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金庸:敬畏文字的小说家

金庸:敬畏文字的小说家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09 14:50:46 | 点击:586

作者:惟 寅

即便没有读过金庸小说原著的人,大概也对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令狐冲等名字有所耳闻,甚至能说上两句他们的故事。不知不觉之中,金庸小说已经成为中国人“常识”的一部分。

《金庸评传》是金庸研究者刘国重参阅数百种资料撰写的金庸传记,该书呈现了金庸丰富而传奇的一生,同时结合生平,对金庸如何创作出十五部杰出的武侠小说做了分析。《金庸评传》讲述的是金庸与文学互相成就的故事,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对文字充满敬畏的小说家金庸。

千字文更新不简单

1955年至1972年,十七年间,金庸完成了十五部小说,约千万字。

每年写五十几万字,每天写一千多字,似乎也算不上很辛苦。近代以来,为报刊写连载的章回体小说家,绝大多数是“急就章”的态度,报社来人,当面催稿,笔不停挥,瞬间可成。有的小说家,甚至同时为五六家报刊写连载。对他们来说,每天千余字是“小儿科”。

然而,金庸不是这样的,没那么潇洒。金庸曾对人说:“一直以来,我的稿写得并不多,通常只是写一段连载。有一段时期,《明报》创办《武侠与历史》,为了销路,我也在那里写连载。同一时期写两个连载,在我来说已是破天荒之举了。”此处,金庸说的是在《神雕侠侣》从1959年5月到1961年7月连载于《明报》的同时,《飞狐外传》从1960年到1961年连载于《武侠与历史》。

刘国重直言自己对《神雕侠侣》《飞狐外传》这两部小说一直不喜欢,可能正是因为金庸同时在写两个连载,精力分散,小说就不够细致精彩。“同时写两个,甚至多个连载,是许多通俗小说家都做过的事,并且常为人所艳称,以为是小说家才气惊人的表现。于今看来,不足为训,不可为法。好在,这样的事,金庸只做过此一两次。”

一个连载更容易写好,因为精力集中,今天写了一千字的故事,到明天动笔之前的一天时间内,无须刻意去想,也会不自觉地想着下一步的情节与文字。若是同时写着两三个连载故事,那就除非逼着自己去想,再难构思。逼着自己去想,也容易想乱。于是,干脆不想,直到第二天拿起笔的那一刻,再构思,才构思。

有人还问过金庸:“后来你脱离了《大公报》,自己创办《明报》,你用什么时间写(小说)稿呢?”金庸回答:“我的写稿速度其实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一千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码花两个钟头。”一千余字的连载稿,要写两个多小时,真够慢的。这还仅是下笔定稿,打腹稿的时间尚未计算在内。

1973年4月,谈到写作的方式,金庸自述是把故事的大纲编写以后,才开始动笔。虽然他另一部轰动海内外的著作《射雕英雄传》是在报上连载的,但他绝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他说,如果这样的写法,必然有很多的漏洞,无法弥补。

从《书剑恩仇录》开始,金庸的写作态度就很认真,很用心。每一天,金庸除了写稿的两个多小时外,稍有闲暇,可能都会想着他正在写的故事,如何布局,下一步如何发展。金庸在《八旬老人侠士风骨》中说过:“如果灵感来了,一下子就想通了,有时故事结构摆来摆去都不满意,想的时间就长了。”

金庸的助手潘耀明也曾谈到:“我长年在金庸先生身边工作,亲眼看见金庸先生本人对写作的文字要求历来是非常严谨,甚至可以说十分苛刻,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反复复审看修改很多次。”

身为报人,金庸每天读书最少四个小时。所阅读的,不止文史著作,还有大量与时政有关的国内外报刊。金庸读文史,对他的小说创作有启发;金庸读报刊,对他的小说创作更有触动。

熟悉金庸的人,都说他完全不热衷于夜夜笙歌的生活。每天大约有十个小时,他做的事,都与小说创作有或深或浅的关系,而他每天写出的小说,只有一千字。

对小说越看越重

1994年在北大,有人问金庸“封笔”的原因,金庸答:“写小说是相当辛苦的,相当痛苦的。”“痛苦”比“辛苦”,还要“辛苦”很多倍,由金庸此语,可以想见他写那些“通俗小说”如何殚精竭虑。

在为自己最后一部作品所写后记的最后一段,金庸说:“常有人问:‘你以为自己哪一部小说最好?’这是问技巧与价值。我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

