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心中的向日葵永不褪色——读钟兆云《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

心中的向日葵永不褪色——读钟兆云《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2-12 13:44:29 | 点击:400

《谷文昌 只为百姓圆梦》。

读罢钟兆云的《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一书,掩卷沉思,茫茫人海,如谷文昌这样坚韧、纯粹、伟大的灵魂能有多少呢?他的生命从来不是自己的,从来都是受苦受难之天下人的。然而,塑造一味追求崇高的谷文昌,并非钟兆云的写作目的。再现心中装有百姓,为东山百姓谋幸福、闯未来,且一次次与困难搏斗的县委书记,才是《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的写作缘由。

矗立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谷文昌雕塑。对于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来说,他今天和今后都将是永不褪色的楷模。

困境即是钟兆云书写的需要,非如此他笔下的人物无法深刻、生动,无法迸发出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与此同时,困境亦是谷文昌主政东山岁月里的必然遇见,亦是他的必须克服。这正是谷文昌令人心生敬意的根本原因。姑且不论成功与否,被困境一次次束缚、捆绑后依然不气馁、不退缩的人生,一定不是失败的人生。抑或者说,屹立不倒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县委书记是个官,不大不小的官。在东山,这是权力最高的官,也是责任最大的官。在谷文昌的世界里,县委书记的职务意味着,最大的责任、最重的担子,所以他必须事必躬亲、身先士卒,做群众的榜样。成立沙荒勘查调查队后,他带领干部与技术人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秋冬走到春夏。担任隆陂水库建设总指挥,他执意把指挥部从条件较好的祠堂搬出,与民工一样吃住在工棚。竹片当床板、稻草当褥子。与民工一样,清晨五点起床,凿石运石,挑土挖土,从不落下。上夜班加餐,他总是让别人先吃,最后加餐没了他就喝一杯开水。

时任宁化县隆陂水库总指挥的谷文昌(中)与群众同劳动,此时他已经55岁。

他是县委书记,也是群众;他是总指挥,也是民工。他把自己看得很重,因为责任;他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和最普通的人一样重要,因为没有那么多一滴水的力量,就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既如此,着眼于从谷文昌1950年踏上东山起至去世三十多年时光的书写,钟兆云撰写的《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注定是一本有志向、有力量的书,也是一册有智慧、有方法的书。

如果只有勇气,只剩勇气,那么谷文昌不会被百姓称作“谷公”,他的形象断不会如丰碑那样在百姓心中牢牢矗立。诚如钟兆云的简括:“谷文昌不仅是个身先士卒埋头苦干的人,也是个善于十指弹钢琴的‘领头羊’。”东山岛治沙植树,“不下百次的测试,摸清了整个东山的风向,准确地在地图上标出了几个主风口。知道了沙虎、沙妖的藏身之地,下一步就要实行‘抓捕’。法子有筑堤拦之、种草固之等等,总之要‘请君入瓮’。”他相信能够找到办法,他相信调查研究的意义。那不是短时间的智慧之光闪现,而是好几年不离不弃的智慧付出。

做群众思想工作,他有足够多的细心与耐心。既下定决心种树,他就义无反顾,听见风凉话、丧气话乃至各种怪话,他亦不气恼,这些早在他设想之内。这个时候,他给干部群众讲老家太行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并用毛主席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倡导来激励他们。谷文昌重实践事必躬亲,亦明白沟通与讲道理的作用,他没有偏废任何一面。

钟兆云笔下那些动人的瞬间,不仅属于谷文昌一人,不独属于东山岛一地,它们值得所有心怀热爱与抱负的人时时咀嚼,久久回味。

刚参加完劳动的谷文昌,比普通干部还像“泥腿子”。

“谷文昌成了蔡家常客后,有时也留下来吃便饭,如同一家人,蔡家煮什么谷文昌吃什么,多数吃的是番薯汤配咸萝卜干。谷文昌并不白吃,隔段时间就要给些粮票和钱,说是交伙食费,其实也是变相的接济。如蔡海福拒收,谷文昌就生气地说:‘你不收下,我今后就不来你家吃饭了!’”从情感上来讲,他待群众如兄弟,他认为自己就是群众的一员;从身份上来讲,他牢记自己是共产党的干部,可以多给一些,一定不能占群众便宜。对小树、对东山、对群众,谷文昌有毫无保留的爱。谷文昌绝不仅是共产党员的榜样,更是所有人的榜样。兼有勇敢的、智慧的、纯粹的、干净等特征的灵魂,不应该是他那样的吗?

