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我与地坛》:时光流转中的静谧对话_

《我与地坛》:时光流转中的静谧对话_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4-12 18:26:10 | 点击:299

◎蒋乐韵

阅读这部散文集前,我约摸在课文里或网上读过《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的零碎章节,它们实在太有名了,以至于我对地坛、北海的初印象也来源于此。岁末,我重新阅读此书,逐渐拼凑起这些章节,还原史铁生在漫长岁月里对命运的诗意把握。

一个人和一处所在

地坛,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多年前的“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但随着史铁生“忽地残废了双腿”,在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摇着轮椅进入园中,便正式开启了“我与地坛”的篇章。读罢此书,我不禁思考,地坛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得以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和疗愈圣地?就如同白帝城之于获罪遇赦的李白、成都草堂之于流寓避乱的杜甫、黄州赤壁之于被贬困顿的苏轼。

荒芜却并不衰败

在史铁生的笔下,旧时的地坛年久失修,古殿檐头琉璃剥蚀,门壁朱红淡褪失色,玉砌雕栏坍圮散落,却依然有着草木鸟兽、阴晴雨雪,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空旷的啄木声。

地坛虽荒芜却并不衰败,依然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就如同作者双腿瘫痪,思想却未停止。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由于经历的相似,他早已将园子与自己融为一体,这或许是“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由来。

地坛内外的母亲

母爱是文学描写中最能熠熠生辉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的作家在塑造母亲的形象时,往往蕴含着充沛饱满的情感。史铁生对母亲的刻画却远离热烈的表达方式,仅用一种内敛到近乎压抑的语调,讲述着几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在地坛里寻找他、记得他喜欢吃“仿膳”的豌豆黄、避讳说出“跑”“踩”一类的字眼……

母亲就像是他的影子,地坛不单处处是车辙,有过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离世后,他后知后觉地发现,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他了。地坛,像是一个盛放回忆的容器,盛放着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也盛放着母亲离世带给他的损失和至痛。

绝对障碍和克服之道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回到北京。我们无法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和精神的绝望试图击垮他,他孤独而倔强地行走,走过生,却渴望死;走过绝望,却寻找希望。

死生之事,乃人之根本和终极大者,亦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不同的人的生死观可能会完全不同,孔子认为“不知生,焉知死”,强调了人们对生死之谜的不可知性;白居易在被贬浔阳的途中,写下《放言五首·其五》,感叹生死皆幻,荣辱自定;范成大则是看透生死,乐观豁达,施施然地活在这人间。

通过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从最初的不堪忍受双腿之废、在痛苦中纠结要不要去死,再到明白死是一件必然会降临、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最后从终极角度看待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在于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

厘清脉络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史铁生的文字既没有淡化苦难,也没有美化苦难,而是以平实冷静、温情透彻的态度直面生命的坎坷,他会替素不相识的弱智女孩而担忧,会羡慕在友谊医院花园散步的健康人,会去照看母亲留下的合欢树,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着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说到死的时候,他借用祭坛、柏树、唢呐声等丧礼意象,直面死亡……我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他的内心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孤独个体和无垠世界

整本散文集不仅塑造了“我”这一有限的孤独个体,还建构了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勾勒了故乡北京的众生相。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京味文学”无疑是最具地域风情的文学流派之一。作为现代文学公认的“京味文学鼻祖”,老舍先生毕生创作了《骆驼祥子》《茶馆》等大量展现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经典作品。在老舍先生之后,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王朔等作家,以各具特色的文字,或再现老北京的历史风情,或勾勒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生存境遇,充分发掘北京历史文化语境与现实图景中的文学基因,造就了这座城市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史铁生的笔下,北京是他的故乡,也是他观察人间的窗口。对世间群像的刻画,对北京的深厚感情,被写在祭坛的栏杆、医院的病房、小院儿的花架和胡同的墙缝里。

