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蒋海东 孙仲兴
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2》的热映再次点燃了观众对哪吒这一经典神话人物的热情。影片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更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上展现了强大的影响力。截至2025年2月6日,该片票房已突破6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彩的剧情和震撼的视觉效果,更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和现代诠释。
朝阳北塔出土石函:哪吒闹海的最早记录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2》大获成功的同时,我们不禁回想起哪吒这一形象的起源和演变。1986年,辽宁朝阳北塔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哪吒太子故事石函,为我们揭开了哪吒闹海故事的最早记录。
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塔,号称东北第一古佛塔。1986年,考古人员在塔的地宫中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两颗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藏经塔、六角鎏金银塔和波斯金盖鸟形玻璃瓶等。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刻有哪吒太子故事的石函。
石函由绿砂岩雕制而成,长方形,盝顶盖,子母口,盖一端有孔。函盖上刻有一座单层方塔,塔身刻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后题有“都提点前上京管内僧录宣演大师赐紫沙门蕴珪记”。盖下面刻有飞天和团莲藻井,盖侧面也刻有飞天,姿态优美。
石函的四面雕刻着哪吒太子的故事,内容为哪吒指挥夜叉率众追杀兴风作浪的和修吉龙王。哪吒头戴火焰冠,身着甲衣,脚踏祥云,左手托佛舍利塔,右手作指挥之势。夜叉们或摇旗呐喊,或击鼓助威,或举剑劈杀,或张弓射箭,战斗场面紧张激烈。
石函上明确刻有“大圣那(哪)吒太子”的题名,这使得哪吒的形象更加鲜明。哪吒的形象与后世人们熟悉的三头六臂、脚踩风火轮的莲花童子不同,而是一位全身披挂的武将,头上戴着天王冠,凸目,挺鼻,环口,方脸,不怒自威。
哪吒闹海的最早记录
朝阳北塔出土的哪吒太子故事石函,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哪吒闹海故事图像。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哪吒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哪吒的故事最早源自印度佛教神话,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后来被中国道教吸收,成为道教护法神之一。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哪吒的形象被进一步丰富和定型。
哪吒的文化意义
哪吒太子故事石函的出土,不仅展示了哪吒这一神话人物的英勇无畏,也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包容。哪吒从佛教神话中的护法神,逐渐融入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并最终成为民间信仰中的重要人物。
朝阳北塔出土的哪吒太子故事石函,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段千年传说的见证。它让我们看到了哪吒这一神话人物的早期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2》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商业表现,更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影片将哪吒这一经典形象重新呈现给观众,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神话人物。同时,影片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去探索和发现更多关于哪吒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出土的哪吒太子故事石函,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哪吒闹海故事的最早记录。它让我们看到了哪吒这一神话人物的早期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