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热点追踪 > 为什么中国的宫殿建筑几乎都是用木头

为什么中国的宫殿建筑几乎都是用木头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时间:2025-09-10 10:40:27 | 点击:88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宫殿建筑几乎都是用木头,而西方的宫殿用的是石头?是因为中国人不会盖石头房子吗?

  其实,中国的石头建筑历史悠久,技术也不比西方人差,比如汉代的石造墓、祠等等都很发达,很多古建里也都有雕刻特别精致或是十分巨大的石造物品。

  那为什么中国的宫殿类型建筑多用木材呢?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思想观念

  有这么个说法,中国的石造宫殿是给鬼用的,西方的石造宫殿是给神用的。

  这个说法有道理,中国古代的石造宫殿基本都是墓葬使用,是帝王将相死后住的往生宫殿。而为现世的人建造的,主流都是木结构,比如在世的帝王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就像《北史》里记录的,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再看远隔万里的西方人,观念与我们正好相反。西方人信仰生而永恒,主流建筑是为灵魂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用石材建造房屋,建筑才能永恒,而且还要宏伟,具有威慑力。即使随着时间更迭、王朝变革,后人也不会毁掉前人建筑,反而会在前人的建筑上进行翻修,因此很多建筑从底层到顶层,墙壁会呈现好几个王朝的修筑痕迹,留存至今。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花上百年的时间来建造一座大教堂的事情经常发生,比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就是一个典型的石雕教堂,从1882年就开始修了,一直修到现在,还在修。

  材料便捷度

  这里的便捷度说的是加工速度,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为了体现新王登基的霸气,大多数新朝统治者会一把火把旧朝宫殿烧掉,或者干脆焚毁之后迁都,再重新盖自己的宫殿。这就要求工匠们必须能用便捷好加工的建材来建造皇宫,尽快为新王建好自己的新家。

  这时候就会发现,木材的加工远比石料快多了,甚至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和我们今天盖房子一样“组装”的工序,建筑需要的各种木构件的样式都已经标准化、定型化。

  加工的时间被缩短,用拼积木的形式组合拼装就能直接盖房,所以无论是新建还是翻修,都特别方便快捷。当年嘉靖皇帝穷尽人力重建紫禁城三大殿,用了四年时间,和西方相比已经算得上飞快了。

  木头的快,还和榫卯结构相关。榫卯具有可拆卸性,无论是物件的替换,或者是拆房异地重建,都比较快速就可以完成。

  在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彩霞村发现的永乐宫,因为要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根治黄河水害,把水库淹没区的永乐宫进行了迁移,仅仅一年时间,就成功拆卸、修复并重新组装到了新的地址。

  回头我们再看欧洲的石造建筑,他们的教堂还在修。当然不是说石造技术不好,只是对中国古代而言,木制建筑更加适应我们对于“快”的需求。

  环境资源

  古代的西方世界中心多为岛屿的海洋文明,中国则是大陆文明。具有标志性的古希腊文明岛屿众多,土地狭窄,人口数量也少。土地少意味着木材资源并不丰富,但反而是自然产生的大理石材料丰富;人口数量少也让运输其他地区的资源的人力不足。因此,只能因地制宜使用大理石作为建筑原料,并由此衍生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相反,古代中国土地广袤,有大量的森林资源;河流广布,利用河流运输木材还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另外,由于木材的加工性强,利用原始工具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做榫卯等工序。而且随着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质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心性和谐

  仔细观看中国古建,你会发现它和西方石建的区别还在于“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古建基本都是展开式,平铺直叙,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极为和谐自然。

  反观西方石建,高高的石墙向上高耸,有一种让世人从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意味,人们所要的救赎在哪里?只能从教堂穹顶中透下来的一米阳光中才能找到。

  再看看我们的宗教殿堂,往往就是一尊大佛端坐在殿中,从门口就可以看见,这就和西方的宗教区别很大。

  最后我们从阴阳五行上来看,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中国哲学崇尚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道不远人;中国人认为泥土和树木是有生命的,用来做建筑也是有活力的,是天人的融合等,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对木结构的选择。

  所以,各个国家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优劣势,它的成因也有它的必然性,世界就是因为丰富多元而美好。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


【作者:杨学涛】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每日新闻网讯 续:(田洪)每日新闻网于2025年09月6 日刊发群众来信的(内蒙古科左中旗大瓦房村部分村民 竟然跨境提前抢夺我们吉林省边界的玉米)文章后,当地群众反馈信息说: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立即展开了行动,回应了群众...

为什么中国的宫殿建筑几乎都是用木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宫殿建筑几乎都是用木头,而西方的宫殿用的是石头?是因为中国人不会盖石头房子吗?  其实,中国的石头建筑历史悠久,技术也不比西方人差,比如汉代的石造墓、祠等等都很发达,很多古建里也...

AI助力降低门槛 3D打印机成为新玩具

不需要懂建模,在家里也能用3D打印机打印出手机壳、收纳盒等实用的小部件,甚至是最新款“潮玩”——3D打印机的使用门槛正大幅降低,成为了成年人的新玩具。  当AI“入侵”建模领域,意外让3D打印“出圈”了,社媒平台上3D打...

“人工智能+”,打开新课堂(解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学生在学习操作机器狗。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供图  学生在操作皮影。湖北武汉光谷第十五小学供图  学生团队在制作航模。广东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供图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行更富成效的...

舒“筋”活“络”,中国物流业市场规模连续九年世界第一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  “十四五”收官在即,我国物流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十四五”前四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0.6个百分点,累计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接近9000亿元...

尹锡悦连续第八次缺席涉内乱案庭审

9月8日,韩国前总统尹锡悦连续第八次缺席对他发动内乱案的庭审,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继续举行缺席审判。  尹锡悦自7月10日被拘押在首尔拘留所后,一直以健康状况为由拒绝出席所有审判和传唤调查。(总台记者 张昀)

消费新观察丨从“音乐流量”到“城市流量” 文旅融合打造消费“新蓝海”

央广网天津9月7日消息(记者褚夫晴 实习记者路婧纯)夕阳渐沉,海河的风带着水汽掠过津湾广场,靠近亲水平台的观众席已经坐满,有人把外套铺在石阶上当坐垫,小朋友干脆骑在大人肩头。清脆的小号声忽然划破夜色,热辣的爵士鼓点跟着蹦...

奶茶杯、可乐罐、小熊玩具……识破“变身术”!别让伪装电子烟偷走孩子健康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一些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新型伪装电子烟正悄然流入校园周边,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这些电子烟伪装成奶茶杯、可乐罐、小熊玩具等日常用品,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亟需家长和学校提高警觉。  专家提醒,伪劣电子烟烟液添加...

成绩亮眼!连续3年全球第一 彰显创新“硬实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我国共有24个集群上榜,数量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份亮眼的数据成绩单背后创新“硬实力”有哪些具体体现?一起来了解一下。  自2017年以来,世界知...

公安机关公布3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持续开展  “净网—2025”专项工作  依法处理了一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  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近日,公安机关公布了3起典型案例↓  案例一  2025年7月22日,王某在社交平台发布某中学家长...

2025
09/10
10:40
杨学涛
浏览量: 8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国内首个RWA数字岛屿项目启动 中国以创新实践引领全球数字文明建设

国内首个RWA数字岛屿项目启动 中国以创新实践引领全球数字文明建设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