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着“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雄心,南粤大地上,许多企业正以“挑大梁”的姿态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蓬勃力量。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时走进广东,调研企业一线与产业前沿。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
小小灯具蕴含多少科技?16年前,胡维新刚入职广东熠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不会想到,这家中山传统灯具企业能打破外企垄断,成长为外贸占比近七成、年产值10亿元的行业“黑马”。从简单的KTV彩灯,到撑起国际大秀的专业设备;从手工操作,到ATV运输机、自动螺丝机等智能装备,他认为,持续创新是企业跃升的核心动力。
该公司研发总监胡泽洲介绍,熠日科技拥有200多项独家专利,研发投入占全年营收5%,处于行业领先。通过算法创新,企业灯具在颜色一致性、调光精细度等方面实现突破。
江门传统产业根基深厚,六大产业拥有规上企业1800多家,约占全市规上企业的50%。江门市发展改革局局长胡其波称,当地正通过创新积分制助融资、“揭榜挂帅”解难题等举措,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扎根江门29年的中集集装箱新会基地依托“集装箱+”集成技术,让水产养殖如今告别“靠天吃饭”,为中国渔业探索环境友好、高效可持续新路径,并将模式拓展至多领域,释放跨界创新潜能。
“我们推动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杨慧芳指出,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省重点研发项目企业牵头占比超50%、参与超90%,全省约90%科研机构、人员、经费、发明专利申请来自企业。
“广东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科技创新的范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韩佳伟表示,这些企业取得前沿突破、拥有核心竞争力,对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小企业”汇聚成“大产业”
传统产业在“蝶变焕新”,广东新兴赛道的“创新破局”同样势不可挡。
青年创业者邓龙生攥着养老机器人“初代机”来到东莞,这座“制造之都”的怀抱助他将创意孵化为月入近百万的高成长企业。“选择东莞就像加入‘超强战队’。”他感叹,这里资源丰富、产业链完善、氛围良好,关键是“队友”众多。“上下游配套给力,比如模具制作成本能削减近2/3。”
在东莞,没有“孤勇者”,只有手拉手闯关的“企业军团”。“想做什么,半小时就能找到供应商实现。”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XbotPark机器人基地)负责人表示,“我们鼓励跨专业协作,让创新源于需求、回归应用。”
多位入驻企业负责人坦言,东莞的完善供应链和制造业实力,让这片荔枝林变成孕育6家独角兽的科创热土。“它为产品从1到100的规模化交付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末科技对外关系总监刘西同说。截至目前,XbotPark已孵化超140家硬科技企业,基地孵化存活率80%以上,头部公司估值累计100亿美元。
应急救援无人机、健康看护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同在东莞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广智院”)内,高端智能装备琳琅满目。广智院更聚焦加速成果转化、推动产品上市。
“原始技术像‘青苹果’,我们通过人才培养、团队引进,缩短技术‘青涩期’,培育出带动产业的‘苹果树’。”广智院副院长周晓晓介绍,该院累计创办、投资、孵化企业150余家,其中60家为高新技术企业。
数据显示,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2024年营收超900亿元,位居国内第一梯队。这只是广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的缩影。
目前,广东已形成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超7.5万家、占全国1/7。以低空经济为例,“广东集聚全国30%产业链企业,消费级无人机占全国95%,工业级占54%,均居全国第一。”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白玉介绍,广东低空经济规模超千亿元,聚集企业1.5万余家,覆盖全产业链,生态日趋完善。
活力广东 风华正茂
“惠州是我技术成长的沃土。”90后博士靳鹏庆幸扎根这座离家2000多公里的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激光行业的技术沉淀和平台支撑至关重要”。
近年来,惠州市为吸引博士后人才,推出安家补贴、生活补贴等系列政策。靳鹏透露,公司丰厚薪酬结合政府补贴,让他能安家专注研发。进入广东利元亨仅3年,他便成长为子公司总经理。
企业吸引力强劲,利元亨研发团队35岁以下青年占比68%。公司已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培训基地,认定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超500人。更硬核的是,为博士后提供千万级科研经费,用股权激励绑定占员工总数的30%共1600人。
递进式人才补贴、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子女入学优待……潮州市人才政策吸引了博士朱霨亚。入职潮州三环(集团)不到两年,她便挑起研发片式电感器的重任。作为项目组长,她带领团队3年实现产品落地,目前月销售额超百万元。
“压担子”是快速成长的“催化剂”。她研发的一款陶瓷片式电感器可做到0.5毫米以下,耐高温抗腐蚀,助力电子设备小型化提升性能,市场价值巨大。
“青年已是行业中流砥柱。我们小组从四五人发展到7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28岁。”朱霨亚说,她不仅收获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还在公司活动中遇到另一半,未来将定居潮州。
深圳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正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无忧安居体系和“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的乐业体系,面向全球顶尖高校招才引智。
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吴艳玲介绍,广东深化科产教协同,在51所本科高校建设348个现代产业学院,本硕博培养规模21.4万人,校企师资1.6万人,均居全国首位,覆盖60个产业门类。今年还推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等,力促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 刘静 林洁 见习记者 刘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