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豹变 “茯苓菌团”连续3年将实验做到大山里

豹变 “茯苓菌团”连续3年将实验做到大山里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8-28 09:49:43 | 点击:26528

学生们在茯苓工厂里劳动。校方供图


选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植……8月初,安庆师范大学生物科学类专业2022(8)班的王康康像往常一样,按照标准化规则操作着茯苓培植流程。这些步骤对他来说,几乎是熟稔于心。

只不过,这次实验场所不是学校实验室,而是在乡野村间和工厂车间。

和他同去的,还有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技小院“茯苓菌团”社会实践团队的14名成员,这是团队连续三年来到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技术帮扶茯苓产业。实践团先后前往大山里的安徽西农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岳西县石关乡、主簿镇、来榜镇等地,在为期21天的社会实践中“自找苦吃”。

说起该团队与茯苓的结缘,源自3年前的一次“上门求助”。由于茯苓的生长主要依靠松木提供养分,当时,岳西县种植茯苓的农户大多采用砍伐松木方式来培植茯苓,这会破坏当地生态。为保证茯苓产业持续发展,安徽西农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到安庆师范大学寻求技术帮助。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教师尹立伟连续3年“挂帅出征”,带领学生团队前往岳西探索茯苓的科学化培植方式。

“最开始,我们一直在山林间和实验室中反复探寻最佳实验方法。”尹立伟说,茯苓是木材腐朽菌,要研发新型培植方式,就需要先了解茯苓的降解机制,“不同的木质材料、不同的配比方式,对降解茯苓中木质纤维素酶的效果不一样,只有反复试验、反复试错,将酶学特性和培植模式相结合,才能找出最好的培植方式。”

混合松木杂屑、闷堆发酵装袋、接种恒温培养是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袋料栽培模式。“这一培植方式的灵感来自于香菇的工厂化栽培方式。经过多次试错发现,袋料栽培茯苓可以减少对松木的依赖。”尹立伟介绍,相较于传统培植方式,使用袋料培植方式的茯苓结苓效率、品相质量都更好,也是土壤污染最小、进行工厂化管理的最好方式。

实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团队使用网上购买的松木屑用于袋料栽培实验,有成员发现,这种松木屑多用于饲养仓鼠,不符合实验要求。有人提出,“可以试试采摘松针松塔,发酵后作为基肥。”说干就干,团队不断往返于学校食用菌栽培间实验室和岳西的试验田,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材料,开始上山下山采摘松针送往实验室。

在实验关键环节之一——使用压缩棒培植茯苓时,团队成员还遇到了茯苓菌丝无法生长的难题,团队学生成员遍查资料无果后,只好向教师请求援助,才发现症结所在:由于压缩棒的粘合比例控制不当,导致压缩胶影响茯苓生长。团队成员重新配比压缩棒,一步步推动菌丝菌核高质成长。

由于实验所需的茯苓灭菌量较大,仅靠单个实验室内的灭菌锅无法保障实验的基本采样量,平时一有空,学生们在学校三四个实验室间来回穿梭,每次灭菌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之久,“在这期间,我们丝毫不敢松懈,要随时观测锅内灭菌情况。”王康康回忆,“当看到袋料培植茯苓成功后,团队每一个人几乎热泪盈眶,像是‘自己的孩子长大了’。”

这个暑期,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手套,团队新成员在工人的指导下参与茯苓选料、切块、晾晒等程序,收获别样学习体验。刚进工厂时,团队部分成员还闹出了不少“笑话”。“由于不认识野生茯苓,一开始还以为是黑色石头,直到切块时方知‘庐山真面目’。”生物技术专业2021(1)班的周君回忆,见惯了实验室培植出来的小型茯苓,团队成员面对这些“大块头”啧啧称奇,都争先为它们称重。

相伴上山收集松针松塔、互相竞技比拼加工速度、共同走访农户……21天的陪伴,团队成员称彼此为“战友”,从初上手的慌乱无措到现在游刃有余,从检验到测量再到观察研究和生物学鉴定,团队完成检测酶活性保证茯苓结苓品质、测量茯苓营养成分含量研究茯苓的保健作用、观察菌丝形态等工作。

