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野场村道路两侧的展板上,“抗日小英雄”王璞的事迹引人驻足。“再往前走3里路,就是王璞的纪念碑了,他是我们村的小英雄。”今年72岁的顺平县野场村退休教师石兰科,从小就听村民们讲王璞的故事,退休后一直在整理王璞的事迹。他带领记者沿着山路边走边介绍:“这个14岁的孩子当年宁死不向鬼子透露八路军的消息,硬是用命守住了秘密。”
1943年5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野场村杀害了118名村民,制造了“野场惨案”,牺牲者中有一位名叫王璞的14岁少年。他用自己的勇敢和信仰,谱写了一曲令人动容的抗日壮歌。
石兰科介绍,王璞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王三群早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坚信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1940年,年仅11岁的王璞被推选为野场村儿童团的首任团长。他带领儿童团员负责站岗放哨、检查路条、为八路军递送信件等工作。“有一次,有个人鬼鬼祟祟地想过去,王璞说不能过,必须有路条,截住了他。村里一查,他确实是个特务。”
“不上鬼子学,不念鬼子书;不吃鬼子糖,不上鬼子当;不向鬼子说实话,不给鬼子带路;不暴露八路军,不说出村干部。”顺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顺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冀宝田说,“这段《抗日公约》,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儿童团员的信念标尺,也是王璞和伙伴们面对日寇枪口时齐声背诵的最后誓言。”
1943年春季,日军对唐河两岸发起大规模“扫荡”。野场村作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后勤供应基地,成为日军攻击的重点。5月7日,因汉奸出卖,日军突然包围了藏有200多名村民的野场村后石沟,这些村民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日军在山头架起机枪,逼迫群众透露八路军的物资隐藏地点。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王璞和村民们誓死不肯泄露秘密。
“日军头一次问,八路军的东西在哪儿,都说不知道,第二次问大家还是不说,第三次日军说,‘说了你们就能活,要不说统统开枪灭掉你们。’”冀宝田告诉记者,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年仅14岁的王璞毅然站起来说不知道,大家伙也一致说不知道。“他冲出来向群众高声喊道:‘宁为抗战死,不当亡国奴,叫他们开枪吧,打死也不说。’敌人的枪口马上对准了王璞的胸膛。”
日军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用机关枪射杀了王璞等118名手无寸铁的村民。
反“扫荡”斗争胜利后,晋察冀边区政府和完县(今顺平县)人民政府特地召开追悼大会纪念遇难群众,并授予王璞“抗日民族小英雄”称号,还建了纪念碑。
顺平县档案馆收藏着一本讲述“野场惨案”的连环画,它于1959年由村民刘俊秀根据知情人口述内容整理而成。尘封的历史资料静静诉说着那段历史,王璞的勇敢无畏也被传颂至今。
冀宝田经常到各中小学给学生讲抗日小英雄王璞的故事。他总说:“面对死亡,王璞带头背诵《抗日公约》时的勇气,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魂。为民族大义牺牲自己,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通讯员 冯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6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