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唐代琴学文献的吉光片羽_

唐代琴学文献的吉光片羽_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15 14:11:05 | 点击:344

《幽兰妙指:唐抄古琴文献二种》

吴文光 主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供图

《碣石调幽兰》,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上海书画出版社供图

《琴用指法》文字细节,朱笔符号代表一种古琴指法,至今尚未被破译解读。上海书画出版社供图

工作人员正在展卷拍摄《琴用指法》。上海书画出版社供图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音乐文献是比较独特的一类——虽然不缺少广为人知的名篇名作,但从整体来看,存留至今的音乐文献数量较少,又往往分散著录于经、子、集等不同文献部类中,难以集中、直观地呈现其规模;音乐文献往往缺少丰富充实的版本系统,不便于进行文献整理;宋代之前单独成书的音乐文献,散佚问题极为严重,很难以相对完整的面貌流传,大多因零星记录于其他文献而被保存下来,总体呈“碎片化”状态。以上三个特征,都导致音乐文献不易收集、整理与使用,并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音乐的研究。

2024年,由著名琴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文光先生担任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幽兰妙指:唐抄古琴文献二种》(以下简称《幽兰妙指》)正式问世。此书名来自本书收录的两种极为重要的古抄本琴学文献——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碣石调幽兰》与现藏于日本彦根城博物馆的《琴用指法》。这两种抄本古琴文献首次以完整、高清的形式在国内正式出版,令音乐学界颇为振奋。

两种稀见唐代琴学文献

在音乐文献中,琴学文献又有着独特风貌。琴学文献堪称最早体现出“个人撰著”性质的音乐文献类型。自汉至唐,琴书内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内容上,从记录琴曲的“本事”来源,转为着重记录琴谱、手势、指法;在关注点上,从重视琴歌的文学特征转向重视琴曲和琴技的音乐特征;在撰者身份上,从扬雄、桓谭、蔡邕等士人,转向董庭兰、赵耶利、陈拙等琴家;而在文献背后的音乐行为上,则意味着从重视言志、修身、抒情的士人之琴,转向重视技巧、传承的琴师之琴。这是琴学在中古时期至关重要的转型,也对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轻视的影响。这一过程的关键时期是唐代,其中一个表现是琴书的暴发式出现:目前可知的唐代琴书约有三十种,不仅远多于前代,而且绝大部分由琴师所撰,足可见古琴的专门研习已形成相当规模。然而,由于散佚情况严重,这些琴书基本未能保存下来,因此研究者在面对唐代琴学时,不仅缺少“声音材料”,还面临缺少第一手文献材料的窘境。

《幽兰妙指》的重要价值,首先体现在这两部文献填补史料之阙,呈现了唐代琴书“原汁原味”的样态。卷子本《碣石调幽兰》的书写年代大概在七世纪到八世纪前叶,早已作为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以及唯一传世的“文字谱”实物而为人熟知。然而,自杨宗稷“琴学丛书”收录此谱,到20世纪中期众多琴家合力对《碣石调幽兰》进行释读、打谱与演奏,乃至其后多年间相关音乐史的研究,都是基于清人杨守敬在日获得的、收录于清驻日公使黎庶昌所辑“古逸丛书”中的宝素堂本,但它实际上并非原帙,而是一个影写本或抄录本。直到1970年代之后,旧藏于京都神光院、后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卷子本才逐渐为国人所知。近年来,互联网资源越来越丰富,坊间出现了不少卷子本《碣石调幽兰》的照片,从文字上大体可以识别,但在呈现原卷形制、保存状况、补写补笔等细部书写方面,却难以真正令人满足。如此重要的一种唐抄文献,多年来一直未有可靠的高清版本,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琴用指法》与《碣石调幽兰》相比,虽然知名度远远不及,但重要性却不遑多让。作为现存最早的古琴指法类文献,此卷中所记载的指法与《碣石调幽兰》谱多有相合,因此,除了本身的文献价值外,还可以作为“密码本”,在对《碣石调幽兰》的解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中国学者与琴家用于释读《碣石调幽兰》的“乌丝栏指法谱”,就是基于江户时期儒学家荻生徂徕根据其所见《琴用指法》而作的一个删改本抄录传入中国的。但由于未见原卷,其中的讹误不明之处在很长时间中难以得到订正。

