把握收储轮换时机节奏,有效发挥政策性收储稳预期、兜底线的作用。”
广东:科技助力粮食运输仓储减损
在广东,科技手段正在持续助力减少粮食从运输到仓储等全链条的损耗,我们到现场去看一看。
在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的6号泊位上,记者看到,一艘满载着7.1万吨玉米的货轮刚刚完成接卸,码头的地板上几乎看不到散落的玉米。负责人称,通过首次将国产2000吨/小时的高效物流设备应用在粮食运输领域,配合仓体设计和港机远程操控智慧孪生系统,卸粮时间大大缩短,粮食损耗也明显降低。
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南沙粮食通用码头分公司总经理和海宁称:“10万吨级的泊位,每个泊位最高的卸率可以达到6.9万吨/天,现在从国际上主流粮食的船型来说,六七万吨的粮食船卸完只需要一天半左右。”
负责人告诉记者,粮食接卸效率大幅提升,节约了船东和货主的时间成本,这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外货轮前来靠泊,目前他们的粮食年中转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而除了运输外,粮食仓储、加工等全链条也在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粮食损耗。在位于广东东莞的这个产业园里,粮食流转采用微负压密闭输送,每个粮仓内布设了254个测温点,实时监控粮食的状况。
中粮广东产业园物流部副总监张彩彬称:“理想的温度区间是在20℃到35℃,如果超过40℃,它会自动变为红色,就要通过通风、倒仓或者鼓冷这些措施去降低粮食的温度。如果不降下来,会导致粮仓内的一些大豆产生碳化,质量会变坏。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产品的产出率目前保持在98.6%左右。”
中国港口协会筒仓与散粮运输分会秘书长赵庆和称:“粮食损耗主要是在运输和中转过程产生的,行业统计从田间收起来一直到餐桌上,整个过程大概损耗在11%左右。科技手段现在比较多,输送过程中我们采取连续式输送方式,可以减少粮食在中转过程中的损耗,有效保证了粮食的品质和数量。”
编辑:刘珊 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