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小物件重铸旧时光 80后手艺达人专注“复刻回忆”

小物件重铸旧时光 80后手艺达人专注“复刻回忆”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6-12 15:10:22 | 点击:11812

在上海吴淞区的弄堂里,36岁的赵培艺经营着一间主打复刻老物件的微缩模型工作室。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时光通道,将许多褪色的回忆唤醒。

赵培艺:这个应该是1991到1995年左右上海的弄堂,奶奶早上拎着煤球炉出来,每天的两顿饭基本都是靠这个煤球炉来做的,一天大概要四个煤饼。

赵培艺:其实像我们80后,基本都有坐在二八杠这个杠子上的回忆,记忆当中就是爸爸下班,基本上都是屁股后座上夹一份《新民晚报》,然后就慢慢骑过来。

赵培艺:回忆当中的最开心的一个点,是一个又爱又怕的东西,声一响,马上从床上蹦起来,就让妈妈拿那个米就出去爆,但是你当要爆的那个时候,你又去躲得远远的。

记忆里的早餐摊,大饼从铁桶里夹出,又香又脆,油锅里翻腾的油条,长的是咸的,圆的是甜的,每个小孩儿都记得清。家里哪块儿会藏着饼干和零食?那一定是五颜六色的麦乳精盒子。

赵培艺:我一开始想法是做了哄家里老人开心,做一些比较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他们会比较喜欢一点,一下子话题就多了很多,给你讲这个煤球炉应该怎么生,先用报纸还是先用柴。

微缩模型等比例缩小了十几、二十倍,却依然逼真生动,这源于赵培艺扎实的基本功。他的父亲一直从事金银饰品设计,盼望子承父业,从赵培艺初中开始,就每天让他练习绘画、雕刻、焊接。而他自己也喜欢研究,每个物件除了要做得像,还必须能够使用。

赵培艺:这里面所有的脚踏板,包括上面的滚轮全部都是可以动的,都是可以穿线的。

赵培艺:小时候去外婆家,基本上都是外婆把缝纫机的机头降下去,在上面让你做作业,下面脚肯定是不闲着的,踩那个踏板,做得不好,妈妈总会在边上抽出来一把竹尺。

踏板上抛光做旧的脚印,可能就是赵培艺特意给顽皮的童年留下的痕迹。由于复刻的都是民间用品,很多并没有准确的数据资料,为了逼真,他常常跑旧货市场。有些旧货市场找不到时,他就要求助家人的回忆。

赵培艺:我们80后,因为时代变迁会比较快,不像是90后、00后,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有录影、摄影保存下来。像我们小时候有可能只有两三张照片,很多勾起回忆的场景,可能就是小的台秤,有可能小的爆米花机。

随着老物件一起复活的,还有许多如今已经很难再见到的民俗。过去,磨刀师傅走街串巷,每逢过节,生意好得不得了;家家户户的棉被不松软了,给弹棉花的送去,不一会儿就又和新的一样。从前小孩儿逛公园要追着家长买棉花糖,元宵节牵着兔子灯到处跑,赵培艺把微缩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同样念旧的人有很多。

赵培艺:有一位网友外婆腿脚不好,没有办法回老家。然后他跟我说,能不能给他复原一个小的,给她放在床头上让她看着,大概拍了二十几张照片,然后测量数值是测了大概三四次,他原本是什么材质,我就尽量去用什么材质,例如小的瓷砖,我都是去厂里订的小陶瓷片,像地板之类的,我都是用手工烧的小红砖去做。想家里了,一歪头就能看到。

赵培艺说,最喜欢的留言就是网友帮他指出制作中的错误。微缩自行车已经随着技术更新到了第四版,涉及三四百个零件,链条都需要他自己打造。为了做微缩,他购入了很多设备,他的工作室已然成了小型工厂。而网友们发来的订单,也让这家工厂,多了些“梦工厂”的味道。

赵培艺:订单都是有一些故事在里头的,比如说家里是剃头匠,找我订了一个小的理发推子。家里爸爸以前是卖水果的,就有可能找我订一个小的杆秤,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故事收集者,我也可以去作为他们一个梦想的载体。

赵培艺原本作为设计师,经营着一家首饰店,三年前,因为生意不好,才转行做起一直想玩的微缩模型。没想到,这不仅让他有了更多订单,月收入破万,他慢慢也感到这份由热爱开启的工作,可能还衍生了别的意义:上月底,他被评为“吴淞工匠”,理由之一就是为看似平平无奇的民间生活,留下了一份微缩的历史底稿。

赵培艺:高楼大厦、建筑它有照片去做回忆,你像我现在做的这种东西,有时候连张照片都找不到的,我放了一些制作的过程在里面,我视频有几千万的播放,一万个人里面能有一个对他有感兴趣,能去钻研它,也有几千个人了,我觉得也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小时候的玩具就是一罐橡皮泥,坐在那能捏一天,现在做这个东西,也就是为了自己开心,出发点都是一样的。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喜新厌旧算不上是一个好词,但如果把它改成喜新“念”旧,估计很多人都喜欢,让很多生活的痕迹、美好的画面别消失得太快,其实是每一代人的共同责任。

【责任编辑:赵超】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乌思藏风云》书封。西藏人民出版社供图  小说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核心...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本报记者 路艳霞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

《营造古文导览》:释义古代建筑精粹

【书衣之美】作者:田呢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实物遗存外,还留有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图文遗产。正是由于这些图文遗产中记载的营造制度、程序、方法和礼仪等的有序传承,使得古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筑成就。由中...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学书心得】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

诗集《田野诗班》——田野里有诗,诗里有童年

《田野诗班》:田野诗班著,李柏霖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包是个跑步高手,从奶奶手上,跑到我的手上,再从我的手上,跑到妈妈那里”,很多人是通过总台春晚上的歌咏节目《如果要写年》,认识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

浙大让历史人物故事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向媒体与社会公众代表,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在云四库数据地图中,输入“李白”,系统便将李白从公元701年...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_

原标题:中篇小说《卓玛日记》(刊发于《当代》2025年第3期)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   作者:王小王【近作速览】牧民的女儿卓玛本以为自己会考上大学,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变了她命运的轨迹。当她终...

传统服饰主题图书:尽显中华服章之美

近年来,影视剧《清平乐》中的服饰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受到年轻人追捧;舞剧《孔子》中演员衣袂翩翩,圈粉观众;《国家宝藏》《衣尚中国》等节目以服饰为媒,解读传统服饰文化;国产服装品牌的新品设计,融合中国传统色彩、非遗编织技艺,...

2023
06/12
15:10
浏览量: 1181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