与《碣石调幽兰》不同,《琴用指法》并非对一种琴谱的完整誊写,而是抄集数种琴书而成,换言之,它或许曾是一位琴人习琴过程中所抄录的笔记。其中记有书名与撰者的有三种文献:其一可能是目前可知最早的指法类琴书,出现于北魏;其二则记录了一种类似于梵文的朱笔符号,仅见于此书之中;与这两条独特但仅为孤证的材料相比,对于琴学与音乐史研究具有更大意义的则是第三种,唐人赵耶利的《弹琴右手法》。

赵耶利是唐初最为重要的琴家,在琴曲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时人称其为“赵师”。他不仅琴艺精湛,并且着意于撰著琴书,目前可考的著作,有《胡笳五弄谱》《琴叙谱》《势法象》《琴手势谱》与《弹琴右手法》,其中前四种均尚有数条佚文留存,唯《弹琴右手法》仅留其名。而日藏《琴用指法》中,不仅收有《弹琴右手法》二十六法,几为全帙,更是抄录三种版本,由此,我们足以经过比勘建立一个相对稳定且完整的《弹琴右手法》文本。

在《琴用指法》重现于世之前,世人所知最早且篇幅较长的琴指法谱,署为唐代陈拙所撰。然陈拙为唐末五代间人,且此指法至早仅能追溯至明人书中,其时代及文献可信性都不及赵耶利《弹琴右手法》。《琴用指法》以高清复原图片印行之后,必然会大大推进古琴技法发展史的研究。

音乐文献学研究新思路

除了《碣石调幽兰》与《琴用指法》本身的学术价值以外,《幽兰妙指》的出版,也体现出了一种新的学术理念:继琴学研究与音乐史研究两种角度之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明晰的音乐文献学思路。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本次出版采取了“合璧”的形式。直观来看,这是一种基于“相似性”的“求全”。然而从文献的生命史来看,其意义远不止于此。一方面,这两部文献在江户时期,由后水尾天皇一同颁赐给乐家狛家,说明在此之前,它们应在较长时间里被保存于同一处。所谓“合璧”,并非现代出版者的“一时兴起”,而是契合了古人对其性质的认知。另一方面,这两部文献在使用中也密不可分。如前所述,《琴用指法》是解读《碣石调幽兰》最为重要的钥匙,二者一同出版,为研究者对照翻检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这一“合璧”绝非形式化,它向上呼应了历史,向下则指向了日后必然会出现的,更深入、更细化的研究使用。

第二,本次出版体现了对底本完整度的不懈追求。在获得《琴用指法》底本的过程中,有一段“二次购买”的故事,颇令人感慨。起初,虽然日本彦根城博物馆所提供的官方摄制图已是当时最高清、最权威的图片,但在清晰度以及对写本原貌的完整呈现等方面,仍未能达到尽善尽美。经过中方专家长时间的协调沟通,日方最终同意使用更为高清的设备,并在中方学者在场的情况下,重新进行拍摄,从而获得了一套前所未有的清晰图片。这不仅是技术行为,更蕴含着文献学的理念与方法。近十几年来,随着摄制、扫描等技术的发展,古代文献影印出版的技术难度逐渐降低,古代音乐文献的影印集成也大量出现。在这一情况下,文献学的意识,往往成为决定影印文献质量的关键。缺乏这一意识主导的影印出版,易流于草率,以至于缺失底本的形式特征、版本信息等。本书的出版则不惮辛苦,又付出额外成本进行二次拍摄,追求当下所能呈现的最佳完整度、色泽与质感。此外,将《琴用指法》卷轴背面的内容完整保留于前言册的最后,为学术研究提供最大化的服务。所有这些,都不仅仅是为了观赏体验,更是为了传承历史、服务学术。

