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先立后破 安全降碳(评论员观察)

先立后破 安全降碳(评论员观察)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12-11 07:49:29 | 点击:7971

把稳工作节奏,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调整优化政策举措

  

  每日新闻网讯:作为煤炭大省,山西近年来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构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转向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赛道。在晋中市介休市安泰工业园区,企业利用焦炉尾气养殖微藻,转化成高附加值和高营养价值的藻粉产品,既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也促进燃煤企业烟道气趋零排放。在完成国家能源保供任务的同时,推动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山西由煤炭大省向综合能源大省的转型实践,是我国坚持先立后破,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的生动写照。

  当前,“双碳”目标正加快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持续推进,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这就需要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决不能搞‘碳冲锋’、‘运动式减碳’。”从各地公布的碳达峰实施方案来看,倡导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是共同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启动和稳定运行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在降碳的同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占全部装机比重已突破50%,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不仅做到了稳步减排降碳,而且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推动能源革命不断跃升,可谓一举多得。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该看到,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确保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统调电厂电煤库存保持近2亿吨历史高位水平,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共同形成有力有效的能源供给。坚持先立后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

  实际上,“立”和“破”并非矛盾,“立”为“破”提供了坚实基础、打开了更大空间。在海南文昌海域,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实现成功并网,正式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年均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燃料近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能满足3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在云南昆明,阳宗海绿色铝产业园106万平方米的厂区屋顶和空地建起了光伏发电站,集“源网荷储用”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工厂每年可生产绿电约60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5万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才能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妥善防范和化解探索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确保绿色低碳转型做到“蹄疾而步稳”。

  “双碳”逐梦,向绿生长;转型升级,沿绿而行。把稳工作节奏,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调整优化政策举措,我们就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为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筑牢能源安全屏障。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1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上海: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上海5月22日电(记者程思琪 董雪)记者从上海市政府22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围绕创新关键环节补齐链条、优化...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烟台海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科技转化活动成功举办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刘美静)为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5月23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烟台海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电池管理系统(BMS)联合研发项目组成立暨联合研发中心揭牌仪式...

科技部:推行“创新积分制” 精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画像”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介绍,将推进创新积分制的推广应用,来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  邱勇介绍,创新积分制,是帮助金融机构来更加精准地识别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金融管理部门...

出差将满月 一起看神舟二十号乘组都干了啥

央视网消息:自4月25日进驻中国空间站以来,神舟二十号乘组三名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已在轨近一个月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这一个月来的工作成绩。进驻中国空间站伊始,神二十乘组首先是熟悉环境,与神十九乘组进行了“太空换班...

首个石墨萤石能耗限额标准发布

  原标题:首个石墨萤石能耗限额标准发布  科技日报讯 (记者滕继濮 实习记者夏天一 通讯员王晶)记者日前从中铝集团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获悉,强制性国家标准《石墨和萤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近日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3B卫星

  5月20日19时5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3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都鑫鑫 摄)

烟台高新马山街道海博社区:竞技机器人点燃科技梦 赋能青少年成长

      每日新闻网讯(吕本政 李京蔚)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海博社区携手玄智科技,为社区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充满激情与创新的数智竞技机器人体验活动,成功点燃了孩子们的科技热情。 ...

多能级量子系统纠错首次实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美国耶鲁大学和谷歌量子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首次实现对多能级量子系统的纠错,使系统性能超过了当前最佳的未纠正方案,成功突破了“盈亏平衡点”。该成果为更高效的量子信息处理开辟了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5月19日15时38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天启星座05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徐宝祥 摄)

天问二号探测器转入发射区

天问二号探测器转入发射区。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转运途中。  以上图片均为石一辰摄(新华社发)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 (喻思南、张未、李仪)国家航天局消息:5月18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按计划完成技...

2023
12/11
07:49
浏览量: 797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