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每年发布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推选当年优秀作品。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面面观·新媒介与文艺经典化】
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学经典”的问题,聚讼纷纭。这些讨论促进了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也提供了反思网络文学研究方法的契机。对于正在蓬勃生长的网络文学来说,传统的“经典”概念和理论框架解释力有限。不如先将“经典”视为一个思考视角,将当前围绕“经典”的讨论和相关实践视为“经典化”过程,这样至少能谈清楚三个问题:到底为何要谈“网络文学经典”?谁能推动网络文学经典化?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何以可能?贴近实际来探讨这三个问题,能让“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更富有操作性和穿透力,进而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媒介变革和文学转型带来的不是“经典”的消逝,而是“经典”定义权的分散
“经典”问题,是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介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面对的根本问题。围绕“网络文学经典”的热烈争论,体现了文学场中各方力量对网络文学的认识,更反映了传统的文学共同体走向分化的事实。
在诸多参与讨论的力量中,引起较大关注的是学院派。黎杨全、王玉玊等学者关于“网络文学经典”的讨论最有代表性。一方认为“经典”之说来自印刷文明,是精致的和凝固的,而网络文学具有动态化、互动性的新特征,“网络文学经典”是个伪命题。另一方则认为,网络文学的流动性与经典性是可以兼得的。这些讨论可以视为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文学性”“经典性”相关问题探讨的延展。例如,邵燕君认为对网络文学的“经典性”的讨论需要从“网络性”的角度展开。同时,她倡导一种“介入式”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网络文学现场进行观察。这为讨论网络文学经典,提供了切实的路径。
事实上,学院派推动中国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行动,在这场讨论之前就已经展开。欧阳友权、陈定家、邵燕君、周志雄等学者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网络作家作品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的《网络文学100丛书》《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丛书》《网络文学经典解读》《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中国网络文学大事记》等著作,都在推动着中国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因为这些学者专业背景、思想立场、社群经验等有所差异,所以对“网络文学经典”的评定,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对于网络文学特质的理解。将网络文学视为“超文本文学”,还是“网络通俗文学”,抑或“数码人工环境中的文学”,会建构出不同的网络文学历史叙述与经典体系。学院派在“文学经典”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