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和烟台高新区洽谈投资合作,企业代表开门见山:“土地、税收等政策各地都差不多,你们烟台高新区的优势在哪里?”
“在烟台各区市中,高新区虽然面积最小,但是高校数量最多。我们有3所高职院校、1所本科院校,另有一所民办本科高校正在建设,每年能向企业输送约3万名既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又能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缓解企业的用工难题。”烟台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成克松说。
听到这话,企业代表眉头舒展,当即敲定合作建厂事宜。
“职教资源、人才优势,正成为烟台高新区招商引资、稳定投资的发展优势。”烟台高新区管委分管负责人姜洋介绍,近年来,该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机制破壁垒、以平台促转化、以环境聚人才,加速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协同共振,不断推动产教融合向深处融、向实处走,形成了“高校赋能产业升级、城市反哺高校建设”的良性循环。
“6月到10月是生产旺季,我们需要10名机电专业的技术人员,能否帮忙协调?”近日,烟台高新区一企业负责人打来电话寻求帮助,烟台高新区管委工作人员立即联系相关院校,派出对口专业的学生前往企业实训,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机电、机器人、电商物流、药品质量与安全……细细翻看烟台高新区各职业院校的学科设置,可以发现,这些专业大多数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从专业设置上贴近产业,已成为当地职业院校的共识。
“走进教学楼,就像进入一座产业园的写字楼里面,这里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手把手指导,还会有企业‘导师’教我们案例实操,寒暑假也会去企业顶岗实习。”烟台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陈琛说。
据介绍,烟台高新区还建立“学科+产业”“专业+企业”动态匹配机制,推动区内职业院校新增生物医药、智能建造等紧缺专业15个,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20余个,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100%。与此同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打造“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模式,推动驻区高校与万华化学、比亚迪、中集来福士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15个,开设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超百个。
“这里的学生确实能干,专业水平也高。”烟台某海工装备企业负责人说,“学校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借助企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企业借助学校平台开展经营提升和科技创新,‘校企共育’实现双赢。”
“我们推动驻区高校参与各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共计158个,帮助烟台职业学院牵头成立黄渤海新区产教联合体和烟台高新区产教联合体,烟台职业学院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牵头两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高职院校。”烟台高新区教体局局长李强介绍,该区还积极探索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引共用人才机制,鼓励支持高校老师在区内创新创业。目前,高校老师在全区孵化器内创办企业12家,烟台职业学院19名博士通过联合申报课题、开展技术服务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
高校赋能产业升级,城市也在反哺高校建设。在烟台高新区,一系列利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落地。“比如,我们聚焦土地、资金等要素发力,供应700亩稀缺沿海土地支持烟台理工学院二期建设,对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在建项目实行‘专员包联’服务,提升项目建设进度。我们还累计投入7000万元新建学府东路、科创路等4条配套道路,优化6条公交专线及共享单车接驳点布局,构建起‘高校—产业园—核心商圈’15分钟通勤圈,提升师生出行效率和便利。”烟台高新区规划国土建设局高级主办刘聪介绍。
文图/吕本政 张涛 编辑:刘布 审核:同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