到了晚年,金庸似乎更加重视自己的小说创作。金庸曾说:“写小说比较有成就感一点。《明报》也办得很好……但新闻工作是一个短期的,不是永久性的,而文学创作是一个长期的、永久的事情。”在另一场合,金庸又说:“我真正觉得有点成就的是写小说。说做生意,香港有很多很成功很赚钱的生意人;说办报,全世界有很多很好的很受欢迎的报纸……小说不同,一百年之后或者还有人看呢……如果后人说我是这个时期‘一个很受欢迎的中国小说家’,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1994年在北大,有学生问:“武侠小说在您生命中的比重大不大?”金庸答:“实际上最初比重不大,我主要的工作是办报纸,但是现在比重愈来愈大。现在报纸不办了,但是小说读者好像愈来愈多……这是无心插柳了。我本来写小说是为报纸服务,希望报纸成功。现在报纸的事业好像容易过去,而小说的影响时间比较长,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成果。”

2005年,有人问:“您一生中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家、报人、社会活动家、学者等等。如果让您自己选择,您认为您最大的成就是哪一类?”金庸稍作考虑后回答:“就影响而言,应该是小说……有这么多成亿的读者跟着我的小说展开想象的空间,对我来说是十分开心的事。”

《金庸评传》认为,最初,可能金庸像许多武侠前辈作者一样,对这一类文章也不是很看得起的,但金庸是不做则已、做了就必须做到最好的那种人。不仅在同行中要做到最好,跟自己比,也要最好。发挥最大潜力,付出最大努力,达到最高水准。

金庸写的是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属于通俗小说,但他的写作态度绝不“通俗”。在所有的“通俗小说家”中,金庸写作态度之认真、恳挚,少有人可比。

金庸自谦说他写小说是“娱乐读者”。刘国重认为,古希腊的盲诗人编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也在“娱乐”听众;古希腊的悲剧家、喜剧家写剧,也在“娱乐”观众。莎士比亚为自己创办经营的环球剧场写剧本,“娱乐”观众的动机更重,就像金庸为自己的《明报》写小说争取读者一样。

对标托尔斯泰

小说写到第三年,1957年10月,金庸就在《谈批评武侠小说的标准》一文中表示,其写作不仅要“使读者感到有趣”,而且“希望武侠小说能有资格被称为‘文学’,确是在努力依着文学的途径来写作武侠小说”。此时,金庸已经明确表示,假如要赛跑,他无意只在“武侠小说”的赛道上与“并世各武侠名家”比试,要比,就跟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小说家或文学家一较高下。

1972年以后,金庸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也没闲着。1970年他就着手修改旧作,改了又改,改了几十年。“这一百年中,在中国所有的小说家中,修改旧作之投入之坚执,除了巴金等一二人外,再无人可与金庸相比。”刘国重评价称。

金庸视为楷模的,是老托尔斯泰。有人问:“您的小说在48岁前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就写完了,后来做了第一次修订,还有第二次、第三次,这个我觉得很好奇。”金庸笑了笑,说:“我自己不是好的作家,好的作家都是这样子的。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写好后要交给印刷厂付印了,印刷工人看不懂这个字,他太太就重抄一遍,抄好了放在那里……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写得不好,又把他太太抄的草稿改得一塌糊涂。印刷工人还是看不懂,他太太又帮他抄一遍,托尔斯泰又把它改了。所以自己写的文章,一定要不断修改。”金庸解释自己何以一再修改旧作,想到、谈到的是托尔斯泰的光辉榜样。

《金庸评传》认为,可以由金庸修改旧作的认真态度,推想他为报纸写连载时投入了多么大的心力。“一个小说家,写新作的时候,很是草率敷衍,却肯不断修改旧作,这种可能性不是完全不存在,是几乎不存在。一般情况下,写得草率的小说家,根本就不会耗费心力修改旧著。有这精神头儿,他们宁愿再草率飞快地写一部新小说。”

金庸大幅修改旧作,改得好坏暂且不论,很多人认定的金庸再改是为了多卖书赚钱的说法,却是绝对不成立。刘国重直言,金庸要是只为赚钱,偌大年纪,何必费神修改,只要肯授权出版自己作品最早的那个版本,大批读者会买,金庸在家数钱就可以了。

《射雕英雄传》中,柯镇恶等江南六怪致信黄药师:“前辈当世高人,惟可与王重阳王真人争先决胜,岂能纡尊自降,与(丘处机等)后辈较一日之短长耶?”刘国重分析称,金庸让江南六怪给黄药师写这封信,本就寄寓其个人情怀。

在《鹿鼎记》之后,饮宴闲谈之间,常有人问金庸:“你为什么不写了?”在金庸未及回答之前,好友倪匡总抢着回答:“因为他写不出来了!”如是数十次之后,金庸也感叹:“真的写不出来了!”