第三,本书对底本的一些处理也基于文献学观念。在二次拍摄《琴用指法》时,中方工作人员特意要求展开卷首褶皱,露出其下被遮挡已久的一个“安”字。仅从音乐学研究的角度来说,一字而已,似乎不能造成新的认识。但从文献学角度却并非如此。二十世纪前期日本学者吉川英史藏有一种《琴用指法》影写本,与之对勘能够看到,原书的第一种文献前六行已不可见。其中不仅包括“弦名”一条与四种指法,更包括书名“□用指法”与撰者名“□仲孺”,是至关重要的文献信息。这说明,近百年来,这一珍贵文献仍经历了严重且不可逆的残损。而此次展开卷首所发现的“安”字及其位置,恰与吉川藏影写本第四种指法的小字注“右手安”吻合。因此,它不仅仅将原卷“安”字重现于世人面前,更可以用来印证吉川本的可信性,从而为恢复文献原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无疑是弥足珍贵的。

围绕着《碣石调幽兰》与《琴用指法》,有很多问题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碣石调幽兰》是于何时、通过何种渠道传入日本?《琴用指法》的抄集者究竟是唐人还是日人?《碣石调幽兰》曾经是哪一部琴谱的一部分?《琴用指法》中类似梵文的朱笔符号,其构成逻辑是什么?如今,《幽兰妙指》这一清晰、整饬、完备地呈现了写本原貌的高清复原件文献的出现,使得学界对这两部琴学文献的研究可以更为深入、广泛和细化。此次出版,是域外汉籍文献回归中的合璧重光,更让两部重要文献不只是在音乐文献生成史上惊鸿一现——我们更可以期待,琴学界、史学界与文献学界以《幽兰妙指》为基础,展开更多重要研究。

(作者:金溪,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金海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韩国重建协商机制以化解医生“辞职潮”

韩国实习和住院医生因反对医学院扩招计划而引发的“辞职潮”风波已持续近17个月。为化解僵局,韩国政府和医疗界代表于7月25日重建一套协商机制。按韩国媒体说法,协商机制的重建是使韩国医疗体系趋于稳定的关键一步。  韩国保健福...

卢旺达新内阁宣誓就职

新华社基加利7月25日电(记者吉莉)卢旺达新任总理贾斯廷·恩森吉尤姆瓦及新一届内阁成员25日在首都基加利宣誓就职。总统卡加梅主持就职仪式。  在就职仪式上,卡加梅鼓励新内阁成员以使命感、自我反思和担当精神履职。卡加梅还呼...

泰军方向26国发函:柬埔寨率先开火并袭击平民

 当地时间7月26日,泰国陆军情报局通过驻外武官渠道,向26个国家发出正式函件,称柬埔寨军队是率先发动攻击一方,柬方的攻击针对泰国平民、社区和医院,严重侵犯泰国主权。  此次发函的对象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英国、...

泰国军方称再次空袭柬埔寨军事设施 袭击照片公布

 泰国军方当地时间24日下午发表声明说,泰军方对柬埔寨多个军事目标进行精准打击,并公布了一组对柬埔寨军事基地展开空袭的照片。  当天下午,泰国军方出动了4架F-16战机,对柬埔寨多个军事基地投放炸弹,军方表示这是当天实施...

印度与英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

  印度总理莫迪访问英国  当地时间24日,正值印度总理莫迪访问英国之际,印度与英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  今年5月,印度与英国完成谈判,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根据协议,印度出口英国的商品99%将实现零关税。英国出口印度的商...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1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介绍“十四五”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成效,并答记者问。  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

时速400公里,中国高铁驶入“无人区”

 【创新故事】  ◎本报记者 何 亮  7月9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期间,位于北京朝阳的国家铁道试验中心,成为国内外参会嘉宾关注的焦点。这里,大家争相试乘体验世界首款试验运行时速450公里、商业运营时速400公里的...

甘肃两当:“桥边音乐汇”奏响红色土地奋进强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青年品牌活动——“‘桥’见青春·桥边音乐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这座红色小城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成为当地青年思想引领与文化生活的新亮点。“桥”...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

7月4日,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嘉宾观看中国电影科技企业的虚拟影片。  当日,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式及电影科技成果展览启动活动在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据悉,现场有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

师亮一家四代传承叶画艺术 一叶一世界 画中见乾坤

师亮以毛笔绘制叶画。金鱼“游”于银杏叶上。  本报记者 陈雪柠  月黑风高夜,一只斑斓猛虎登高远眺,回首长啸;大雪漫天舞,通体雪白的宫猫在红墙前踱步,气度不凡。在叶画世界里,从花鸟走兽到人物建筑,万千风物皆由画...

2025
03/15
14:11
浏览量: 34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