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考古中国)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考古中国)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5-06-08 11:08:43 | 点击:250

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绿釉鸱吻。

以上图片均为马强提供

  位于银川市以西、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以特殊的方式见证着近两个世纪的西夏王朝历史,浓缩了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壮丽篇章。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1972年至1977年间,考古人员第一次对西夏陵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载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西夏陵的确认和发掘,推动了西夏考古的发展。

  西夏陵的整体朝向为南向偏东,西北傍高山,东眺兴庆府与黄河,背山面水、地势高敞开阔,各座陵的空间轴线都与贺兰山的某个山峦顶峰相关,借山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弘气势。西夏陵的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的特点,选择西靠贺兰山的洪积扇高地,利用了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陵区内有32处防洪工程遗址,是伴随西夏陵不断拓展的过程持续建造的。防洪墙主要以石块堆砌,内填黄土,一般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建造。排洪沟直接于地面向下开挖而成,有效避免和减少了山洪对陵区相关设施的冲刷破坏。

  西夏陵的构成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下部分为墓道及墓室,所有的墓室均已遭毁灭性破坏,目前仅6号陵的地下部分经过考古发掘。地面部分基本呈中轴线对称分布,有三面或四面围合而成的陵城。陵城南侧为月城,与陵城平面呈倒“凸”字形。陵城内设有献殿、墓道、墓室、陵塔等,月城南侧中轴线两侧有碑亭、阙台等。在陵城和月城之外,有4个角台,成为界定每座陵园范围的标志物。

  西夏陵的布局结构和陵寝制度,从选址理念、陵园布局、建筑形制、建筑材料等方面,继承了唐宋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比如,西夏陵结构单纯,无下宫、后陵等;增设月城,将神道变短,缩入月城之中,石像生在神道两侧呈多列排放;角台、中心台等建筑在其他时期帝陵中未见等。

  碑亭在西夏陵的布局已制度化。每座陵一般为两座或三座碑亭,有的大型陪葬墓也有碑亭。在西夏陵多座碑亭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碑石残块,包括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的石碑并存,显示出党项族和汉族文化在西夏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残存碑文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补充了历史文献的不足。通过碑文可以了解到西夏的君主世系、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西夏陵出土的建筑构件有陶、瓷、琉璃、石构件,造型粗犷豪放,诸如鸱吻、套兽、迦陵频伽、摩羯、海狮、鸽子、宝瓶等脊饰,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等屋面建材,砖、柱础等地面建材,集中展现了西夏取材中原地区建材形制、材质基础上所作的创新,其工艺水平可与中原相媲美。其中的琉璃构件烧造水平高超,色泽光亮如新。最典型的是6号陵南门出土的绿釉鸱吻(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52厘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琉璃鸱吻构件,展现了琉璃烧造工艺在西夏地区的传播,也体现了西夏建筑体量的宏大雄伟。

  出土于各陵园碑亭的力士驮碑石座现有11件。这些力士碑座的造型基本一致,座身正面的力士像屈膝跪坐,脸颊丰满,双目如铃,双眉粗长,眉梢上翘,塌鼻短粗,唇角斜出獠牙。这些碑座不同于中原文化常见的龟砆座,以力士形象驮碑展现出威严的气势,充满力量感,是西夏人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风格创造出来的。

  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珠饰、金银饰等随葬品,见证了西夏时期活跃的商贸交流活动,揭示出西夏在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中的跨区域交流活动的枢纽特征。党项族原来从事畜牧业和狩猎业,后来亦从事农业生产,又逐步学习接受各种手工业行当,并吸纳汉族工匠参与制作。西夏制瓷业发达,种类繁杂、器形多样,不仅深受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还受到党项民族生活习俗、游牧传统的影响,是研究西夏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西夏陵出土的白瓷板瓦和槽型瓦,虽然用法不明,但经过科学检测分析,其工艺与同时期的灵武窑白瓷接近。

  西夏陵为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考古支撑,丰富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建伟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那条河从我心上流过(散文)

  家乡小镇有一个方形池塘,塘上的石壁上刻有4个大字“汾源灵沼”,塘中之水自石壁的龙口奔涌而出,滚滚滔滔,声如雷鸣。“裂壁天涯走惊雷,百曲千阻唱无悔。”这里就是汾河的发源地,也是所有家乡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它如同一面明镜,...

“青春笔友计划”让梦想在笔尖生长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你有多久没有提笔给亲友手写书信了?在信息奔涌的时代,一封手写的信笺,承载着怎样的重量?  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固厢乡,一场跨越山河、连接象牙塔与乡土间的“青春笔友计划”,正用最质朴的方式,为80名乡...

用哲思之光照亮少年成长之路——评陈曦《少年逍遥游》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庄子是十分特别的一位。鲁迅评价庄子之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玄奥奇警的思想寄寓于汪洋恣肆的文辞,庄子留给后世的既是思想高峰,又是文学富矿。但是,庄子并不容易接近...

文化学者薛仁明深圳分享新版《其人如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芳)7月3日,知名作家、文化学者薛仁明来到深圳,为其新版的代表作《其人如天》举办签售讲座。活动现场座无虚席,薛仁明以幽默而生动的语言解读《史记》人物的精神风骨与中国历史。图为...

朱宇清《物换星移》:以奇幻想象探索科技伦理

  本报电(徐妍迪)近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科幻文学与现实世界跨越时空的对话——朱宇清《物换星移》作品分享会”在京举办。  《物换星移》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作品以星际文明跃升为背景,构建起星球文明突破“物质陷阱”后多方...

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互为镜像的成长故事

  作为最早被人类驯服的家畜之一,狗在漫长历史中与人类相依为命,犹如家庭成员。然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又有多深?丘克军的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花城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正是“我”与小狗阿花共奔赴、同命运的成长故事,在跌宕起伏的...

“昆仑石刻”引发学术争鸣 真理就该越辩越明

 最近,一则文史领域的学术资讯火出了圈。《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重大发现!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找到了》后,诸多专家学者围绕着石刻真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光明日报》也在“...

巴金《火》:全民抗战 浴火新生

  巴金《火》的多个版本,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藏书文库藏。作者供图  1938年深冬,桂林城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化作一片火海。巴金站在月牙山上,这位以笔为剑的战士目光穿透“半个天空的黑烟”,凝视着这座正在被烈焰吞噬的城市。火...

用古诗词“命名”当下,让生活精致一公分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云上”千人团  诗意地吃,诗意地穿,诗意地栖居,诗词的日常性和生命力正在被激活。  ——————————  看到广州人李耀鹏传承四代的美食“煎堆”,你想起了哪句诗?是“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

最"炫"中国风,跟着古诗词里的远方去旅行

  【文艺星青年按】暑假进入倒计时了,不少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夏令营或是随父母出游。出去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但写游记,可就不一定了。如何优雅又不失水平用文字描述出游见闻和感想?不妨先来学学古人的旅行日记吧~  泰山  《望...

2025
06/08
11:08
浏览量: 25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