2006年,金庸为新修版《鹿鼎记》后记补写了一段,有云:“这部小说……抒写的重点是时代而非人物。”这是《鹿鼎记》区别于金庸其他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的一大特点。金庸早期约十部作品,主旨都无外乎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

金庸并不愿意给自己的文学生涯“注水”。刘国重认为,1972年写完《鹿鼎记》的金庸,再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新的路可走,对他个人而言,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如不“封笔”,金庸就只好归回到《侠客行》之前他所走的传统武侠小说的老路。

2004年,有记者问:“现在还有写小说的冲动吗?”金庸答道:“能够写得好就写。”早前,在《鹿鼎记》后记中,金庸也说:“如果没有特殊意外,这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

可惜,这样的“特殊意外”,终是未见。(惟 寅)

责任编辑:秦亮


【作者:惟 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从激情赛场到江南美景 “浙BA”解锁“观赛+文旅”双重惊喜

央视网消息:近日, “浙BA”,也就是2025年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火热开赛,吸引了不少球迷们观看,不仅带火了篮球,更带火了沿线城市的旅游。铁路部门也首开杭台高铁“浙BA”球迷车厢,为赛事增添了游玩新体验。在G7545次列...

一线调研 | 稳就业,他们一直在行动

央视网消息:眼下,2025届高校毕业生已走出校门,各地的人社部门持续展开服务攻坚行动,帮助毕业生们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那些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有哪些困惑?下面跟随总台记者前往重庆市巴南区,和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去了解...

浦江奔涌,潮起东方 《城市风华录》走进上海

9月13日20:00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将推出大型季播节目《城市风华录》上海篇。本期节目由总台主持人撒贝宁、王嘉宁,与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演员郑恺一同组成“风华团”,带你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

巴西总统卢拉:美施压不会改变巴西司法系统独立性

巴西总统卢拉12日表示,一国总统不能干涉另一个主权国家的决定,美国政府的外部施压不会改变巴西立场及巴西司法系统的独立性。  巴西联邦最高法院11日宣布,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策划政变罪名成立,获刑27年零3个月。当天,美国总...

【8点见】我国有望诞生一世界级金矿!

央视网消息:每天8点,央视网为您梳理24小时内发生在咱们身边的大小事儿。  ·今天(9月12日)上午,第十二批3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为身后的祖国和人民,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铁血长城...

AI编造虚假险情、摆拍传谣等 3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公布

央视网消息:据公安部网安局公众号消息,个别网民为了赚取流量博眼球,通过虚构事实、旧闻新炒、造假摆拍等方式扰乱网络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深入推进 “净网-2025”专项工作,重拳出击,从快从严打击各类网络...

黑龙江一煤矿发生矿震 6名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获救

记者从黑龙江鹤岗矿业公司富力煤矿矿震现场救援指挥部获悉,经过近30小时全力救援,9月11日7时17分,6名被困人员安全获救。救援工作结束。  (总台记者 张艺馨 任秋宇)

中秋国庆“双节同庆”热潮涌动 国内游出境游双双攀升

央视网消息:再过半个多月,长达8天的“国庆+中秋”假期就要来了。记者从旅游平台了解到,目前,假期出游预订量节节攀升,国内、出境游市场迎来全面升温。在北京朝阳区一家旅行社门店,记者看到不少市民正在咨询“双节”行程。“想咨询...

免疫力是最好的“抗癌药”!坚持4个习惯避开“免疫杀手”

研究表明  保持良好免疫力  可使癌症风险降低30%~50%  增强免疫力  专家总结“两做两不做”  多吃优质蛋白、多关注肠道健康  少吃红肉、戒烟戒酒  主动增强免疫力  多吃优质蛋白  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的“原材料”...

时政微视频丨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

2025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勉励特岗教师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并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

2025
03/09
14:50
惟 寅
浏览量: 58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仁言任语: 母亲

仁言任语: 母亲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