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一家老药铺,百年中药史_

一家老药铺,百年中药史_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4-09 12:54:50 | 点击:195

原标题:一家老药铺,百年中药史(健康书橱)   ——感受《药铺年代》里的烟火与传承

在台湾高雄凤山的老街巷里,有一家名为“顺安”的中药铺,从1936年开张至今,已近百年。三代人守着几面药柜、几杆铜秤,看尽了生老病死,也尝遍了人间冷暖。

翻开卢俊钦写的《药铺年代》,仿佛推开了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药香扑面而来。这里没有高深的医理,只有一代代普通人的生命印记;这里不卖“灵丹妙药”,却藏着中国人绵延千年的生活智慧。

在历史上,中医药从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顺安中药铺的屋顶,承不住大人的体重,却成了小鬼们飞檐走壁的乐园。荔枝壳、橘子皮朝着屋顶随手一扔,晒干了就是药材。药铺里药碾子转动的声响,混着街坊的谈笑,织成了最鲜活的市井图景。

这烟火气的背后,也有刀光剑影。日据时期,药铺所在的巷子因“红灯户”林立,成了流氓械斗的江湖。阿公卢见兴板着脸往门口一站,混混们便绕道而行——他没收的武士刀、扁钻,足足装满了几大箱。药铺里治的是病,门外治的却是人心。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中似曾相识。明清时期的药铺,何尝不是市井文化的枢纽?北京的鹤年堂、杭州的胡庆余堂,既是治病抓药之处,也是百姓议事的“茶馆”。顺安药铺的屋顶晒药、半夜急诊,与大陆老字号“前店后坊”的传统如出一辙。药香里裹着的,从来不只是药材,还有一方水土的世故人情。

20世纪80年代前,凤山没有夜间急诊。孩子半夜高烧,家长拍响药铺的门,一碗“犀牛角水”就是救急的退烧药。卢家人用锉刀一点点磨下犀牛角粉,当钵里的清水渐成灰白,街坊的心也就跟着落了地。这场景让人想起大陆乡间的“赤脚医生”——缺医少药的年代,一根银针、一碗汤剂,便是百姓最踏实的依靠。

药铺里更藏着生命的轮回。孕妇产后要喝“七帖生化汤”,老人离世前需备“药忏”——从生到死,药铺从未缺席。卢俊钦的父亲甚至会在冬至前寄明信片给低收入户,请他们免费领一帖“十全大补汤”。这善意如煮中药用的文火,细熬慢炖间,暖了凤山几十年。

可时代终究变了。1993年,台湾修订“药事法”,停发中药商执照,传统药铺只得靠“家传秘方”苦撑。犀牛角因环保禁令退出药柜,替代药材成了新课题。年轻人不再信“药签”,转而追捧西医胶囊。这境遇,与大陆何其相似?两岸从来一条心。

经历时代大潮的冲刷之后,几经嬗变的中药并未真正离开我们的生活。卢俊钦的笔下,药材从药柜跃入厨房:四物汤炖鸡、麻辣锅底加八角茴香、瓮仔烤鸭抹上肉桂粉……药铺第三代传人摇身变为火锅店“技术总监”,把祖传的配伍智慧化作了舌尖上的烟火。这让人想起大陆的“药膳热”——广东的邓老凉茶、成都的草本火锅,何尝不是古方今用的巧思?

书中一道“生化汤”,勾连起两岸的文化血脉。福建产妇坐月子喝的“四物汤”,台湾街坊调理用的“十全大补”,配方或许有别,但“药食同源”的智慧始终相通。卢俊钦写道:“还好,现代人注重养生,才让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有用武之地。”这话说得到位——当都市人捧着保温杯泡枸杞,当年轻人熬夜后煮一壶黄芪水,中药早已脱下“苦口良药”的旧衫,成了养生潮流里的新宠。

合上《药铺年代》,最难忘的不是药方,而是人情。惠生伯赊药助卢家开业,父亲赠药助邻“补冬”,这些片段与大陆“悬壶济世”的老话遥相呼应。

一家中药铺,百年中医史。百年间,顺安药铺从街坊的“急诊室”变成游客的“打卡地”,从“动物博物馆”(犀牛角、虎骨、象皮曾是其“镇店之宝”)转型为“香料研究所”。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根脉。卢俊钦用闽南话写下的故事,何尝不是整个中华文化圈的共同记忆?药香跨越海峡,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从未被时代碾碎,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长,而已。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乌思藏风云》书封。西藏人民出版社供图  小说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核心...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本报记者 路艳霞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

《营造古文导览》:释义古代建筑精粹

【书衣之美】作者:田呢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实物遗存外,还留有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图文遗产。正是由于这些图文遗产中记载的营造制度、程序、方法和礼仪等的有序传承,使得古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筑成就。由中...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学书心得】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

诗集《田野诗班》——田野里有诗,诗里有童年

《田野诗班》:田野诗班著,李柏霖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包是个跑步高手,从奶奶手上,跑到我的手上,再从我的手上,跑到妈妈那里”,很多人是通过总台春晚上的歌咏节目《如果要写年》,认识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

浙大让历史人物故事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向媒体与社会公众代表,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在云四库数据地图中,输入“李白”,系统便将李白从公元701年...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_

原标题:中篇小说《卓玛日记》(刊发于《当代》2025年第3期)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   作者:王小王【近作速览】牧民的女儿卓玛本以为自己会考上大学,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变了她命运的轨迹。当她终...

传统服饰主题图书:尽显中华服章之美

近年来,影视剧《清平乐》中的服饰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受到年轻人追捧;舞剧《孔子》中演员衣袂翩翩,圈粉观众;《国家宝藏》《衣尚中国》等节目以服饰为媒,解读传统服饰文化;国产服装品牌的新品设计,融合中国传统色彩、非遗编织技艺,...

2025
04/09
12:54
浏览量: 19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