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他用一生守护中国年画

他用一生守护中国年画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4-06-29 13:57:42 | 点击:4267

小时候,家里房子破,墙总掉皮,全靠过年时候的一张年画给糊上,才能“保存颜面”。贴上后,家里既干净,又喜庆。年画上,或是连年有余的胖娃娃,或是福禄寿三仙,知道这些年画都来自杨柳青,但不知道这些年画背后的故事,更不知道曾有人为此坚守一辈子,直到拿到美术史论研究学者王树村先生《我为何研究民间美术》这本自述。

书不厚,却是王树村先生在病榻上完成,也是他在生命最后阶段完成的作品。据他女儿林小枫回忆,当时先生身体已经极度衰弱,不能多写。她与先生约好每天书写不能超过两千字,如此直至逝世前三天,竟从未间断。最终,书定名为《我为何研究民间美术》并得以出版。书中先生回望的是自己86年的一生,写的却是中国民间美术的百年沉浮。

生在杨柳青的小康之家,王树村先生从小就爱画画,后专门拜画师学习。日寇侵华,老百姓颠沛流离,喜庆的气氛不再,以至于“年画作坊倒闭,画版变卖成劈柴”。先生家也不例外,先是卖房卖地,继而卖家具古物,唯有一捆祖上留下的旧年画,不值钱,留了下来。他视为珍宝,也自此有了保护、整理中国年画的心愿。

战乱过后,新中国的成立,给了王树村梦想成真的机会。因其美术功底,1956年他被调到位于北京的《美术》杂志社工作,后又调入中国美术研究所。沉默寡言、醉心学术的他,沉浸在自己的小屋里,沉浸在地摊、字画店里,沉浸在“乱七八糟”的年画、水陆画、瓷人瓦罐里,但编印出了一部又一部有分量的研究著作,其中《杨柳青年画资料集》获得莱比锡国际书展银质奖章。

在保护古版年画的路上,王树村大多时候是孑然独行的,但也曾遇到过知音。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王树村计划报名参军,为了轻装上阵,他将一捆老年画送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收藏,没想到接待他的人看过后说:“我们现在还不收集它,没有地方存放,也没人研究。”当他卷起画来,准备告辞时,楼适夷先生走了进来。他看了一遍旧年画,对王树村说:“你去文物局找郑振铎局长看看。”过了几天,王树村真的拿了几张,送了过去,郑振铎仔细看过后,高兴地说:“这是文物,要好好保护它。”

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美术史的论著中“民间美术”的提法都没有。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民间美术的作品和作者未被文人和收藏家重视。

王树村在书中写道,中国美术发展到宋代已形成了宫廷、文人、民间艺术三足鼎立之势。有益于社会历史教育的人物画,多被民间艺人所传承。例如从宋元绘画“耕织图”一直发展到明清木刻彩印年画,都是以“明劝诫、著升沉”为目的,通过以人物为主的传统绘画形式出现在广大城乡百姓面前。遗憾的是,明清文人画重山水竹石,撰写画论画记的文人也多偏爱山水,不重视民间有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人物画,更无视民间美术也是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一部分。

填补中国民间美术研究的空白,成了王树村一生的心愿。他探访老画师,口述记录,考察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比对临摹。最终,他出版专著70余部,收集、整理古版年画17000余幅,也许更多,最后分别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天津杨柳青画社等机构。

自述最后单独设了“王树村旧藏民间美术撷珍”一章,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王树村先生领着我们,快步踏入中国民间美术史的大门。从常见的杨柳青门神秦琼与尉迟恭,到《十不闲》里吹拉弹唱的胖娃娃和典故《打龙袍》里正气凛凛的包拯,再到名著场景《大观园》,都栩栩如生。年画故事劝人向善,但最多的还是表达对“吉祥”的期盼。

艺术,是内心的表达。吉祥,恰恰是中国老百姓最本真的心愿,王树村先生在《吉祥图案与吉祥画》一文中,对此作了精彩论述。

作为装饰品,“吉祥画”受人喜爱,特别是岁末年初,人们盼望新的一年好运降临,万事吉利,老人的寿辰之日,新婚夫妇结纳佳期,婚后生儿育女,以及商家开市、读书中取……都相应地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石刻、木雕、剪纸等艺术品类里。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将水旱、雷雨、冰雪甚至昼夜归于神鬼之力。所以最初人们只是求平安。后来,人逐渐战胜自然,开始了对更高层次福祉的期待,如“天官赐福”,再后来希求福气常在,如“风调雨顺”“百事如意”“福寿双全”等。

后来,以象征、谐音、含蓄、寓意等手法绘制成的吉祥画,在宋代以后逐渐兴盛起来,例如《忠厚传家》,胖娃娃身后放了口小钟,忠厚成了“钟后”。到了明清两代,吉祥画已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内容也更加广泛,有政治题材如《满床笏》、经济题材如《五路进财》、历史题材如《天仙送子》、宗教题材如《天官赐福》、文学题材如《八仙得道》、民间传说如沈万三《聚宝盆》等。人间福善吉祥之事,可谓一应俱全。

历经前朝积累,清代是我国民间绘画的黄金时代,尤其是木版年画,当时作坊画店遍及全国,南有桃花坞,北有杨柳青。

贴上年画,普普通通的中国家庭里,便有了喜气,有了艺术,更有了对来年的希望。

年画里的“中国”虽不磅礴,但鲜活,透着浓浓的烟火气。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自述的整理者姜彦文,是王树村先生的学生,他同时编著了《谜式寓意:杨柳青年画中的多重世界》,向老师致敬。(作者系天津人民出版社副社长)

(责编:王震、申佳平)


【作者:沈海涛】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源远流长 浩如江海——读“荆楚文化史”

《荆楚文化史》 刘玉堂 总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由于自然生态、历史传统和区位交通差异等因素,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生成了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并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图景,它们共同构塑着中华文明的总体面貌。“地利西...

时光列车外的科技风景

《未来科技大爆炸》:汪诘著;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假如有一个1000年前的古人冬眠了500年后醒来,他会发现世界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而我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的世界,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变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乌思藏风云》书封。西藏人民出版社供图  小说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核心...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本报记者 路艳霞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

《营造古文导览》:释义古代建筑精粹

【书衣之美】作者:田呢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实物遗存外,还留有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图文遗产。正是由于这些图文遗产中记载的营造制度、程序、方法和礼仪等的有序传承,使得古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筑成就。由中...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学书心得】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

诗集《田野诗班》——田野里有诗,诗里有童年

《田野诗班》:田野诗班著,李柏霖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包是个跑步高手,从奶奶手上,跑到我的手上,再从我的手上,跑到妈妈那里”,很多人是通过总台春晚上的歌咏节目《如果要写年》,认识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

浙大让历史人物故事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向媒体与社会公众代表,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在云四库数据地图中,输入“李白”,系统便将李白从公元701年...

2024
06/29
13:57
沈海涛
浏览量: 426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