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风》书封。海南出版社供图
现代人的家风家教跟传统家风家教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论是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还是家庭结构模式,现代都大大不同于古代。传统的大家庭,多有三世、四世同堂的现象;现代家庭,多是两代三口之家。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人们的日常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时代的变化。“家长制模式”基本成为过去,“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原则被淡忘,父亲或母亲等家长在家里说一不二的权威被消解……按照一些人的观察,不仅我们的家庭迅速发展到以孩子为中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家庭,也在经历“逐子女而居”的过程。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和家庭意识到家风家教的重要性。“卷”和焦虑是人们都注意到的现象,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家庭要承担起应有责任。我在《中国人的家风》中说,家在人们心中是光明温暖的象征,在总结古今中外的家风家教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重建家庭成员关系,重建家庭伦理责任。
传统家风仍值得现代人传承
传统中国人的家风有见贤思齐的现象,一旦某家总结出好的家风,便会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如《颜氏家训》《温公家范》《朱子家训》等。我注意到,《朱子治家格言》问世之后,其中的不少家训成为很多人家的家风。前不久,一个张姓人家子弟还感慨地跟我说,他小时候见外公给他们写春联、寄语,经常会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我说这就是《朱子治家格言》里的话,成为千家万户代代相传的行为模式。
传统中国的家风家训中,有大量让现代人敬服羡慕的地方,如不少人对曾国藩家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八字家风很有印象。但在现代人的日常行为模式里,大概只有读书一项还和曾家家风沾边,其他多付之阙如。早起的不多(早),自己扫地的不多(扫),跟先人对话的不多(考),跟邻居经常走动的不多(宝)。
传统中国的孝道是全民遵循的人伦大道,但现代人很少有人知道,一味顺从父母,甚至父母有错也不劝谏父母,陷父母于不义,是不孝;或者,自己在外阿谀讨好,或作威作福,从而陷父母于不义,也是不孝;家境贫寒以至于父母到老了,子女不能改善生活以供养父母,同样是不孝。这些不孝的原则放到今天,估计会有不少人汗颜。
因此,传统家风仍值得现代人传承,不能因为其属于历史而将其弃置一边,不能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古今之变,就想当然地以为传统家风不适用于今天。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的贵族家风、汉唐时代的士族家风、宋代的士大夫家风、明清的平民家风,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都是我们建设家风的来源与基础。比如,从汉代到明清,中国人多知道的“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等,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现代家庭的平等原则:对待家人要像对待朋友一样
传统中国的家风家教中,多有要子孙立志的训示。这在今天同样有现实意义。“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自给子女取名字开始,我们就给孩子寄予了美好的希望,也是要孩子明白,立身处世应该有所立有所处。青少年时期的立志非常重要,父母通过取名引导让他早早立下志愿,这样他就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人生的展开中有所安顿。
今天的青少年习惯了对物质生活的享有,对信息世界的消费,习惯了按流行的模式如升学、毕业、工作等模式生活,有时候反而缺失了自己主动的人生志向。因此,一旦在学习、工作中不如意,就容易归咎于父母和“原生家庭”的责任。
今天的种种现实,既可以从时代发展中找原因,也可以从家庭运行模式中找原因。人们习惯把家当作一个睡觉休息的空间、一个两代人之间或夫妻之间的活动场所,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样的空间需要共建,需要治理。宋代大儒朱熹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可见,传统的修身齐家到了朱熹的时代,已经有了人格独立和角色身份配合的要求。
当然,现代家庭跟传统家庭确实有所不同。我在《中国人的家风》中,总结了从历史到现实的经验,提出一个现代家庭的平等原则:对待家人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因为只有像对朋友一样对待父母、伴侣和子女,我们才有彼此的尊重之心、平等之义,以及边界感。
这种平等精神虽然在现代家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还没有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来,家人之间还缺乏应有的尊重和边界感。查家人日记、手机、朋友圈的现象,把伴侣和孩子视为自己私产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现代家风是家庭成员一起成就的
“安顿”是这些年流行的热词,我也写过《安顿之书》,从家风、节气节日时间、经典等多方面,尝试给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参照。在我看来,现代家庭的家风不是自上而下给予的,不是父母或先人设定的,而是家庭成员一起参与成就的。
比如,孩子的学习教育,如果父母不珍惜这个机会,参与到共读、共学中来,家庭中的代际联系就缺乏基础。一旦孩子毕业或到异地工作生活,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就徒有其表,甚至连徒具形式的形式都会丧失。
有一个三口之家,孩子目睹父母工作持家的艰难,希望一家人开开心心,就以“不皱眉头”要求父母和自己。从此以后,她把学习中不愉快的事情、父母把工作中不愉快的事情,都放到屋外,只要在家,三口之家就是开心的。父母感念地对采访者说,他们的家风就是“不皱眉头”。
子女参与家风的形成,在今天不是孤例。子女和父母在通读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找到那些家庭生活的正大有益的原则,非常普遍。如读书、学习乃至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子女都对家庭有建设之功;不少家庭的餐桌饭菜曾经简单,只具自家乡土风味,但子女的参与,让各地美食都出现在自家的餐桌上。
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我对现代家风的建设充满信心。在科技文明把人拉入智能化的时代,在个人的身份多元丰富的时代,人们的“修身齐家”更有现实意义。元宇宙、二次元、数字原住民、AI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或许可以从人的修齐之道来着手解决。我相信,“回家!爱你的家人!”会成为文明社会的共识。
(作者系文化学者)
余世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3日 08版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