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外伤,却突然腰痛难忍,检查后竟发现是骨骼被‘蛀空’了”“体检时偶然查出贫血,进一步检查才确诊多发性骨髓瘤”—— 临床上,多发性骨髓瘤常以 “隐匿” 的方式伤害身体,尤其是骨骼系统,被称为 “无声的破坏者”。作为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多发于中老年人,因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或漏诊,等到出现明显骨痛、骨折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抓住早期信号,及时干预,才能有效减少骨骼损伤,改善预后。
一、为何称它为骨骼 “无声的破坏者”?
多发性骨髓瘤的 “破坏力” 源于肿瘤细胞对骨骼的持续侵蚀。人体骨髓中的浆细胞本应产生抗体保护身体,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浆细胞会发生恶性增殖,变成 “异常浆细胞”。这些异常细胞不仅无法正常产生抗体,还会释放大量 “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刺激破骨细胞过度活跃,加速骨骼吸收;同时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阻碍骨骼修复。一 “破” 一 “修” 失衡,骨骼就会逐渐变得疏松、脆弱,像被白蚁悄悄蛀空的木头,前期可能毫无明显症状,等到骨骼结构被严重破坏,就会出现剧烈骨痛、骨骼变形,甚至在轻微外力(如弯腰、咳嗽)下引发 “病理性骨折”,此时患者才察觉异常,但骨骼损伤已难以逆转。
除了骨骼,异常浆细胞还会带来其他危害:它们分泌的异常抗体(M 蛋白)会沉积在肾脏,导致肾功能损伤,甚至肾衰竭;还会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引发贫血、白细胞减少(易感染)、血小板减少(易出血)等问题,这些症状与骨骼损伤相互叠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二、警惕早期 “隐匿信号”,避免漏诊误诊
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与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肾病等常见疾病混淆,需特别关注以下 “预警信号”:
1. 不明原因的骨痛:这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发生在腰骶部、胸部、背部,疼痛初期可能是间歇性隐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容易被误认为 “腰肌劳损” 或 “骨质疏松”。若疼痛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剧痛,或出现夜间痛醒的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如骨骼 X 光、CT、骨密度检测),排除骨髓瘤可能。
2. 反复出现的感染:因异常浆细胞抑制正常免疫功能,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泌尿系统感染(如尿路感染),且感染后恢复较慢,若一年内感染次数超过 3 次,需警惕免疫系统异常,进一步检查骨髓功能。
3. 不明原因的贫血或乏力:患者常感到持续乏力、头晕、面色苍白,活动后气短,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降低,且补充铁剂后无明显改善。这种贫血多因骨髓被异常浆细胞占据,正常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需与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区分。
4. 肾功能异常: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尿常规异常(如尿蛋白阳性)、血肌酐升高,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异常 M 蛋白损伤肾脏。若出现泡沫尿、尿量减少、下肢水肿等症状,需及时排查肾脏问题的 “源头”,避免延误治疗。
三、早发现早干预,提升治疗效果
多发性骨髓瘤虽无法完全治愈,但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显著延缓病情进展,减轻骨骼损伤,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1. 明确诊断是前提:若出现上述症状,需到血液科就诊,通过骨髓穿刺检查(观察浆细胞比例,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增殖)、血清蛋白电泳(检测是否有异常 M 蛋白)、骨骼影像学检查(评估骨骼损伤程度)等,明确诊断及疾病分期,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 规范治疗控制病情:早期治疗以 “抑制浆细胞增殖、保护骨骼和肾脏” 为核心,常用治疗方式包括:
药物治疗:如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等,能有效杀灭异常浆细胞,控制肿瘤进展;同时使用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骼破坏,缓解骨痛。
支持治疗:针对贫血、感染、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进行处理,如输注红细胞改善贫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通过药物或透析保护肾功能;若出现病理性骨折,需联合骨科进行手术固定,恢复骨骼功能。
3. 长期管理预防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后易复发,需长期定期复查(每 3-6 个月复查骨髓、血常规、肝肾功能、骨骼影像等),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注意日常护理,避免剧烈运动、预防跌倒,减少骨折风险;保持均衡饮食,补充钙和维生素 D,辅助保护骨骼;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为长期治疗打下基础。
多发性骨髓瘤虽对骨骼 “悄无声息” 地破坏,但只要我们警惕早期信号,及时就医检查,就能抓住治疗的 “黄金时期”。对于中老年人、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让这一 “无声的破坏者” 无处遁形,守护骨骼健康与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