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牛”书记拉动乡村发展的“蝶变密码”

“牛”书记拉动乡村发展的“蝶变密码”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16 12:50:09 | 点击:452

靖西市新甲乡多甲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科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创新的思维,践行着乡村振兴发展的使命,用真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 “牛” 书记。随着乡村产业多样化、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数字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他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明确定位和发展导向,成为多样化拉动乡村发展的“蝶变密码”。

? 察民情 知家底 解民忧

多甲村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新甲乡国家深度贫困村之一,2020年整体脱贫出列,总户数634户,共2626人。其中22个村民小组都住在大山沟里,用水难、行路难、挣钱难。“水源少,庄稼旱,种地难,收成浅,一年到头没余钱。”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是这里当年的真实写照。

今年39岁的陈科,2023年4月被自治区烟草专卖局选派驻靖西市新甲乡多甲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主动融入服务乡村工作大局,上任不到两个月,就跑遍了全村13个自然屯,走访了636户农户,查看了2164亩耕地。初来乍到,不懂当地方言,但他坚持每天早出晚访,把人民群众的 “小事” 当做自己的 “大事”。白天,他埋头于资料和档案,尽快掌握全村的建设发展等情况;夜晚,在村“两委”的陪同下走访入户,耐心倾听群众的所想、所求、所盼,协助村 “两委”班子处理贫困群众申请补助、解决就业、申领残疾人补贴等工作,持续做好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落实 “一户一方案”帮扶措施,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驻村以来,完全把自己当作乡多甲村的一员,还虚心向村民学起了方言以方便沟通交流,同时,他们在田间地头和村委会广场向村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采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和大喇叭广播宣传的方式,宣传新政策、新理论,提高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晓度。

“平时村里大小事,大家都喜欢找陈书记帮忙解决,去年他帮我的小孩办理助学金5000元,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我很感激陈书记。”脱贫户黄世庆说。

挖深井 引清泉 润民心

多甲村属岩溶山原地貌,大部分都是石头山,山多地少,季节性缺水、这个曾经被缺水问题深深困扰的村庄,日常的饮用水要靠人力到几公里外的水源地去挑,村民们的生活充满艰辛。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农业灌溉更是奢望,土地因为缺水而干裂,农作物产量极低,多甲村弄月屯384人、106头肥牛饮水困难。陈科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与村“两委”成员一起,翻山越岭,勘查周边的地形,查阅大量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然而,过程并不顺利。一次次的勘测结果不尽人意,有的水源距离太远,铺设管道成本过高;有的水源水量太小,无法满足村庄的需求。寻水之路,艰难坎坷,但并没有放弃,他的眼神中始终透着坚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后援单位支持捐赠资金11.5万元打井取水。

“出水啦!出水啦!看到源源不断的水流了!”伴随着打井机械的轰鸣声,来自地下190多米的井水喷涌而出时,多甲村弄月屯的村民无比激动地说。孩子们在水花中欢笑,老人们颤抖着双手捧起这来之不易的水,妇女们再也不用为挑水而发愁。群众纷纷夸赞这是民心工程,并且将这个井命名为“感恩井”。有了水,村庄仿佛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曾经因缺水而荒芜的土地上,农田得到了灌溉,农作物茁壮成长,产量大幅提高。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种类的经济作物,收入逐年增加。

使“牛劲”壮“牛气”“犇”富路

“找不到‘牛’书记就去养殖场,保准在那!”新甲乡多甲村村民如是说。走进多甲村集体养殖场,一排排整齐的圈舍映入眼帘,一头头肥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发出“哞哞哞”叫声,陈科正在娴熟地给肥牛投料。“多甲村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采取“党支部+企业帮扶+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党支部带领合作社坚持统一购买、统一饲草、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充分发挥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陈科说,在后援单位自治区烟草专卖局的扶持下,全村已建有牛棚75个,全村牛存栏量已达1000余头,养牛户占80%,种植牧草面积200亩,实现带动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7055元,村集体收入72万余元。村里的养殖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牛羊的数量不断增多,为周边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下一步,将不断健全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养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精心打造肥牛养殖专业村。

