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徐凤翔:一座小木屋,一世高原情(人物)

徐凤翔:一座小木屋,一世高原情(人物)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26 14:35:57 | 点击:362

报告文学《小木屋》。

网络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小木屋》的主人公、半生致力于高原生态研究的徐凤翔教授,日前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93岁。

徐凤翔在青年时即立下投身林业的志向。“让黄河流碧水、教赤地变青山”,《中国林业》杂志创刊词的这句话令她牢记终生。

1951年,她以第一志愿报考南京大学森林系,1955年毕业留校,她盼着能去偏远的东北、西南林区工作。直到1978年,徐凤翔积极申请援藏前往西藏农牧学院任教、科研,自此与高原生态研究结下半生情缘。

1978年,47岁的徐凤翔只身进藏,乘溜索跨过上有飞石、下临急流的通麦天险,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色季拉山,来到尼洋河边的西藏农牧学院任教。她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当年抵达学院时的激动:“经过20多年的向往和争取,我终于‘进门’了,回归了精神和专业的家园!”

援藏两年,徐凤翔既教书更育人,带学生野外考察,跌进过沼泽地,摔伤在塌方的山坡……她教出了西藏本土培养的最早一批林业人才,还首次在冰雪地带发现了高蓄积量云杉林,从此更加情系岗乡林区,更加坚定将森林生态研究扩展至高原生态研究方向。

1980年援藏到期,此后5年间她一边申请调藏工作,一边坚持每年进藏数月野外考察。一次次遇险,并没有阻挡她从事高原生态科研的热情:在波密岗考察云杉林,她的考察队因误食毒蘑菇食物中毒;在吉隆林区考察珍稀树种,竹叶青蛇距她头顶仅十几公分;在墨脱考察热带雨林,她一天腿上能吸附200多条蚂蟥,后又染上恶性疟疾昏迷多日……她笑言,云朋松友,乐在其间,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在这个时期,她与作家黄宗英结为知己,而她要建一座高原生态定位站“小木屋”的梦想,随着报告文学《小木屋》的发表备受关注。

1985年,徐凤翔54岁,申请多年的调藏工作终获批准。这个年龄的人大多是下高原休养,她却逆行上高原,开启了人生新历程。那年夏天,徐凤翔抱着水杉和龙柏各10株幼苗飞往西藏,水杉引种由此扩展到高原。同一年,她呼吁建立的高原生态研究所获得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西藏高原生态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由此走向深入。

在藏工作的18年间,徐凤翔走遍西藏18个主要林区,考察行程13万多公里,取得了大量珍贵的数据、标本和影像资料,获得“高蓄积量云杉林”“古树异木”等多个世界第一的科学发现,写下《中国西藏山川植被》《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等著作,填补了高原生态研究多项空白。在她的推动下,岗乡高蓄积量林芝云杉林自然保护区、巨柏林保护区、东久高山松后备资源基地、墨脱林区生态与珍稀物种保护区等陆续设立。

“她开创了高原生态研究的先河。”西藏农牧学院这样评价徐凤翔的贡献。

1995年,64岁的徐凤翔从西藏农牧学院退休,从此依依不舍下了高原小木屋,却又上了北京西郊灵山的小木屋——她主持创办的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在灵山,她引种了林芝巨柏、黄牡丹等高原草木,倾力向国内外介绍西藏高原生态,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并陆续出版《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景观》《西藏野生花卉》等专著和学术论文。在近年出版的著作上,她加上自己辛娜卓嘎的藏名。藏语的“辛娜”是森林,“卓嘎”是女神。她说,自己就是高原的一名“森林之女”。

退休近30年间,西藏一直令她魂牵梦萦。2001年,徐凤翔以古稀之年进藏考察,先后踏访了珠峰冰雪荒原区、藏北高寒草原草甸区和藏东南色季拉林区。2018年,87岁高龄的她又再次进藏。看到当年她捧进西藏的水杉幼苗已长成茁壮大树,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她抱着那些树,脸紧紧贴着,手掌轻轻抚摸着,就像爱抚自己亲爱的孩子……2022年,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取得阶段性成果。她高兴地关注着进展,振奋于高原科考的成就、国家科技的进步,91岁的她念念不忘的仍是要再回一次高原。

一座小木屋,一世高原情。徐凤翔的学生说:如今,老师是重归山林了。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源远流长 浩如江海——读“荆楚文化史”

《荆楚文化史》 刘玉堂 总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由于自然生态、历史传统和区位交通差异等因素,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生成了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并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图景,它们共同构塑着中华文明的总体面貌。“地利西...

时光列车外的科技风景

《未来科技大爆炸》:汪诘著;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假如有一个1000年前的古人冬眠了500年后醒来,他会发现世界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而我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的世界,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变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乌思藏风云》书封。西藏人民出版社供图  小说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核心...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本报记者 路艳霞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

《营造古文导览》:释义古代建筑精粹

【书衣之美】作者:田呢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实物遗存外,还留有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图文遗产。正是由于这些图文遗产中记载的营造制度、程序、方法和礼仪等的有序传承,使得古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筑成就。由中...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学书心得】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

诗集《田野诗班》——田野里有诗,诗里有童年

《田野诗班》:田野诗班著,李柏霖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包是个跑步高手,从奶奶手上,跑到我的手上,再从我的手上,跑到妈妈那里”,很多人是通过总台春晚上的歌咏节目《如果要写年》,认识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

浙大让历史人物故事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向媒体与社会公众代表,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在云四库数据地图中,输入“李白”,系统便将李白从公元701年...

2024
12/26
14:35
浏览量: 36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