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20 17:00:17 | 点击:410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用“东拉西扯”的方式把张仲景的《伤寒论》讲得深入浅出、趣味盎然。

在读书都快成了奢侈行为的当下,读古籍很小众,而读中医古籍,更是小众中的小众。当此际,能把古籍中的中医理论,讲得让90后、00后都听进去,真不多见。这本书的一大贡献,莫过于帮助读者迈过了中医古籍的阅读门槛,在中医药现代化传播过程中,贡献了一个特别好的案例。

有人戏称,中西医一个区别就是,西医要时刻紧盯前沿,而中医要时刻温习经典。一个朝前看,一个向后看。这话当然有些绝对,但不是一点儿道理没有。

名中医蒲辅周初出茅庐时,给人看病,有治好的,也有治不好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为此,决定停诊,闭门读书3年。这3年里,蒲辅周将中医经典熟读、静思、反复揣摩。3年后重出江湖,蒲辅周在临证中得心应手,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大师。

对于这段与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相仿的经历,蒲辅周深有感触地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

经典是中医的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因此,想学好中医,想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造诣,就必须重视经典,熟读经典,理解经典。这是古今大师们的共识,舍此无他途。

但是中医经典的载体——古籍,实在有些拒人于千里之外。晦涩的文言,难通的句读,别扭的格式,疏远的表达……无一不在劝退跃跃欲试者。刘力红的水平,《思考中医》的价值,就此凸显出来。

作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扶阳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刘力红常年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扬传播中医理念。他熟读中医经典,深谙传播技巧。正如其老师陈亦人教授评价《思考中医》时所说:“能像作者这样如此平实地将甚深的经义娓娓道来者,实为少见。”

比如,在“少阳病时相”这一节,刘力红旁逸斜出,聊起了讨论中医的切入点问题。今天看中医,有很多角度可以切入,可谓条条大路通北京。从南宁去北京,有很多列车可以选择;从成都去北京,又有其他列车可以乘坐。从任何一个点上深入进去了,都可以见道。道只有一个,但是见到它、证到它却有很多方法。这样来看,就能明白为什么历史上中医有很多流派了。张仲景从三阴三阳切入,李东垣从脾胃切入,叶天士从卫气营血切入,吴鞠通从三焦切入……只要从这些点上真正深入进去,最后都能到“北京”,都见到道了。更进一步,刘力红直言,其实经典就是“北京”,“北京”就是经典。

就这样,刘力红很轻松地把中医经典与不同流派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还给读者以启发——在其他领域,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写新闻稿,开头切入有多个选择,场景切入可以,人物状态切入可以,金句切入也可以,没有一定之规,最终都可以见到真谛。

另外,我们今天常说,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刘力红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摘出这么一句话:“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以此说明,圣人的教化,不是让我们去开医院,更不是把二甲医院都变成三甲医院,而是教大家掌握疗护知识,帮助自己,帮助家人;教大家:“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教大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些做法都不是在门诊或者住院过程中发生,而是在平时,在日常生活,最终要大家明白,健康一定是自己的事。一旦认为健康是医生的责任,是医院的责任,那么,不健康的因素已经在根本的层面发生了。

类似表达在本书中比比皆是,像极了邻居家大爷唠家常,可仔细琢磨,里头全是《周易》《内经》的真功夫。可以说,在深奥的中医理论与当代读者的认知习惯之间,《思考中医》架起了一座桥梁,践行了“中医之思要深入,中医传播要浅出”的理念,用清通语言溶解专业壁垒,让中医药智慧在现代化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合上书琢磨,中医传播这事儿,关键在找准那个“翻译腔”。刘力红厉害就厉害在,既没把老祖宗的智慧打折贱卖,也没把读者当小学生去教育;既没有将中医矮化为养生偏方合集,也未将其神化成不可言说的玄妙之学,而是以“桥梁建造者”的姿态,在学术深度与传播效度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

眼下传统文化复兴,中医药崛起,光喊口号不行,得学学刘力红这本事。真正的大道至简,不光在于简化理论内核,还在于找到通向当代人心灵的语法。说到底,中医的传承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经典的守护者,还要有能用时代语言重述经典的说书人。

责任编辑:韩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甘肃两当:“桥边音乐汇”奏响红色土地奋进强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青年品牌活动——“‘桥’见青春·桥边音乐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这座红色小城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成为当地青年思想引领与文化生活的新亮点。“桥”...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

7月4日,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嘉宾观看中国电影科技企业的虚拟影片。  当日,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式及电影科技成果展览启动活动在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据悉,现场有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

师亮一家四代传承叶画艺术 一叶一世界 画中见乾坤

师亮以毛笔绘制叶画。金鱼“游”于银杏叶上。  本报记者 陈雪柠  月黑风高夜,一只斑斓猛虎登高远眺,回首长啸;大雪漫天舞,通体雪白的宫猫在红墙前踱步,气度不凡。在叶画世界里,从花鸟走兽到人物建筑,万千风物皆由画...

制度与文化:中国政治文明史研究的新探索

 “文明”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西方界定的“文明”(civilization)取中性、复数概念,一般指“确立的”社会秩序或生活方式(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1756年,米拉波侯爵(1715—17...

妙手补千年:文物修复师“决战”国赛|文化中国行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选手刘鎏正在用镊子打开古画表面的褶子,为后续修复工作做准备。主办方供图  文物是历史的讲述者,而让文物“开口”的人,是一群沉默的匠人。  修复一幅古字画,常常要调色试笔数十日;还原一件青铜器,动辄要...

贺兰山下西夏陵,世遗故事开讲了|文化中国行

西夏陵1、2号陵鸟瞰。詹安稳/摄  20世纪30年代,一个年轻的德国飞行员飞越贺兰山时,被一片“巨大的白色土堆”所震撼。他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壮观的景象,照片被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成为西夏陵最早的影像。只是当时...

村里有了美术馆

   砖墙黛瓦藏画意,乡野田园有丹青——盛夏,记者行走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广袤乡野间,一个挂有“乡村美术馆廊”标识的藏式院落映入眼帘。  这座乡村美术馆坐落在舟曲县峰迭镇狼岔坝村。村庄不大,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

人文经济学:人文与经济如何互相赋能

杭州西湖白堤。新华社发苏州工业园区。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与谈人  孙俊芳 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商学院教授  罗卫东 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  魏建 山...

中法共创剧致敬科幻经典

图为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剧照。龚雪东摄图为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剧照。龚雪东摄  1869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出《海底两万里》,书中尼摩船长驾驶“鹦鹉螺号”潜艇探索海洋深处的故事,连通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幻想、自由和冒...

看“幸福”如何跨越山海、穿越时空

 侨眷陈印扶通过“华侨幸福通讯处”给父亲去信原件。广州华侨博物馆供图广州华侨博物馆馆藏“华侨幸福通讯处”木匾。本报记者 徐令缘摄  在广州华侨博物馆,有一块红底金字的漆木牌匾静静陈列。七个阳刻大字“华侨幸福通讯...

2025
05/20
17:00
浏览量: 41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