在地坛的十五年里,他记录下园中散步的老夫妻、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卓尔不群的饮酒老人。在友谊医院养病的时候,他笔下的病友既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有挣扎求生的勇气,医生护士看惯生死,却从未轻视病人所受的苦痛。在母亲曾经住过的院子里,他想起自己“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看着母亲种下的合欢树年年开花、长到房高,看着斑驳的树影、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在胡同“散步”时,作家常常想起一堵堵墙:碎砖头垒砌的墙,紧挨同窗好友L的家,重构起冬天的风声、夏天的蝉鸣,太阳和星空的交替,流动不居的友谊;插满碎玻璃碴儿的红砖短墙下,曾经有一群活泼爱运动的孩子,把足球踢进墙内人家的热锅里,抱头鼠窜的独特经历成为童年时光的点缀。幼儿园的灰墙是一种严酷的信号,阻挡了抗拒上学的幼童退步回家……

史铁生不仅致力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还致力于对广阔而平凡的自然生活的刻画,洋溢着对土地和百姓的耿耿深情。有朝一日,当我们坐在“地坛的海”边看书,当我们在北海公园观赏秋菊,当我们抚摸青灰色的砖石时,多年前的风仍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行,史铁生笔下的北京怎么不是另一种永恒呢?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1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介绍“十四五”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成效,并答记者问。  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

时速400公里,中国高铁驶入“无人区”

 【创新故事】  ◎本报记者 何 亮  7月9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期间,位于北京朝阳的国家铁道试验中心,成为国内外参会嘉宾关注的焦点。这里,大家争相试乘体验世界首款试验运行时速450公里、商业运营时速400公里的...

甘肃两当:“桥边音乐汇”奏响红色土地奋进强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青年品牌活动——“‘桥’见青春·桥边音乐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这座红色小城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成为当地青年思想引领与文化生活的新亮点。“桥”...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

7月4日,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嘉宾观看中国电影科技企业的虚拟影片。  当日,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式及电影科技成果展览启动活动在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据悉,现场有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

师亮一家四代传承叶画艺术 一叶一世界 画中见乾坤

师亮以毛笔绘制叶画。金鱼“游”于银杏叶上。  本报记者 陈雪柠  月黑风高夜,一只斑斓猛虎登高远眺,回首长啸;大雪漫天舞,通体雪白的宫猫在红墙前踱步,气度不凡。在叶画世界里,从花鸟走兽到人物建筑,万千风物皆由画...

制度与文化:中国政治文明史研究的新探索

 “文明”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西方界定的“文明”(civilization)取中性、复数概念,一般指“确立的”社会秩序或生活方式(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1756年,米拉波侯爵(1715—17...

妙手补千年:文物修复师“决战”国赛|文化中国行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选手刘鎏正在用镊子打开古画表面的褶子,为后续修复工作做准备。主办方供图  文物是历史的讲述者,而让文物“开口”的人,是一群沉默的匠人。  修复一幅古字画,常常要调色试笔数十日;还原一件青铜器,动辄要...

贺兰山下西夏陵,世遗故事开讲了|文化中国行

西夏陵1、2号陵鸟瞰。詹安稳/摄  20世纪30年代,一个年轻的德国飞行员飞越贺兰山时,被一片“巨大的白色土堆”所震撼。他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壮观的景象,照片被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成为西夏陵最早的影像。只是当时...

村里有了美术馆

   砖墙黛瓦藏画意,乡野田园有丹青——盛夏,记者行走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广袤乡野间,一个挂有“乡村美术馆廊”标识的藏式院落映入眼帘。  这座乡村美术馆坐落在舟曲县峰迭镇狼岔坝村。村庄不大,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

人文经济学:人文与经济如何互相赋能

杭州西湖白堤。新华社发苏州工业园区。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与谈人  孙俊芳 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商学院教授  罗卫东 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  魏建 山...

2025
04/12
18:26
浏览量: 29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