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你离开了这座城,从此这个地方没有人和我说话(散文)

你离开了这座城,从此这个地方没有人和我说话(散文)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11 10:42:00 | 点击:195

那天之后,雨停了,气温开始回升,空气里仍带着湿气,仿佛夏天的呼吸近在耳边。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叶像被反复擦拭过,绿得发亮,阳光从缝隙里漏下来,在地面上撒出斑驳的光斑。分别已经3天,我还是会不自觉地想起她离开前回头看的那一眼。不是电影里的慢镜头,也没有风吹起裙摆那样的桥段——她只是回头看了我一下,眉眼间像是带了点疑问,又好像没有。那眼神轻飘飘的,却在脑子里沉了下来,像一块被悄悄投进水里的石子,激不起什么水花,却越沉越深。

那晚的电影院空调很足,我们各自抱着一杯饮料,手指碰到杯壁,冷意透过来让人清醒。电影里,主角拼命奔跑,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银幕上映出刺眼的白光。我侧过头,她正专心看着,睫毛在那束光里微微颤着,像一根随时会被风吹断的细线。我没再偷看第二次,怕自己眼里的东西太重,把那份轻描淡写的相处弄得沉闷。电影院里有很多人,可那一刻,我只听见心跳声,闷闷的,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

散场时,街上的热气扑面而来,夜风带着汽水和烤串的味道混成一股说不清是甜是咸的味道,不讨厌,也谈不上喜欢。她走出门,伸了个懒腰,说:“这片子还挺有意思。”声音里是松快的语气,像一杯喝到快见底的冰饮,带着融化的甜味。我点头,说了句:“嗯,还不错。”接着就是无话。不是不知道说什么,是脑子里太多话,翻腾得乱,结果什么都没说出口。

我们沿着街道慢慢走,街边的小摊吆喝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围在放烟花的摊前叽叽喳喳。她停下来看了几秒,笑了笑:“好久没看这个了。”那笑意不重,却足以让夜色柔和几分。我站在她旁边,也望着那火光蹿上夜空炸开的样子,一朵接一朵,亮得短暂,也亮得彻底。烟花散尽时,空气里留下些烧焦的味道,被夜风一吹,消散得很快,就像那些无法开口的话。

到路口时,她说该返校了。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她低头看了看手机,灯光落在她肩上的帆布袋上,映出点点灰尘。时间像是被那盏灯拉长了,安静得有些不真实。我“嗯”了一声,想张口说点别的,嗓子却像卡了什么似的,说不出来。她抬头冲我笑了一下:“走啦,回去路上注意安全。”声音是那么日常,却让我有种被拉开的错觉,像是一段故事在这里画上了句点。她转身走进巷子,影子在墙上拉长,又慢慢缩短,最后消失在转角处。

我原本打算那天把信交给她的。信是前几天就写好的,厚厚一页,写满了从认识她到现在的零零碎碎。写的时候手指有点抖,不是因为紧张,是怕写得不够好,不够清楚,不够让她明白。可是,那晚她回头看我时,我忽然就觉得没必要了。或者说,是不敢了。不是怕被拒绝,是真正意识到有些东西,说了也没用。喜欢这种事,有时候不是为了结果,是过程里那点自己才知道的悸动。

可分别后第三天,我还是去了邮局。信封边缘被反复摸过,已经有些软了。排队的时候前面是个老人,寄一袋晒干的草药,说是给南方的儿子。我听见邮局里的钟滴答滴答响,像电影里的配乐,衬得那点等待显得漫长又琐碎。轮到我时,我把信递过去,工作人员接过后低头操作,我站在柜台前,看着那封信被贴上邮票、盖上戳,最后滑进收信口里。那一刻说不上轻松还是沉重,只是忽然觉得,原来很多事就是这样过去了,既没有仪式感,也没有多余的情绪。

信寄出去后,第三天下午她回复了消息。简短的文字,我盯着手机屏幕看了很久,阳光透过窗帘缝洒进来,落在地板上,连同那些字一并照得发白。脑子里有一瞬间空白,像突然停电的房间,连回响都没有。回复里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某些喜欢,就像一阵风,吹过了,留不住,也不该留。

晚上走去便利店的路上,我好像又路过了那个路口。烟花摊已经撤了,地上留下些黑色的焦渍和散落的包装纸,风吹过,拂起几片碎纸在脚边打转。街灯偶尔闪一下,像是要熄灭又不舍得。空气里没有了前几天的湿意,温度也降了点,连蝉鸣都稀疏了许多。站在那里,才发现人总是这样,明知道时间会冲淡一切,还是忍不住回头看。可街口空空的,没有人走进巷子,没有人回头,没有人说:“走啦,回去路上注意安全。”

我抬头望着那片早已没有烟花的夜空。谁也不会在意这里几天前发生过什么。再过不久,连我自己大概也会忘了那个夜晚的热闹、那封信里的话,还有她转身走进巷子时微微晃动的发尾。可有时候,梦里还会偶尔闪过她笑着说“好久没看这个了”的样子,背景是一朵烟花炸开的声音,短暂而热烈。梦醒时,房间里只剩空调嗡嗡的低响,天还没亮,四周安静得过分,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以前总觉得是教人善良的道理,后来才懂,有时候那“余香”,不是别人能闻到的,是留在自己掌心的。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有回应。有些感情,是为了让自己明白心底的那份真诚。写信给她,不是想要什么答案,而是想告诉自己——我曾用力地喜欢过,也曾真心实意地走向她。即便最后停在了原地,心里那份温热是真的。

走回家的路上,路灯将夜色染成了一种淡黄,偶尔有风吹来,带着烧烤摊上炭火的味道。蝉声依旧响,响得让人觉得夏天还很长,可又好像,什么都结束了。

我想,有些喜欢,是一杯柠檬水,入口微酸,却让人记得很久。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乌思藏风云》书封。西藏人民出版社供图  小说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核心...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本报记者 路艳霞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

《营造古文导览》:释义古代建筑精粹

【书衣之美】作者:田呢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实物遗存外,还留有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图文遗产。正是由于这些图文遗产中记载的营造制度、程序、方法和礼仪等的有序传承,使得古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筑成就。由中...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学书心得】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

诗集《田野诗班》——田野里有诗,诗里有童年

《田野诗班》:田野诗班著,李柏霖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包是个跑步高手,从奶奶手上,跑到我的手上,再从我的手上,跑到妈妈那里”,很多人是通过总台春晚上的歌咏节目《如果要写年》,认识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

浙大让历史人物故事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向媒体与社会公众代表,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在云四库数据地图中,输入“李白”,系统便将李白从公元701年...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_

原标题:中篇小说《卓玛日记》(刊发于《当代》2025年第3期)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   作者:王小王【近作速览】牧民的女儿卓玛本以为自己会考上大学,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变了她命运的轨迹。当她终...

传统服饰主题图书:尽显中华服章之美

近年来,影视剧《清平乐》中的服饰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受到年轻人追捧;舞剧《孔子》中演员衣袂翩翩,圈粉观众;《国家宝藏》《衣尚中国》等节目以服饰为媒,解读传统服饰文化;国产服装品牌的新品设计,融合中国传统色彩、非遗编织技艺,...

2025
03/11
10:42
浏览量: 19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