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企业风采 > 让每个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_中青_中国青年网

让每个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_中青_中国青年网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0-16 18:12:07 | 点击:409

高校学生资助是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要提高学生资助补助标准,并扩大政策的覆盖面,要提高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推动降低贷款利率。近年来,随着“奖、助、贷、免、勤、补、减”等多元政策的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健全,服务更加暖心便捷,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资助中获得自强不息的前进动力。

教育,一端系着社会发展的人才供给、智力支持,一端连着每一个孩子的命运、每一个家庭的希冀。为保障学生资助政策更好落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不仅如此,教育部为给大学新生提供更全面细致的资助政策咨询与帮助,自2005年始,每年都会在暑期和开学初开通热线电话,与广大学生点对点沟通,如今已是第20个年头。20年初心不改,只为给莘莘学子顺利入学保驾护航。在今年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达到14亿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学生资助事关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把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不仅要扎实推进常规性工作,更要与时俱进做好发展性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扎实做好常规性工作,优化资助服务形式,温暖拳拳学子心。每年准大一新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都会收到一份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和一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上面清楚地介绍了资助形式和申请方式。通过随录取通知邮寄的方式,保证资助政策传达到每一个学生,打通学生资助的“绿色通道”。为了让资助更便捷高效,近年来,不少地方抓住学生高中毕业前的时间节点,将助学贷款受理工作前移,指导符合条件的学生在高中完成预申请,大幅提高了贷款受理的效率。不仅如此,资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基础保障层面,有的高校更在开学时贴心地准备了“爱心大礼包”,教材卡、购物卡、自行车卡、观演卡、游泳卡等等,使用范围基本涵盖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保障型资助和发展型资助并重,提高资助育人精准度,让每一分资助经费都用在刀刃上。结合线上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和线下上门家访的形式,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环境,精准认定家庭经济情况。入学前,学生可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入学时,如果没有筹齐学费,高校“绿色通道”可以缓缴学费、住宿费,先报到入学,入学后学校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予以资助;入学后,可向学校提出国家助学金等资助申请,学校评估其家庭经济情况,根据困难程度确定资助项目和标准。学生无论在哪个环节遇到上学的经济阻碍,都可以寻求帮助。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国家维护教育公平的价值导向,凸显了制度善意。学生资助不仅要打通政策精准执行“最后一公里”,更要健全各项制度,让资助的每个环节无漏洞,避免虚假冒领的情况。

持续做好发展性工作,健全资助育人机制,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品质。资助育人不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更应强调“精神致富”,培养学生心怀感恩、自立自强。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开展资助类社会实践,通过重温红色历史、参与课程支教、聚力遗产保护、促进文旅融合等,帮助受助学生拓宽视野、体察民情、服务社会。在资助学生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成为高校的共识,有的学校开展了发展型资助育人文化研学项目,以研学形式,带领学生感受中国文化、触摸时代脉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问题探究能力。有的打造特色育人品牌,资助学习成绩优异、科研成绩突出、综合表现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和访学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相信在越来越完善的资助体系下,受资助的学生不仅在经济上不落后于人,在精神上也能获得更充足的滋养。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确保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资助、学生自强,让这种双向奔赴描绘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华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上海创智学院满周岁:导师平均36岁,孵化10家企业,成AI创新策源主阵地

上观新闻 | 2025年09月13日 15:41:10原标题:上海创智学院满周岁:导师平均36岁,孵化10家企业,成AI创新策源主阵地  导师平均年龄36岁,鼓励青年人才勇闯AI“无人区”,上海创智学院交出硬核成绩单。9...

听,他们高唱《我的祖国》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几位志愿军老兵唱起了《我的祖国》。他们用歌声迎接战友回家。  “一批战友回国了,感到高兴。”志愿军老战士解立松说。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是志愿军老战士在沈阳抗美援朝...

用知识的清泉,一点点浸润这片土地

  李桂枝(一排右二)、王伟江(二排左一)和其他赴疆任教教师合影。  资料照片  黄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刮来,漫过公路,爬上土墙,眼前变成昏黄的一片。新疆且末便处在这片沙漠之中。  开学了,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室里,教师李...

惩戒“问题少年”,看年龄还是看危害程度

 核心阅读  以什么标准惩戒“问题少年”,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司法实践,既看年龄,也看危害程度。年龄线是法律基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设定的基础防线,危害程度则是衡量行为恶性与惩罚、矫治必要性的关键标尺。违法犯罪...

致敬教师!他们潜心耕耘、默默奉献、初心如炬 以一盏灯点亮千万盏灯

央视网消息:9月10日是第四十一个教师节,祝所有老师们节日快乐!先来关注一个群体——特岗教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也就是“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

整治涉企网络“黑嘴” 国家网信办公开曝光第二批典型案例

央视网消息: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期,国家网信办聚焦破坏营商网络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深入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督促网站平台强化涉企信息内容管理,依法依约处置一批涉企违法违规...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累计碳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

央视网消息:记者9月10日从中国海油获悉,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累计碳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标志着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对加速推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实现经济社会绿...

用App看小说10分钟,弹出6次广告 App弹窗广告乱象调查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于天航  □ 法治日报记者 张守坤  弹窗广告倒计时肉眼可见的慢——页面显示过去了30秒,而《法治日报》记者手中的计时器显示,实际过去了40秒。  这是记者近日观察到的一款名为“倒××”的网络小游戏弹窗...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走进主题展馆 感受各族群众同心筑梦历程

9月8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航拍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全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周鹏摄影报道)9月8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

国家防总办公室向广东调拨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 支持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

央视网消息: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9月8日,应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请求,国家防总办公室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急调拨抢险舟艇、发电机、排涝设备、照明设备等990件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防汛抗旱类),支持广东省做好...

2024
10/16
18:12
浏览量: 40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越博动力深刻领读政府工作报告精神 积极深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体系

越博动力深刻领读政府工作报告精神 积极深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体系

皇城相府酒业—董事长郭新胜获得阳城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皇城相府酒业—董事长郭新胜获得阳城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十六化建承建的森拓(加纳)炼油一期项目竣工

十六化建承建的森拓(加纳)炼油一期项目竣工

十六化建承建的华鲁恒升项目竣工

十六化建承建的华鲁恒升项目竣工

区政协委员陈福容:办好企业勤奉献 用心履职展风采

区政协委员陈福容:办好企业勤奉献 用心履职展风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