“早先我在外地打工,挣不到几个钱,也照顾不了家人,现在回家创业乡,不仅能看管小孩、照顾老人,甚至还能带动村里的亲戚朋友养牛共同致富。”谈到自己返乡创业的经历时,村民欧阳世言谈中充满了信心。

种烤烟 优产业 促增收

烤烟产业是靖西市的支柱产业,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优点,为了做强做优烤烟产业,陈科多次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打消村干部群众对发展烟叶生产的疑虑,因势利导实行“发展种烟大户,辐射带动农户种烟致富”的发展新模式,优先将脱贫群众和监测户纳入到烤烟发展的利益链条上来。2024年,完成70亩烤烟种植的土地流转和面积落实,生产中一直指导村民运用智能化烤房,控制温、湿度和通风,让每一片烟叶都能烤出最佳成色,确保烟叶的成熟度和高质量,彻底打破了多甲村无种植烤烟的历史。通过发展烤烟产业,为多甲村带来了希望和活力,让这个曾经平凡的村庄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为其他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近年来,多甲村紧紧围绕“强基础、优产业、固成果、兴乡村”的工作思路,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构筑“党建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富”的工作格局。先后被自治区党委授予“农村四星党组织”;“自治区卫生村”;百色、靖西两级“移风易俗、乡村治理示范、文明村”;百色市2023年度“治理有效”“红旗村”;靖西市“红旗村”;靖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陈科的事迹成为了村民口中的佳话和各级新闻媒体关注报道。(何彪 黄凌雁)

责任编辑:蒋宇骏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约8600万年前的恐龙蛋有了“出生证明”

位于汉江中上游秦巴山区的一群恐龙蛋化石终于确定了“年龄”。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联合组成科研团队日前研究确认,湖北十堰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形成于距今约...

俄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进步MS-32”货运飞船

新华社莫斯科9月11日电(记者栾海)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11日宣布,俄罗斯当天从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发射“进步MS-32”货运飞船。该飞船将于2天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为其送去总重超过2.5吨的各类物资。 ...

一场雷暴,400多人挤爆医院急诊科!雷雨天后要关窗

9月9日,山西太原不少网友发帖称,8日晚雷雨天气过后突发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前往医院就诊。山西白求恩医院急诊科人流骤增,短短几小时共接诊了400余名患者,其中儿童、孕妇、中青年占大多数。9月8日晚网友拍摄的太原雷暴。图源...

韩国外长:被捕韩公民再入境美国时不会受到不利影响

  韩国外交部长官赵显当地时间9月10日在韩国驻美大使馆举行记者会,他表示,被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等部门拘留的300余名韩国公民将于当地时间11日启程返回韩国;同时韩方已经得到美方的保证,相关人员再入境美国时不会受到不利...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5年“最美教师”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广泛凝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力量,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

文具数码产品大幅增长 “开学经济”彰显消费活力

智能设备因补贴政策销量激增、文具销量同比增长241%、鲜花订单翻倍……随着开学季来临,消费市场迎来一波“开学经济”热潮。受访专家表示,政策补贴与电商活动的双重加持下,实用需求与情感消费共同拉动“开学经济”增长,同时折射出...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的讲话(全文)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团结合作 砥砺前行——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的讲话(2025年9月8日,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尊敬的卢拉总统,各位同事:  今天,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线上峰会,就当前国际形势和共同关心的问题...

平型关 永不熄灭的精神烽火(文化中国行·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8日 20:53:30原标题:平型关 永不熄灭的精神烽火(文化中国行·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  图①:“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奖旗。  本报记者 何思琦摄  图②:学生们在平型关大捷纪...

万荣:黄河岸边收稻忙

每日新闻网讯(张怀心)    9月7日,在万荣县荣河镇黄河滩涂千亩优质稻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眼下正是黄河岸边早稻收获时节,当地农民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收获水稻,确保颗粒归仓。摄影:张怀心 ...

万荣:丰收大地绘希望

每日新闻网讯(张怀心)9月6日,万荣县稷王山的梯田上,青绿、金黄与道路交织,在蓝天白云、村庄的衬照下,美不胜收,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生态农业画卷。摄影:张怀心万荣:丰收大地绘希望。   编辑:王明 审核:...

2024
11/16
12:50
浏览量: 45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