这正是钟兆云的情至深处。本书固然是以谷文昌为中心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是后来的钟兆云向少年钟兆云兑现的一份承诺。“高中时在原中央苏区县的老家第一次面对革命烈士纪念碑时那庄严肃穆的情景,深深地给了灵魂一个烙印,成了我后来心无旁骛从事党史研究和红色文学创作的原动力。”《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的写作只是钟兆云漫长创作征程中的一站,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站。踏上东山的土地、走进谷文昌的生命里,是他的致敬之旅、学习之旅,更是他的成长之旅。钟兆云于作品中引用过美国诗人金斯堡的名句——“我们不是我们污脏的外表,我们的心中一直盛开着一朵圣洁的向日葵。”这说的不正是谷文昌吗?写完这部书,这朵圣洁又灿烂的向日葵在钟兆云心中永不会褪色。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IP出海”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作者:杨杉(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会员)  放眼近期全球市场,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再到LABUBU(拉布布),来自中国的“明星”一个比一个耀眼。而这一系列的文化出海现象背后都离不开IP的力量。  在...

缤纷暑期

  7月8日,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东胜路小学的孩子们在“海底隧道”参观。  暑假期间,孩子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假期生活。  新华社发(王海滨摄)  7月8日,在江苏省兴化市昭阳街道,小朋友在老师指导下制作陶艺作品。 ...

那条河从我心上流过(散文)

  家乡小镇有一个方形池塘,塘上的石壁上刻有4个大字“汾源灵沼”,塘中之水自石壁的龙口奔涌而出,滚滚滔滔,声如雷鸣。“裂壁天涯走惊雷,百曲千阻唱无悔。”这里就是汾河的发源地,也是所有家乡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它如同一面明镜,...

“青春笔友计划”让梦想在笔尖生长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你有多久没有提笔给亲友手写书信了?在信息奔涌的时代,一封手写的信笺,承载着怎样的重量?  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固厢乡,一场跨越山河、连接象牙塔与乡土间的“青春笔友计划”,正用最质朴的方式,为80名乡...

用哲思之光照亮少年成长之路——评陈曦《少年逍遥游》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庄子是十分特别的一位。鲁迅评价庄子之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玄奥奇警的思想寄寓于汪洋恣肆的文辞,庄子留给后世的既是思想高峰,又是文学富矿。但是,庄子并不容易接近...

文化学者薛仁明深圳分享新版《其人如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芳)7月3日,知名作家、文化学者薛仁明来到深圳,为其新版的代表作《其人如天》举办签售讲座。活动现场座无虚席,薛仁明以幽默而生动的语言解读《史记》人物的精神风骨与中国历史。图为...

朱宇清《物换星移》:以奇幻想象探索科技伦理

  本报电(徐妍迪)近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科幻文学与现实世界跨越时空的对话——朱宇清《物换星移》作品分享会”在京举办。  《物换星移》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作品以星际文明跃升为背景,构建起星球文明突破“物质陷阱”后多方...

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互为镜像的成长故事

  作为最早被人类驯服的家畜之一,狗在漫长历史中与人类相依为命,犹如家庭成员。然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又有多深?丘克军的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花城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正是“我”与小狗阿花共奔赴、同命运的成长故事,在跌宕起伏的...

“昆仑石刻”引发学术争鸣 真理就该越辩越明

 最近,一则文史领域的学术资讯火出了圈。《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重大发现!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找到了》后,诸多专家学者围绕着石刻真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光明日报》也在“...

巴金《火》:全民抗战 浴火新生

  巴金《火》的多个版本,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藏书文库藏。作者供图  1938年深冬,桂林城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化作一片火海。巴金站在月牙山上,这位以笔为剑的战士目光穿透“半个天空的黑烟”,凝视着这座正在被烈焰吞噬的城市。火...

2025
02/12
13:44
浏览量: 40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