“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研究茯苓栽培模式创新,为农户提供优质茯苓菌种。”王康康感慨,团队也更加明白了下一步研究方向——注重于茯苓的药理药效研究,深度研发茯苓系列产品。

三年来,团队已攻关研发了袋料培植、压缩棒培植、半覆土培植、引苓接木培植这4种新型茯苓栽培模式,有效避免传统伐木培苓培植方式造成环境破坏、栽培时间长等弊端。团队还开展茯苓全基因组三代测序,完成茯苓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工作,进一步保证茯苓培植质量。

该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2019级的李嘉瑛是团队“特殊成员”。作为毕业生,她今年又主动申请参与团队实践活动,“要想帮助农民,培植出茯苓仅仅是第一步,在茯苓加工等方面,我要学习、了解的还有很多”。

三年来,该团队累计转化应用科技成果2项,带动企业新增就业人数200人。“我们把团队名字中的‘菌团’比作‘军团’,想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断攻克培植技术难题。”尹立伟说,团队向农户科普茯苓科学化种植方式,将实验室研究所得成果“送”入百姓家,又将理论知识注入工厂产品研发程序,在“乡村大舞台”上实现自我突破。


方艳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国强,程璨】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师亮一家四代传承叶画艺术 一叶一世界 画中见乾坤

师亮以毛笔绘制叶画。金鱼“游”于银杏叶上。  本报记者 陈雪柠  月黑风高夜,一只斑斓猛虎登高远眺,回首长啸;大雪漫天舞,通体雪白的宫猫在红墙前踱步,气度不凡。在叶画世界里,从花鸟走兽到人物建筑,万千风物皆由画...

制度与文化:中国政治文明史研究的新探索

 “文明”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西方界定的“文明”(civilization)取中性、复数概念,一般指“确立的”社会秩序或生活方式(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1756年,米拉波侯爵(1715—17...

妙手补千年:文物修复师“决战”国赛|文化中国行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选手刘鎏正在用镊子打开古画表面的褶子,为后续修复工作做准备。主办方供图  文物是历史的讲述者,而让文物“开口”的人,是一群沉默的匠人。  修复一幅古字画,常常要调色试笔数十日;还原一件青铜器,动辄要...

贺兰山下西夏陵,世遗故事开讲了|文化中国行

西夏陵1、2号陵鸟瞰。詹安稳/摄  20世纪30年代,一个年轻的德国飞行员飞越贺兰山时,被一片“巨大的白色土堆”所震撼。他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壮观的景象,照片被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成为西夏陵最早的影像。只是当时...

村里有了美术馆

   砖墙黛瓦藏画意,乡野田园有丹青——盛夏,记者行走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广袤乡野间,一个挂有“乡村美术馆廊”标识的藏式院落映入眼帘。  这座乡村美术馆坐落在舟曲县峰迭镇狼岔坝村。村庄不大,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

人文经济学:人文与经济如何互相赋能

杭州西湖白堤。新华社发苏州工业园区。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与谈人  孙俊芳 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商学院教授  罗卫东 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  魏建 山...

中法共创剧致敬科幻经典

图为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剧照。龚雪东摄图为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剧照。龚雪东摄  1869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出《海底两万里》,书中尼摩船长驾驶“鹦鹉螺号”潜艇探索海洋深处的故事,连通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幻想、自由和冒...

看“幸福”如何跨越山海、穿越时空

 侨眷陈印扶通过“华侨幸福通讯处”给父亲去信原件。广州华侨博物馆供图广州华侨博物馆馆藏“华侨幸福通讯处”木匾。本报记者 徐令缘摄  在广州华侨博物馆,有一块红底金字的漆木牌匾静静陈列。七个阳刻大字“华侨幸福通讯...

非遗“乌铜走银”给了他最渴望的尊严

  王光良在传习馆教徒弟。本人供图  近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场名为“彩云之南·遗世瑰宝”的云南文化交流展览引人驻足。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几件镶嵌着精致银纹的器物格外吸睛——这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

古戏台还有“戏”吗 一群大学生走入乡野探寻文化振兴

  团队调研古戏台。受访者供图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夏日时节,站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小吏港一处青石阶上的戏台前,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2021级的陈玉树望着藻井上残存的孔雀纹样,想起了这首汉乐府诗。  她蹲在戏...

2023
08/28
09:49
浏览量: 2652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